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元庆——振兴民族工业的尖兵 1999年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事迹 1988年8月23日,美国电脑巨头AST总裁访问联想,中关村反响热烈。中国电脑业的重要人物都聚集过来。但是,这位总裁 没想到,10年以后,取代他在中国微机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当时一位刚刚应聘联想但还未毕业的研究生。那一年,杨
元庆25岁,正在中关村大街上骑着一辆自行车跑客户。由于地位太低,他甚至一点都不知道AST总裁来了。 10年以后,AST公司已经销声匿迹。 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都清楚,10年对他们来说,完全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在以美国硅谷为 源头的这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世界仿佛回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各种“天才”结伴而出,群星璀璨:乔布斯、
比尔·盖茨、葛鲁夫……他们成为最早的一批将知识转化为巨额财富的企业家。杨元庆戏剧性的一幕也蕴含着一个必然,在 他的背后,联想,有一大批科技创新的英才。其中,有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联想总裁柳传志,还有另一位在中关村有着
重大影响的年轻副总裁郭为。他们和很多计算机领域里的创业者一起,构成中国知识英雄的新群体。 带着眼镜,留着“学生头”,说话或许还不是那样“成熟”,但手上的这支笔,分量或许要值上百亿。和大多数高科技 企业家形象相似,杨元庆仍然是知识分子的穿着,身高1米80,温文尔雅,像中关村里的青年教师。1998年,联想电脑成为整
个亚太市场的第三名——这和一般的“第三名”不同,因为在1996年之前,别说亚太,就是中国,市场的货架上,电脑一水儿 全是进口名牌:康柏、IBM、AST等等。如同小草要发芽,联相电脑顶开了这些巨大的石头,赢得了国产电脑的一席之地。 面壁十年图破壁。杨元庆是一个彻底改变中国电脑市场格局的青年企业家。他的背后,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激烈竞争,是 联想集团的成才环境,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足迹。 几乎是人生最漫不经心的一次选择,杨元庆进了联想。 1988年,杨元庆从安徽中国科技大学跑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作论文。尽管一直在学计算机,但是杨元庆到了“中国硅谷”的 中关村之后,仍然大开眼界。当时,最让杨元庆惊喜的是,发现电脑上居然能玩电子游戏! 当时,电脑业的一场规模更大、竞争更激烈、被国内传媒炒得极热的“第三次浪潮”即将席卷而来。这一年,发生了很多 “征兆”:AST总裁到中关村访问,微软、康柏等一批新“霸主”开始浮出海面;中关村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从此不
再是“三不管”地带,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主流;联想搬进了新门市,和四通共同分享一幢临街的三层楼,并且有了现在的公 司名称——在这之前,企业名称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 杨元庆的人生目标是到美国去,拿博士学位。他是上海交大计算机系81级本科生,科大86级研究生。昔日同学陆续在硅谷 聚齐,IBM的、惠普的、微软的,都向他传递出充满激情的信号。“交大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国外,硅谷的同学比北京多得多;
