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杨元庆:胆量不小,信心也不小

  胆量不小,信心也不小

  冷对质疑,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包括研发和采购在内的PC业务,无疑是杨元庆职业生涯中最绚丽的一笔。虽然完成收购后联想的发展前景仍不明朗,但杨元庆的勇气仍然令人钦佩。   

  2005年,联想员工在北京办公室看到杨元庆身影的次数可能会大大减少。杨元庆要经常乘飞机横跨浩瀚的太平洋,他的一半工作时间将在联想的新总部纽约度过,那里有他的新搭档斯蒂芬·沃德—联想的新CEO。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在过去的2004年,联想都给了整个IT业界不小的震动和惊奇。从主业调整到大裁员,从渠道变革到乡镇电脑风暴,从成为奥运顶级赞助商到收购IBM的PC业务,联想一直在寻找正确的航向。指挥这艘航船的是40岁的昔日少帅杨元庆。毫无疑问,对于前两年在多元化和国际化道路上遭遇双重困境的杨元庆来说,2004年算得上是拨乱反正、收获颇丰的一年。

  收缩主业是杨元庆痛定思痛后的一大抉择。自从担任联想CEO以来,杨元庆为联想勾勒了美妙的蓝图,“服务的联想,高科技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不过随着时间发展,杨元庆发现以联想目前的底子和经验,尚不足以支持在PC之外的领域高奏凯歌,专注将是最好的出路。去年年初,杨元庆将PC和手机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对其他业务如软件、IT服务等逐步选择了淡出。

  2004年3月,联想同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破天荒成为奥运会TOP计划的首家中国合作伙伴,同松下、可口可乐等一流国际公司并驾齐驱。不过,对于一直在业绩迷雾中挣扎的联想来说,奥运会的光环虽然美丽夺目,但并不能将联想解救出来。

  不过在年底,联想着实给了所有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联想成功收购IBM全球的PC业务,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PC厂商。“IBM是我在学生时代就敬仰的名字。让联想能够成为像IBM这样的企业,一直是一个梦想。”杨元庆在说这番话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杨元庆坚信,在PC领域,只有具备世界级规模、领先技术、高效运作的企业,才能够决胜未来,这也是他力主收购IBM个人电脑的初衷。

  在收购IBM完成之后,杨元庆将从联想集团CEO的位置上退下来,转而担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接任联想CEO的是来自IBM的斯蒂芬·沃德。不过,新的职位并未让杨元庆感到丝毫轻松,他身上的压力不减反增。坐在未来联想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杨元庆考虑的将不再是如何同中国本土厂商进行局部战斗并获胜,而要全面关注并把握新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战局。戴尔和惠普都已经感受到了联想兵临城下的威胁。

  事实上,人们在对联想一系列壮举感到异常兴奋的同时,也对这位选手的耐力表示担心。联想在国内是毫无争议的强势品牌,但它能否同样在海外市场红火起来还是个未知数。IBM庞大的PC“面包”可以喂饱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也可以撑死一个消化不良的人。联想在企业并购中并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而PC业内成功的兼并案例更是难觅。

  不过杨元庆宁愿将这条路走到底。他说:“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两家公司在持续创新、客户导向、创造股东价值方面拥有共同的文化理念。我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将戴尔和惠普拉下马。” (文/陈亮)

2005-01-21 互联网周刊

2005\09
返回明星企业家 杨元庆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