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来自潍柴动力的李成刚,很荣幸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潍柴的故事。
潍柴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在我们潍柴职工的心中,有两台发动机。一台是有形的,是我们的发动机产品,我们的柴油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为各行各业提供着澎湃的动力。一台是无形的,是我们的人才发动机,驱动我们激情拼搏,成就动力人生。那这无形发动机的动力又源自哪里呢?源自企业创造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源自企业对职工价值的成就和认可。在潍柴,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都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职工“四有”。哪四有呢?简单来说就是有归属,有奔头,有平台,有幸福。
第一个“有”是发挥国企政治优势,让职工奋斗有归属。
潍柴有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工厂,有很多高精尖的进口设备。前些年刚投入使用的时候,大家都摸不清情况,出现问题就头大。其中,一号工厂的德国进口加工中心光栅尺就经常出现故障。光栅尺是数控机床最精密的部件之一,相当于人的神经,一旦损坏只有更换。而更换一个需要好几万,一台设备更换下来,就是几十万,不仅产生高额费用,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我怀疑这批设备有设计缺陷,导致了光栅尺的损坏,需要进行调整。”在故障诊断会上,维修师傅王树军大胆质疑。德国工程师说:“我们的产品是世界最先进的,不可能存在缺陷”,同事也泼冷水:“王师傅,这是几千万的洋设备,哪是咱们能修的?”可王树军还是跑到厂领导办公室,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放心干,资源我协调,出了问题,责任我担着”。分厂领导的话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一番拆解下来,还真让他找到了问题:光栅尺的气密保护设计存在缺陷。接下来的一周,厂领导专门为他成立了攻关小组,全程靠在现场协调资源。有一天工作到深夜,准备回家时,才发现外面下起了暴雨,厂领导就开自己的车挨个先将他们送回家,自己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
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攻关小组进展顺利,他们采用一系列创新改造,搭建了全新的气密气路,成功取代了原设计,将故障率由40%降至1%,年创造经济效益780多万。
在潍柴,正是领导干部勇于承担,才为职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职工拼搏有动力,奋斗有归属。也正是在这样的良好生态中,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成长起来,像王树军,就在2018年当选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第二个“有”是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让职工工作有奔头。
在潍柴三号工厂有一位叫李克震的同事,技校毕业,是一名普通的一线职工。虽然岗位平凡,但他身上那一股子拼劲儿,让大家由衷敬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六年前的五月一日,是李克震和媳妇儿商量好,回老家泰安举办婚礼日子。可在婚礼的头一天晚上,他还在潍坊上班,因为生产线通线验证,他的工序很重要。他计划下班之后坐车回泰安,第二天办婚礼。可临下班,关键验证环节出了问题。一边是媳妇一遍一遍地问到哪了?几点到啊?这边各种事怎么安排啊?一边是同事喊他:李师傅,这个参数改好了,需要再验证一遍。一边是媳妇,翘首期盼着他,一边是工作,正在紧要关头!他没有多纠结,退掉了火车票,干吧。连夜测试,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终于忙完了。赶到车站坐大巴,可大巴太慢了,已经赶不上婚礼了。只能商量好中间一个站点,新娘带着婚车去迎他。于是,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人家是新郎迎娶新娘,李克震是被新娘带车迎接,脱下工装换上新装,参加自己的婚礼。
李师傅身上这股子拼劲儿是哪来的呢?那是他有奔头,有实现价值的成就感。潍柴建立了“潍柴工匠”“潍柴金蓝领”聘任机制,形成了从高级工、助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到首席技师阶梯式发展通道。在这样的职业发展通道下,李师傅凭着自己的努力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还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跟那些优秀的工程师、销售经理一起站到了集团的领奖台上。可以说,潍柴不仅让职工有归属,更让每个员工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让每位员工相信:“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第三个“有”是实施人才第一工程,让职工发展有平台。
今天,我的岗位是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但在五年前,我还只是一个刚刚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潍柴的普通员工。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出国,出国学习、工作更是没有想过。
可没几年,我就有了这样的机会。为提升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综合素质,2017年公司第一次组织赴德国雅各布大学的海外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经过选拔,我获得了赴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德国,我们与工业4.0领域的专家探讨智能制造的新趋势,与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企业交流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潍柴海外公司研讨公司管控、文化融合。我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干部,成为了公司国际化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像我这样的员工,在潍柴还有很多。像潍柴马兹合资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李士振,也是我的同班同学。
2018年4月,在白俄罗斯,潍柴集团与马兹集团的合资项目在中白工业园开工。开工仪式上潍柴宣布,2018年11月,新工厂建成并投产。当时,很多人不相信,包括工业园里见证了很多项目的专家都说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大项目在当地需要五年才能投产运营。
可李士振带领团队,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不足8个月,建成了3.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在异国他乡的中白工业园,他克服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制度障碍、技术困难,创造了新的“潍柴奇迹”,成为一带一路上璀璨的明珠。
可大家知道吗?这个团队仅有不到三十个人,而且平均年龄不到35岁。潍柴马兹团队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有规划、有体系、有投入,搭建了覆盖全员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实践锤炼快车道。现在,在潍柴派驻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团队中,很多都是快速成长起来的80后甚至85后。
第四个“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让职工内心有幸福。
职工再小的梦想,也值得被尊重;职工再小的诉求,也必须记在心上。在潍柴,这是从董事长到基层领导干部牢记心中,切实践行的一句话,这句话源自我们公司“倾听员工心声”博客上一个小故事。
2016年底,潍柴迎来了新一轮的高产。为缓解扬州子公司生产压力,企业调配两百多名职工前去帮产。这批员工中,很多是刚毕业没两年的年轻人,第一次离家这么远,饮食不适应,加上冬天没有暖气,有不少同事感冒了。其中一位员工在博客中留言:“扬州阴冷阴冷的,感冒中,想家了,想念潍坊的朝天锅,要是有碗热汤,配上卷饼就好了”。出差海外的董事长深夜浏览博客看到留言,第一时间回复,并安排工会及相关职能部门24小时内,准备好1000份卷饼,送到扬州。第二天晚上,职工就喝上了热乎乎的肉汤,吃上了熟悉的卷饼。董事长在博客中说:职工再小的梦想,也值得被尊重,再小的诉求,也必须记在心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职工的保姆,为职工提供周到的服务。
为了提前发现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公司领导就排班去一线看望员工。哪怕刚从海外出差回来,已经十一二点了,也要先到一线去,看一看职工的工作状态,听一听职工关心的问题,将职工的需要列到自己的工作计划中,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让大伙儿干也干得舒心,累也累得舒服。
在潍柴的发展中,企业的人才发动机推动我们的发动机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两者共同运转,谱写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乐章,绘成了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潍柴人的奋斗,潍柴的发展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评价潍柴心无旁骛攻主业,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今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潍柴时,寄语我们:潍柴动力,奔腾不息,奔向全国,奔向世界。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打造人才成长的动力,打造中国工业的动力,为将中国打造成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我们一直在路上。在此,也诚挚地邀请大家到潍柴看一看,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