科大更不用说,还没毕业,教室里就人去楼空。”杨元庆说。80年代末期,一个名牌大学的理工科生如果选择待在国内,他要面对一种失去很多同窗好友的寂寞感。 为在出国前找一个跳板,杨元庆决定先在中关村找一个单位。恰逢联想第一次大规模面向社会招收高层次人才,杨便什么 都没准备地跑来了,找到二楼一间办公室,主考面试了半个多小时,初试过关;复试后,被正式录取。此时,他还没从科大毕业。 但联想对他是认真的。解决了宿舍,每月的工资大约有200多块,被安排在一个新成立的部门,销售SUN工作站(一种比PC 机更复杂的计算机)。销售工作站需要懂得更复杂的技术,客户多是大学、研究院里的研究人员。杨元庆是研究生,他的销售起点就从这里起步了。 部门领导就是面试他的主考。部门有6个人,市场、销售、商务、安装、维护等全都混在一起做,摸爬滚打没有计划文案, 不像一个现代公司的样子,但很有意思,每个人都获得了一种全能的锻炼。 不过,出国的念头越强,他便越觉得要把联想的活儿干好。 惠普向杨元庆发出了邀请 联想的发展速度比杨元庆个人的发展速度还要快。自己刚考完GRE,芝加哥的学校还没有来得及反馈,联想已经把他推上 了CAD部总经理的位子。1991年3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杨元庆已经迈上了管理岗位。但这还是不足以改变他出国的念头。
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联想的CAD业务,主要是代理惠普公司的产品,当时的年销售额3000万元。 杨元庆对市场的理解,是从代理惠普开始的。他回忆说:“代理惠普产品的那两年是我成长和走向成熟的两年。从惠普那 里学会了如何做市场,如何管理渠道以及如何进行商务定单处理。” 每次去惠普(中国)公司,杨元庆都要多聊一会儿,他对惠普的经营之道是如此认同,甚至感染了联想很多人。在联想公司 ,每个员工都佩戴着一个精制小巧蓝底胸卡,几乎与惠普公司一模一样。在计算机行业,人们说起惠普公司,心中都有一种崇
敬感。因为在这个巨人的背后,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创业故事:1939年1月1日,两个年轻人帕卡德和休利特决定成立一家普通合 伙企业,通过掷硬币的方式决定公司的名称中把谁的名字摆在前面。当时他们的货币资本只有538美元,休利特买来工具和元件
,帕卡德从自己过去的“单位”通用电器公司买来一台西尔斯—罗巴克钻床。到年底,两个赚了1653美元。这个成绩并不是很 好,但他们很有韧劲,到二战结束的时候,资产已达到200万美元。1961年,惠普的股票在纽约上市;1962年,进入《幸福》
杂志500强;1968年,帕卡德持有惠普全部普通股的30%,价值3亿美元;1994年,惠普销售额达到250亿美元。 惠普这样一种奇迹般的增长速度,杨元庆把它又在CAD部“拷贝”了一遍:1991年销售额增长到5000万,1992年增长到1.1 亿,1993年达到1.8亿。在三年增长近两亿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联想总裁柳传志曾对惠普公司的一位副总裁说:
“与惠普合作,经营额的增长只是副产品,主要是学到了管理经验,学会了做市场和管理渠道,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惠普是联想的老师。” 作为惠普的代理商,杨元庆第一个“悟”到的就是惠普的代理制:惠普自己不卖自己的产品,却尽享市场份额。他意识到:
“好的管理”比“能干的人”更能控制市场。联想很快改变了直销的制度。制度一变,销售就噌噌地涨。很快,在他的办公室 里,摆上了“惠普全球最佳代理奖”,证明他是在中国卖惠普产品的第一大户。这个奖牌,在美国猎头公司的档案中,大大提
升了杨元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身价”。 “做市场”就是做广告,“做销售”就是抢定单——这是当年电脑界较为“新潮”的市场观念,包括“巨人”在内的一批 企业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迅速崛起。但是在惠普的销售体制下摸爬滚打,杨元庆接受了一套更为先进的理念,并导致了后
来联想电脑的异军突起。 1993年4月28日,由于对联想的业绩相当重视,美国惠普公司总裁Lew Platt亲临联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柳传志不断向美 国贵宾介绍眼前这个年轻人——事后他对杨元庆说,与其出国读书,不如出国到一家世界著名的公司去锻炼。 不久,惠普总部向杨元庆发出了邀请。 外部危机与内部震荡并发 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中国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1993年,国外著名企业纷纷冲进来,在中关村安营扎寨,国内电 脑市场几乎完全让国外名牌垄断。 1993年,联想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完成预定任务,柳传志说“打了败仗”。不仅如此,当时规模比联想更大的长城、 长江、浪潮等生产国产计算机的公司,在洋电脑的冲击下,也都面临绝境,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993年,创业10年的柳传志病倒了,一住院,就是三个月。在医院的病房里,每每稍有精神,柳便和联想的高级管理人员 谈心。有一天,他把杨元庆叫了去,又一次提到了出国的问题,希望杨以公司为重。由于集团即将有一系列重要计划出台,杨
