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O一二年第三期 | ||||
![]() |
||||
发布时间: 12-06-27 04:18:26pm | ||||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二年第三期
降压须知11件“药”事
1.不存在吃贵的降压药好使,再吃便宜的就不好使的问题:降血压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一样,因此,不存在吃贵的降压药好使,再吃便宜的就不好使了的问题。
2.患上高血压应尽早吃药治疗:患上高血压病不及时吃药治疗,会导致心、脑、肾、眼底和四肢动脉等病变,吃了药,体内脏器和血管就会处于正常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3.是否吃了降压药就得吃一辈子:病程较短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存在或纠正了高血压影响因素,适当运动,有部分人是完全可以停用降血压药物的。
4.血压降低不理想,应注意药源性高血压:在服用降血压药物的同时,如果服用活血药物、激素类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中枢神经调节药和某些中草药等,可能影响降血压药物疗效。
5.降压药一定晨起服用吗:一般来讲,长效降血压药物应在晨起服用,但也完全可以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改变服药时间。
6.服用降压药应因病而异,因人而异:降血压药物疗效不是100%的,如果中轻度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血压药物两周以上,血压仍然降低不明显,应考虑换用其他类型降血压药物或联合用药,重度高血压开始治疗就应联合用药,可以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7.联合应用降压药好于单药加量:联合应用降血压药物,疗效会增加,如果一种药物加量,不良反应会加大。
8.正确联合应用降压药:降血压药物最佳的联合应该是沙坦类与钙拮抗剂,普利类与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与钙拮抗剂。
9.血压值“正常”就不需要服用降压药吗:有的患者由于平时血压值偏低,当血压值明显升高时,往往出现很明显的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但检测血压值在正常范围,这种患者也应按高血压病服药治疗。
10.积极治疗高血压合并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血压升高,包括甲状腺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衰弱、某些血液病和流感等。
11.西药降压药都有毒吗:这种观点可能相对于中药降压药而言,所谓毒性是指不良反应,应该说,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应用正常剂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很低的,高血压病主要是应用西药治疗。 《家庭保健报》2012.05.08 关德明
天热谨防低血压
一天当中血压是有波动的,一年当中血压也是有变化的。相对来说,夏天血压会偏低。老年人是低血压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慢性低血压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现,很容易被忽视。血压长期偏低会有头晕、乏力、易疲劳等症状,还会造成一些脏器供血不足。
夏天天气火热,体表血管舒张,血管阻力下降,出汗多,血容量下降。因此,血压与冬季相比普遍要下降12/8毫米汞柱左右,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不当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当老年人血压低于100/70毫米汞柱时,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影响生活质量,如经常头晕、乏力、易疲劳;而突然发作的急性低血压,虽是一过性的血压降低,常导致晕厥、跌倒,甚至导致骨折等意外事件。除此以外,由于血管内压力过低,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影响组织细胞营养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血压下降还会影响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导致视力、听力下降,甚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心肌缺血。
如果血压不是很低没有什么症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经过调理可使血压有所改善。平时应选择适量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合理搭配,不偏食,以保证人体摄入充足的营养。饮食中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约为正常食盐的2-3倍,即每日10克左右。注意补充液体,多喝些汤汤水水,晨起可喝一杯淡盐水,以保证正常的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运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增强心血管功能,进而改善低血压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比如散步、打拳等。因为患有某些疾病而引起低血压的患者,在运动之前先做一次健康检查为宜,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合适的运动方案,以免发生运动性损伤。
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平和缓慢地降压,不可过于心急,不要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也不要随意更换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日常生活中,变换体位的速度宜缓慢一些,如起床时不要突然坐起,蹲下后不要突然站立。
重症低血压并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如果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就要及时去医院确诊低血压类型,积极治疗,防止引起大面积脑梗或心肌缺血等严重后果。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使用α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功能,可增加外周动脉、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液淤滞,能收缩动脉血管,升高血压,增加大脑、心脏的血液供应,改善低血压的症状。
