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知识文摘
  二O一二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 12-02-22 10:08:42am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二年第一期
降压药服用八防
   服用降压药时需谨慎,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因缺少这方面的常识或习惯使然,走进服用误区,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结合日常所见情形,提出降压药服用“八防”。
防首剂反应 即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又叫首剂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压力反射不敏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更易出现首剂反应,容易引起上述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哌唑嗪。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是常用量的1/3,之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防看价吃药 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认为药价越贵降压效果越好,看价吃药。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防擅自停药 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到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引起“停药综合征”或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的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防主观判断 有人体检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但自觉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也就不当回事。事实上,高血压的程度与症状并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所以说,即使没有头晕、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也一定上正规医院检查,并遵照医嘱吃药。
防追求速效 降压讲究的是平稳、有效,尤其是平稳更为重要,因为血压的波动往往是引发卒中的诱因。如一昧地追求降压效果,而忽视血压的平稳,有可能导致心、脑、肾供血不足而产生严重后果。
防多多益善 有人错误地认为药吃得越多,血压就会降得越快,甚至自作主张增加剂量和增加降压药的种类,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反而会危及生命安全。
防因噎废食 “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同样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服用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容易走向极端,一旦遇到不良反应,即对服药降压失去信心,转而停止服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
防睡前服药 人的血压在一天中,午夜最低,入睡后的血压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因而睡前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血压较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夜间血流量减少,血流供应量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失眠、失明、偏瘫等症状,所以,高血压患者切忌在临睡前服药,以防夜间发生意外。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1.30 朱凌志
漏服药物怎么办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漏服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服用次数是根据所服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决定的,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是不同的,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用次数和服用时间。给药间隔一般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间隔时间过长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间隔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引起药物蓄积中毒。
漏服一次药物,对有的药物来说可能影响不大,而对另外一些药物则可能会导致疗效丧失、疾病复发或病情反跳加重。那么,发现漏服药物后,是应该立即补服,还是在下次服药时服用加倍量?临床发现,大多数药物漏服了都不必补服,但是下列几类药物漏服,补服时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不能随意加量。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根据治疗需要,临床常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如果按隔日一次服药,在服药当日发现漏服应立即补服,在次日发现漏服也应立即补服,并及时调整方案,服药时间顺延。如果按每日一次服药,在发现漏服后应立即补服,次日发现则不必补服,只能少服一次,不可加倍服药。如果按每日2-3次服药,在发现漏服时应立即按量补服,若在下次服药时才发现漏服,应服加倍剂量,此后仍按原来规定时间服药。
治疗帕金森病药物 如左旋多巴、安克痉、卡比多巴等,漏服后应立即补服,但如果发现漏服药物时已距离下次服药不足2小时,可不必补服,只能少服一次。
抗精神病药物 如醋奋乃静、氯丙嗪、氯氮平等,如果按每日一次服药,发现漏服后应立即补服,除非已到下次服药时间,则不必补服,也不可加倍服药。若每日多次服药,在超过规定时间1小时以内可按量补服,1小时以上就不可补服,接着按原来规定时间服药。
抗生素类药物 要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服药,发现漏服药物时应立即补服,如果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不必补服,只能少服一次,然后按原来规定的时间服药。
抗甲状腺药物 甲硫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以及用于治疗女性不育症的氯米芬等,在发现漏服上述药物后,应立即补服,如果已到下一次服药时间,此时为保证疗效需要加倍服药。此类情况比较特殊,需要患者注意。
   需要提醒的是,绝大部分药物,发现漏服后,切不可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那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纳、氨茶碱等,这些药物如果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中毒。此外,还有些药物,加倍服用后药效也会成倍增加,药效过强会引发严重后果。例如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就会导致危险的低血压或低血糖。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2.6 何晓波
老胃病如何防癌变
   老胃病实际上是对慢性病的统称,这类病常常有类似的症状,比如上腹部疼痛、饭后饱胀、嗳气、反酸。老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损伤后,虽然通过治疗症状消失了,但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胃黏膜及功能并未完全康复,其抵御侵害的功能以及对各类刺激的耐受能力明显下降。如果日常生活中不加预防,任其反复,有可能引起肠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穿孔,更可怕的是容易引起癌变。
    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进餐细嚼慢咽,并戒烟限酒。
    尽量少吃熏烤、油炸、盐腌食品,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
    不要吃发霉的米、面、花生等。
    新鲜蔬菜和水果含丰富维生素C、维生素E,能起到防癌作用,绿茶、大蒜也有防癌功效,可以多食。
    维生素A及叶酸对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比如菠菜、豌豆苗、胡萝卜、青椒等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应进行规范的治疗。