元庆彻底放弃了出国的念头,杨元庆回忆说:“这一次谈话,我已经感觉到公司将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我第一次感到民族这两 个字的分量,是从柳总焦虑的意识深处传递出来,和自己的血脉接通,思想意识陡然开朗,好像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在病
床上,柳传志点燃了杨元庆的民族自强精神。 柳传志后来说:“1994年初我们痛定思痛认真思考,我们究竟能不能与国外的电脑进行较量,我们反复分析了自己的优点 和劣势,下决心与国外电脑打一场仗。我们把内部组织结构做了重新调整,选择了杨元庆作为这个部门(电脑事业部)的负责
人。原来的组织结构是很多部门管着电脑的事,结构很松散。后来集中了,请杨元庆负责。他上任以后,从1994年到1998年, 4年时间整个中国电脑的状况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每年3月是联想财务年度的最后一个月。与之对应,一切新的计算都从3月开始。1994年3月19日,联想成立电脑事业部, 杨元庆从CAD部总经理升任相当于好几个CAD部规模的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在公司气氛十分紧张的状态下,杨元庆走马上任了。
杨元庆是幸运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联想给了他一个关键的舞台。 此时的联想,外部危机与内部震荡并发,高层的震荡与中层的震荡并发。集团改制意味着公司从头到脚要进行彻底改革, 而由此涉及的人事问题,其复杂性完全可以颠覆任何一个美妙的设想。杨元庆时年29岁。他面对的具体部门是:按销售有行
业一部、行业二部、行业三部,与之交叉的有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按职能分有维修、测评、生产制造、企划、采购、 物控等部。这些部,又分别由不同的副总裁分管。 杨元庆概括旧体制的运行机制是:“定下卖三万台的目标,企划办开始定价格,采购部门把零部件买回来,采购部门买回 多少,生产部门就生产多少。电脑生产出来,放在仓库里,至于是否卖得掉,那是销售部门的事情。实际情况是经常造成积压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杨元庆从20多个部门中把有关电脑的所有职能剥离出来,集中在电脑事业部, 300多人干的事,精简到125人来完成。 得罪熟人,还是得罪代理商? 内部整饬好了,开始着手外部建设。 联想微机的销售,过去是直销和分销一起做。直销的好处是面对终端客户,一般来讲,生产专业设备的公司,由于设备价 值高,销量不大,通常采用直销的方式。分销是将产品批给代理商,由代理商再卖给终端客户,一般生产家电或日用品的公司
,多采取分销的办法。 电脑在90年代初面临着市场的转化,即由专业人员、大单位逐步向普通个人、家庭拓展,销售方式是直销与分销并存。分 销主体代理商拿到的联想微机是一种价格,直销主体联想各地的分公司又可以拿到一种所谓“优惠价”。显然,分销商的积极
性被遏制。权衡利弊,杨元庆决定壮士断腕。 他说:“我清楚我当时只能管好100多人的队伍,做直销需要一支非常大的队伍,非常强的管理,如果我们的管理能力非常 强,有可能做成中国的德尔(Dell),但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德尔是将分销改为直销而迅速崛起的电脑公司。它以因特网
为手段,采用网上结算,直接向用户发货,大受欢迎。但是中国不具备美国的条件。 杨元庆将原来100多人的销售队伍,一下精简到18个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市场”而不是“销售”上,工作目标由吸引客户 转变为吸引代理商。从电脑事业部成立的第二个月,杨元庆开始长达4个月的旅行,几乎整个夏天,他跑遍了全国各主要城市,
一家一家地和“饱受挫折”的分销商谈,重新树立起他们对联想的信心。 联想在1994年的时候,名气没法和IBM、康柏等国际名牌比,大的代理商很少把联想当回事。大代理商不行,小的也行,杨 元庆提出“和联想共同成长”的口号,发展了一批当时只有2—3人规模的小代理商。杨坚信自己这套体制能够成功--4年以后