发生急性低血压时,先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缓慢躺下或找个地方扶稳,休息后如果不能好转,需要到医院诊治,因为有些低血压还需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5.28 王丽萍
护心脑血管 午睡有讲究
不少老年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尤其夏天昼长夜短,老年人又容易早醒,中午小睡一会儿既能解乏,也能让身体器官组织得以休息。可对于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不恰当的午睡也存在着危险。医学研究发现,有三种人的午睡有一定的危险: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血压很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包括因心脑血管疾病而经常头晕的人。这是因为,饭后午睡(特别是炎热的夏季)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午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皮肤与消化道纷纷与大脑、心脏争血,午睡不当即有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
因此,老人改在午饭前小睡30分钟为宜,可使心脑得到休息,迅速消除疲劳。此外还需注意:(1)宜采取头高脚低侧卧睡姿,以减轻对心脏的压力,防止打鼾,切勿坐着或伏案打盹,以免引起脑部缺血。(2)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睡前忌服降压药,因为入睡后血压会下降,服降压药易使心、脑、肾等供血不足,促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中风。(3)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起床前在心前区和胸部做5-10分钟的自我按摩,下床后立即喝上一杯白开水以补充体内水分。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5.28 徐洪亮
糖尿病安全度夏防误区
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有这样一种体会,血糖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很密切。一般情况下,冬天的血糖要比春天、秋天高,而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主要是因为夏季身体的热能消耗增多,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所致。这也让一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症状较轻的患者,误认为一到夏天血糖即趋于正常,身体也没什么问题了。
其实,夏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此时如果能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除了休息好并保持好心情之外,还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1.糖尿病应控制饮水量 有的患者认为,多饮多尿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多尿又是多
饮所造成的。那么,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也应该控制饮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尤其在夏季,饮水量不足,容易出现血液浓缩、黏稠,从而诱发脑梗塞等心脑血管问题,如再合并感染,还可诱发高渗性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夏季饮水量要比平时有所增加。比如,常人每天平均需要2500毫升的水,除了饮食中含有的水分之外,还应喝上1600-2000毫升的水,如果出汗再多,还应适当增加饮水量,最好选择白开水、绿豆汤、淡茶水等。
2.血糖低可以减药 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夏季的血糖本来就低,再继续服用药物会引起低血糖,因此就自行减药,甚至停药,结果导致血糖急剧升高。的确,夏季降糖药物需要调整,但应该建立在血糖监测及医生指导的基础上,血糖水平才是调整药物的基础。自行减药、停药,只会导致身体应激作用增强,容易出现重要器官并发症。患者应当自备血糖检测仪,以便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及时检测。偶尔发生低血糖时,可饮用易于吸收的糖水、果汁,或者吃少量糖果、饼干等予以缓解。
3.食欲不好正好节食 一些患者在夏季会出现食欲不振,甚至“苦夏”的感觉。不少人就认为,这样正好可以节食。有的人不吃主食,只吃一些水果;也有的人三餐没有规律,想起来再吃。实际上,这种饮食方式既容易造成低血糖,还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来说,夏季可少食多餐,一天当中多吃几顿,或在两餐之间、睡前适量增加水果,当然要注意水果的含糖量,食用含糖量较多的水果时,应适当减少主食的用量。
4.穿凉鞋更舒适 为了凉快、散热,夏季不少人早早就穿上了凉鞋,对于有脚气的一些老人来说,穿凉鞋是可以缓解脚上的不舒服。但穿凉鞋时脚部容易受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和血管病变,下肢感觉迟钝,一般难以及时发现损伤,也容易引起感染。从健康的角度说,糖尿病患者最好不穿凉鞋,应选择大小合适、质地柔软、穿着舒适的布鞋或保护面较大的软皮鞋,最好穿上吸水性好、透气的薄袜。如果足部皮肤和趾间有红肿、水疱或破损现象,要立即就医。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5.28 龚玉兰
卧床静养应因病而异
俗话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很多人倾向于静养,总认为生了病就要躺着、捂着,一动不动,这样身体才好得快。其实,这是康复观念的一种误区,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静养,一味地静养,有时候不但养不好病反而会造成身体机能的退化,甚至养出其他的病,静养需因病而异。
