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手机版 金年会手机版    
   
 
展现信息员风采 提高企业形象
企业新闻 | 管理创新 | 文化建设 | 创业历程 | 信息员风采 | 热门文章 | 信息员名录 | 信息员排行 | 首页
当前位置: 中企联合网>>企业信息员>>创业历程

吡蚜酮等杀虫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试验总结报告


为进一步验证克胜集团公司开发的防治灰飞虱的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我们于5月初进行了吡蚜酮等一系列杀虫剂对麦田灰飞虱防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现将试验过程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参试药剂
25%吡蚜酮悬浮剂、10%唏啶虫胺水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毒死蜱微乳剂、1%甲维盐乳油、1.8%爱多收水剂。上述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提供。
2、试验设计及田间小区分布
本试验共设8种处理,编号为A、B、C、D、E、F、G、H,分别是:
A、吡蚜酮6g/亩(指纯品,下同);
B、唏啶虫胺2 g/亩+噻虫嗪2 g/亩;
C、唏啶虫胺2 g/亩+噻虫嗪2 g/亩+爱多收6000倍;
D、唏啶虫胺2 g/亩+毒死蜱8 g/亩;
E、唏啶虫胺2 g/亩+毒死蜱8 g/亩+爱多收6000倍;
F、唏啶虫胺1.5 g/亩+噻虫嗪1.5 g/亩+甲维盐0.2 g/亩;
G、唏啶虫胺2 g/亩+毒死蜱8 g/亩+甲维盐0.1 g/亩;
H、清水对照(CK);
上述每种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40?。
为了便于及时监测各种处理的药效,小区在田间排布时,其中一组重复采用按序排列,其它两组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小区田间分布图如下(表1):                                           北                                                                                                                          
表1       田间小区分布示意图
C3        A2        H1
G3        B2        E1
E3        C2        F1
H3        D2        G1
A3        E2        B1
D3        F2        C1
B3        G2        D1
F3        H2        A1

3、试验田概况
试验点设在建湖县建阳镇职工村一组姚玉红的承包大田中,约1.5亩。前茬为水稻,当茬农作物为淮麦21,种植方式为稻田寄种麦,麦株长势均匀。前茬灰飞虱发生较为严重,试验用药前7天未用过任何其它杀虫剂。
4、试验过程
4、1  药前田间灰飞虱虫口基数监测与调查
从4月底开始我们连续多天多次对小麦田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至5月4日,田间灰飞虱虫口数出现大幅上升,进入1、2龄若虫高峰期。当日下午,对试验点小麦田进行灰飞虱虫口基数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0.2尺2(将长方形不锈钢盘平放于麦株基部,用手从麦株另一面扑打麦丛基部各3次,计算落入盘中的灰飞虱数量,折算出灰飞虱的亩平均数量)。
4、2  施药
5月4日下午,根据试验设计将所用纯品药量折算成成品药量后,逐小区精确量取对应药剂对水3?(按50?/亩用水量计),用人工手动喷雾器进行细雾均匀喷施。当日天气晴好,药后5天和11天分别遇中到大雨。
4、3  药后灰飞虱虫量调查
在喷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采用相同方法分别调查各小区虫口残留量,并折算成各处理对应的亩平均虫量,依据相关公式算出各种处理在药后不同时期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即校正防效)。(具体见表二)
5、防效计算

1、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100;
2、防治效果(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区虫口减退率)/(100±CK区虫口减退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从表二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上述7种药剂处理中,药后相同时期内不同的杀虫剂或不同的杀虫剂混合使用,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差较大,5次调查中,A处理(吡蚜酮)的防治效果都高于或远远高于其它处理,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的防效分别为74.56%、72.66%、83.36%、79.80%、86.25%;药后不同时期内各种处理内部的防治效果变化趋势的走向不相同,如在5次调查中,A处理(吡蚜酮)防治效果每次都较高,而且随药后时间的延长,药效持续走高,呈逐渐上升趋势,在1—14天时间内虽经两次大雨冲刷,药后14天防治效果仍提高到了86.25%,比药后1天高出近12%。G处理(唏啶虫胺+毒死蜱+甲维盐)防效除在药后1天较高外,其余几次都较低,防效随时间延长快速下降。B处理(唏啶虫胺+噻虫嗪)、D处理(唏啶虫胺+毒死蜱)、E处理(唏啶虫胺+毒死蜱+爱多收)的防效都呈“马蹄形”变化趋势,药后7天前都在不断上升,但7天后防效剧急下降。C处理(唏啶虫胺+噻虫嗪+爱多收)、F处理(唏啶虫胺+噻虫嗪+甲维盐)的防效一直都很低,最高时也分别只有45.55%、54.58%;将B、C处理比较、D、E处理比较,可以看出,杀虫剂“爱多收”对唏啶虫胺、噻虫嗪、毒死蜱的药效发挥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使B、D处理的防效降低;将B、F处理比较、D、G处理比较,可以看出,杀虫剂“甲维盐”对B处理的药效影响很大,使其防效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对D处理的药效影响较小,提高了D处理的速效性,使其持效性稍有缩短。
三、结论与讨论
(1)、吡蚜酮对灰飞虱有强烈杀伤作用,有很高的防治效果。表现在对灰飞虱的防治,不但有较好的速效性(卵孵高峰期打药),更主要的是有很长的持效性和很强的耐雨水冲刷能力,这是吡蚜酮在灰飞虱防治上优于其它杀虫剂的最显著特点。
(2)、吡蚜酮是目前防治灰飞虱最有效的杀虫剂。根据灰飞虱繁殖规律,如果在5月6日—10日期间灰飞虱繁殖第一高峰期对所有的麦田普施一遍吡蚜酮,将会对灰飞虱的1、2龄若虫有极大的杀伤作用,而药效可以持续到5月下旬,一直抑制灰飞虱的繁殖,最大程度降低灰飞虱的虫口基数,减少灰飞虱向秧池田的迁飞和对秧苗的传毒危害,达到“治麦田、保秧田”的目的。
(3)、毒死蜱对灰飞虱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灰飞虱防治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但在持效性上较差,生产应用上要掌握好施药周期和频度。
(4)、爱多收、甲维盐两种杀虫剂在与部分其它杀虫剂(如毒死蜱、唏啶虫胺等)混合使用时可能会使其它杀虫剂药效降低,实际使用中应慎重考虑。爱多收和甲维盐是否对吡蚜酮的药效产生不良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和验证。



二??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2023年02月17日    供 稿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主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TEL:(010)68701153 68701159 687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