,不少小代理商通过卖联想,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过千万。 代理制在中国有个发展过程。最早的时候,厂商为拉拢大代理商,价格要比一般的代理便宜一成左右。这种办法经常导致 大代理商为抢市场,产品一上市就降价,引发恶性降低大战,使所有小代理商立刻“出局”。后来,许多国内厂商从国外学到
经验:所有的代理商一视同仁,待遇差别由销售前挪到销售后,比如销出10000台返款5%,销出20000台返款10%。此举既拉 住了大代理商,又有效地遏制了降价大战。 杨元庆做过惠普的代理,深谙其中奥妙。为了尽快建立起新的代理系统,他打破惯例,把返款的时间由一年缩短为一个季 度。这一招,拉住了两三百个代理商,全国网络已具雏形。 代理制建立起来,问题又来了,一些联想的直接客户来找杨元庆:“我们就喜欢直接和联想打交道,不喜欢通过代理。” 他面临着失去一大批老关系户的危险。 但是杨元庆认准了。他说:“我不能让几家熟人的关系,伤害了3000家代理商的感情。”1994年,总部不卖电脑了,电脑 销量反而增长到4.5万台,较1993年增长100%。 柳传志发火 也许杨元庆没有意识到,他的每一步改革,都是在往一个火药桶里装火药,因为他的改革,相当于把很多人的权力、更多 的资源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由于还没有足够的业绩产生信任,不理解是正常的。从1994年一直到1996年,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在向柳传志和李勤——联 想集团的领导核心集中。柳传志和李勤小心翼翼地为杨元庆排除每一个可能的危险,但杨元庆几乎毫无意识,反而还理直气壮
地继续往火药桶里扔炸药。 在成立电脑事业部、新老工作交接的时候,很多老同志心里不痛快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关于以前的微机库存,在新公 司成立以后,该不该算作亏损,在公司形成了一个火药味很浓的争论。杨元庆希望新公司从一张白纸做起,把历史一笔抹掉。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却极大地伤害了一批老同志。火药桶就要爆炸了。 一次,杨元庆为一个上海的项目又和公司大多数同事发生争论。柳传志再也忍不住了,当着很多公司领导的面,甚至还有 杨元庆的部下,柳传志疾言厉色如雷霆万钧。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些年大家还从没有见过柳总发Z这么大的火。杨元庆不理解,
自己为了公司,竟遭如此冤枉,越起越委屈,最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随后,全公司开展了“大局观”的教育。你杨元庆已经是公司的副总裁,不能只考虑怎样做好电脑事业部,而不考虑总公 司甚至伤害总公司。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柳传志回想起来心中总是有点歉疚,“孩子上初中了,不能再打了。”他觉得自己打了一个已经长大 的孩子。对年轻人,柳传志几乎是“虽九死而不悔”地培养。许多年前,公司出了件差点分裂的大事,就与柳过于重用年轻人
有关。但是公司要发展,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不用年轻人不行。 为重用年轻人,柳传志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性开创工作,在内部做了三件大事:一、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不能只讲效益而 没有是非;二、1994年建立创业基金,让1988年以前的老同志都持有创业股,也就是说,老同志的收益,取决于现在公司效益
的好坏;三、完善财务制度,尽可能从制度上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当时,杨元庆如果出现闪失,柳传志的一片心血将付之东流。杨元庆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父亲,另一 个是柳总。他回忆说:“人生的道路很长,关键的就那么几步,每到我的关键时刻,柳总就来扶我一把。那是我见到柳总发的
最大一次脾气,有如当头一棒。如果不是柳总疾言厉色,我可能永远学不会妥协,做事情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固然可以尽 善尽美,但当进一步面临第二层次的时候,却发现做事环境已经破坏殆尽,大势无法挽回。”柳传志经常教育年轻人:“要有