骨伤不宜静养 很多人认为“伤筋动骨一百天”,骨伤后卧床静养可以更快的恢复。实际上,长期卧床也有很大风险,容易引起褥疮,还可发生血栓性疾病、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而且卧床期间骨质流失加速,骨质疏松加重,极易发生再骨折。因此,最好在治疗早期就开始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功能,有效防止并发症。
中风不宜静养 中风后常导致肢体偏瘫,行动不便,病人会因为心理原因担心活动后病情加重,整日静养,日常生活依赖于他人照顾。中风病人这样静养的结果,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可造成废用综合征,使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正确的方法应是偏瘫早期可由他人帮助,对偏瘫肢体的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进行翻身、起坐、站立等锻炼,然后逐步过渡到扶杖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病人要慢慢学会自己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心脏病不宜静养 很多老人认为心脏病就得养,不能轻易活动,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适当的康复活动不仅可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而且对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控制也有明显好处,从而可避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作。但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制订“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频率等等,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行事。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5.21 卢新华
手抖病根多在大脑
手抖是指手不随意的颤动,多在老年时出现,两手抖个不停,吃饭、写字都受到严重影响,常为永久性的,令人非常苦恼。
医学上将这种抖动称为震颤。老年人手抖,切不可忽视,不要误以为是年纪大的通病。手抖病根多在大脑,因某种疾病使大脑负责运动协调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从而引起震颤。
震颤麻痹、脑动脉硬化、大脑或小脑病变、肝性脑病、药物中毒、痴呆等都有可能引起手抖。甲亢、颈椎病、情绪变化、功能性病变都可能导致手抖。应及时找神经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做适当检查,明确病因,正确治疗。
一侧手抖,肢体静止时抖动明显,肌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即安静的状态下出现的手抖,这种手抖在睡觉时可消失,手抖速度为4-6次/秒,比较有规律,运动时减轻或停止,并且有节律性,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下肢、下巴、嘴唇、头部均可能发生震颤,走路越来越慢,不摆臂,起步困难,小碎步,不容易停下来(慌张步态)时就要想到帕金森病,必须尽早到医院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也不一定会出现手抖。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5.21 孙俊
做个“十点十分”老人
退休了,没有了打拼与竞争的压力,也没有了迎来客往、逢场作戏的无奈,养生与保健就成为主要的生活目标。老有所为,但需适可而止,做好十点,才能做个十分健康老人。
清醒点。人虽然退休了,但头脑不能退休,不能糊涂。应把它看成是人生的新起点,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开始。宋朝无德禅师说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休原来是向前。
看远点。没有人能无限期的工作下去,最终不是主动就是被动地离开工作岗位,不是健康地离开就是抱病地离开。只有生命才是自己的,为何不去利用这段美好时光,好好品味生命的弥足珍贵呢?
吃杂点。人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可以吃点,除非对某种食物过敏,不提倡偏废某一种食物。所谓吃杂点,主要强调粗细搭配,以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主副搭配,以蔬菜、水果为主。
清淡点。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且油大、盐多、味重等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就其食盐而言,日均食用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6克标准的人群占80%以上,北方几乎是100%的超量。
饿着点。老年人,不能太饿,更不能太饱。我这里讲的“饿”着点,不是让您不吃饭,别一天只吃两顿,而是要“少食多餐、七八分饱”,一天不应少于三餐,四餐更好。
少喝点。假如你有喝酒的习惯,也没有特殊疾病,无需刻意戒除,老年人适量喝点红酒或白酒可以改善食欲、调节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对健康有利,但必须适量而止。
宽容点。退休了,由于环境、地位、权力甚至人际关系的改变,容易对新环境产生抵触,对人、对已都要宽容一些。人生难免有烦恼,想开放下是个宝,谦让豁达心底宽,长生仙药不需找。
克制点。西方有位哲人说得好:“自然、时间和耐心是三位伟大的医生”。老年人,尤其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不能由着性子,不能延用年轻时的脾气和行为方式。要善用时间,用耐心对人、待物。
规律点。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有着大自然的生物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养生,因时、因人而异,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中医养生主张: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
多动点。也有人讲:生命在于静养,生命在于营养,生命在于快乐。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对老年人而言,更倾向于有氧运动或动静平衡。动应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健康时报》2012.04.16 邓伟福 |
||||
【关闭窗口】 |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