理想,但是不要理想化!” 地狱?天堂! 就在柳传志刚发完火不久,杨元庆做出了一件在中国计算机界惊天动地的事情。1996年,联想打了四场战役,使国产品牌机 第一次登上国内市场第一名的宝座。 以前,中国市场按照美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电脑每半年进行一代升级,原产品则大幅度降价。从386到486,从486到奔腾 机,每到新产品发布的季节,市场上总是传来两拨儿人的欢呼:一拨儿人欢呼功能更强大的新产品问世;另一拨儿人欢呼过去
的主流机型跌价一半。由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比较低,很多美国公司根本没打算在中国销售昂贵的新产品。 作为消费者,往往遗憾一下就算了,但是作为国内生产厂商,心中憋的那个火,别提有多大!但是没办法,实力有限,只能
在人家的市场规则下,在自己国家的市场缝隙中拾遗补阙。 1996年的联想财务年度刚刚开始,奔腾第一代产品刚刚在大洋彼岸发布,联想自己的上地生产线就出来了奔腾机。这一速 度,和美国市场已经拉平。更让国外公司不可思议的是,联想这一次没有按照他们的规则“出牌”,没有赚新产品第一轮上市
的“暴利”,而是直接把价格拉到了他们一年以后才打算采用的价格。联想的奔腾机只卖9999元,而美国公司的最高标价是 16000元左右。 杨元庆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将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杨元庆焦虑地等待着市场的反应。如果降价不成功,也就是说消费者宁可买贵的洋品牌,联想就会血 本无归。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4月的一天,当财务报表送到他手上的时候,杨元庆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盈利500万!——杨元
庆不知盈利过多少个500万,但是他对这个500万无疑会牢记终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正、浪潮等一批民族企业迅速跟上。这一年的春夏秋冬,联想每过一季就要发布升级产品,四场战役, 将万元电脑最终定为中国的潮流产品。美国的公司刚开始认为这仅仅是个偶然现象,但目睹联想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连续动作之
后,不得不放弃了美国的习惯,在新产品上市的时候,不再定出天价。——当然,这仅限于中国市场。 从1996年开始,中国电脑市场发生了两个巨大变化:第一,主流机型和国际同步;第二,新品价格被控制在1.5万元以下。 难忘庆功宴 “杨元庆他们几个是把命搭在联想,这我能感觉得到。”这句话,柳传志说得非常有分量。 从1994年以来,杨元庆很少关照自己家庭,甚至连带孩子上公园,都是一个屡屡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每天基本上只 有到晚上11点以后,他的时间才属于自己。这时他只想静下来看看书,,给自己充充电。 1998年,联想电脑产销近80万台,居国内市场首位。5月6日,是杨元庆最兴奋的一天,联想第100万台电脑将下生产线。这是 一个历史时刻,连英特尔总裁葛鲁夫也来到庆功现场,令这一活动为全世界的电脑商所瞩目。 就在员工决要离去的时候,已经十分疲惫的杨元庆想起了什么,把经理室的人留下来,希望一起和非常辛苦的普通员工吃顿饭 。一位经理回忆说: “当时我们都想回去,但杨总说,员工付出以后,他们最需要什么呢?他们最希望你们跟他在一起,听听他们说什么,尽管不 指望你表扬他什么。” 那天晚上的庆功宴非常独特,很多青年员工很激动,都哭了。他们边哭边说,边唱边哭,杨总也非常激动,说:哭吧哭吧,大家都哭吧。那天杨总自己的眼泪也快掉下来。他能够非常用心地去体味别人在付出时候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让人激动的沟通方式。
杨元庆像一台发动机,他和属下的关系,柳传志说,不是发动机和齿轮的关系,而是发动机和发动机的关系——他们经历了无 数次超负荷运转之后,终于也有疲倦的时候,这一次庆功宴,将在联想的企业文化中刻下一道印痕,深深地记录着杨元庆这一代
青年艰苦创业的足迹。 1999 |
![]() |
![]() |
||||||||||||||||||||||||||||||||||||||||
2005\0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