    下列情况要定期复查胃镜:年龄>40岁,反复出现恶心、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好,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吻合口炎、贫血、中-重度肠上皮化生(特别是不完全大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家庭史者。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2.13 吴秀菊
老人听力下降不仅是耳病
   老年人往往不重视自己听力下降,都会认为只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实际上老年人听力下降已成为影响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听力下降经常表现为当别人说话时打岔,看电视时将声音开得很大,别人有说有笑时独自离开或者睁大眼睛发愣,处境十分尴尬。出现听力下降时,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男性40岁后鼓膜变厚、耳道萎缩变窄的趋势比女性发展得更快,导致对高频声音的辨别力开始下降以至全频听力下降;60岁以后,有五分之二的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而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受到听力下降的困扰,严重者可造成交流障碍。一部分人的听力下降表面看是由耳病引起的,其实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才是“祸首”。
   内耳是把声音转化成信号的地方,这一过程是由一些毛细胞完成的,因此听力下降是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的。在心血管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使耳蜗早于心肌出现病理改变,并损害耳蜗的功能,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另外,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极差,如听神经完全缺氧超过1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而营养听神经的血管极细,当出现动脉血管硬化或血液黏度增高等病变时,很容易造成血管腔狭窄或血流减慢,甚至造成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听神经的损害,使其功能下降或丧失,这样就会出现非耳源性耳鸣症状,甚至出现听力下降。另外,血脂异常也会影响听力,血脂升高可引起脂质在内耳的沉积,导致内耳血管的细胞受损,使内耳的血管萎缩,进而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血脂异常还会导致患者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使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内耳的供血不足,出现内耳微循环障碍使听力下降,进而引起耳蜗神经继发性退行性病变,甚至可引起双耳对称感音神经性耳聋。
   因此,到了中年以后若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在检查耳鼻喉的同时,还要对心血管系统以及血脂进行相关检查。血脂异常而致听力下降者只要将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就可以阻止听力的继续下降,个别症状较轻的患者甚至可以使听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还需要注意自我调理。
清淡饮食 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可使脑部和耳部的血液供应充足,使听力下降得到缓解。
良好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劳累、睡眠少、吸烟、喝酒等都对内耳血液供应有很大影响,如吸烟可导致耳部血管痉挛,影响内耳血液供应而出现功能障碍,要戒烟少酒,保持起居规律。
勿滥用药 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与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对听力影响尤其大,不可滥用。
   长时间看电视可引发突发性耳鸣,严重者导致听力突然下降,所以节日期间看电视一定注意适时适度。看电视1小时应休息15-20分钟,已经有耳鸣和听力下降者看电视每天最好在半小时左右。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1.16 张良玉
有些药物性耳聋不可逆
   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损害听神经系统,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感音神经性耳聋,这种耳聋叫做药物中毒性耳聋。目前,已发现有耳毒性的药物达100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不仅全身应用有耳毒性,耳局部使用对内耳也有毒性。
利尿药 如速尿、利尿酸、丁尿胺等,这些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多是双侧对称性,常伴有耳鸣。
抗肿瘤药 有顺氯氨铂、长春新碱、氮芥等,可损伤内耳毛细胞,所引起的耳聋是不可逆的。
解热镇痛药 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可引起40分贝的双侧对称听力损失,多是可逆的,但也可遗留严重的耳鸣和永久性听力损伤。
   另外,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等;重金属制剂,如砷、铅、汞制剂等,也都可以致聋。
   药物性耳聋与药物本身的毒性强弱,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服药者年龄,个体差异,易感性及遗传等因素有关。耳毒性药物主要是损害内耳,使内耳细胞萎缩变性,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服用后如果在出现耳鸣时及时停药,内耳的损害是可以恢复的,而有的药物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耳聋,如链霉素等。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1.16 何霞
益生菌使用避开三误区
   目前,整肠生等益生菌类药物广泛地应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慢性肠炎等疾病。但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些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常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水太烫时泡药 整肠生等益生菌需要用水或牛奶冲服。很多人常用开水泡好牛奶或从饮水机热水口接了开水后,立即放入整肠生颗粒。这几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整肠生等益生菌都是冻干活菌,水温过高则部分细菌会被杀死,药效就会打折扣。
这类药物溶解时水温不宜超过40℃。所以,最好等水或牛奶晾至不感觉到烫时再冲泡药。
误区二:拉肚子时跟抗菌素一起用 不少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医生开了整肠生等益生菌调理。而一些病人自行加了氟哌酸、头孢类抗生素一起吃,服用很久还是拉肚子,还认为医生开错药了。
殊不知,氟哌酸等抗菌药能抑制甚至杀死益生菌,合用时药效肯定不佳。故不应同服。如是病情需要使用时,两者也应间隔3小时。
误区三:跟铋剂等一起用 不少有消化不良的人,会将益生菌类药物和果胶铋等铋剂合用。其实,铋剂、鞣酸(如鞣酸蛋白)、药用炭(如爱西特)、酊剂(如颠茄酊)等制剂有抑制吸附活菌的作用,合用会影响到益生菌的疗效,所以最好也不要一起使用。                                                             《家庭医生报》2011.12.26 乐湘华
会玩的老人心情好
   中国的老人普遍认为“人越老就要越稳重”,而国外的老人却以当“老顽童”为傲。其实,“玩”也是寻找自信和快乐的过程。
首先,从“家”开始玩。老人不妨从家中的“废物利用”开始玩,自己动手将废纸折成小垃圾盒,将饮料瓶包装成好看的花瓶,旧衣服缝成靠垫,都是很好的“娱乐项目”。
第二,手眼脑都得动。比如,报纸上“找不同”、“走迷宫”等游戏可以练眼;记账、打字、写博客等方式能够练脑;玩击打玩具,可有效锻炼老人的反应能力;积木、拼图等益智玩具,既能使老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还能带来成就感。
第三,要有一群投缘的玩伴。有些老人玩花、玩鸟,却很少与人交往,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老人比年轻人更需要朋友。现在有不少老年旅行团,老人可以多参加;如果喜欢自助游,也可以约上朋友,到冬暖夏凉的城市住上一两个月。
   老人千万别把玩变成一种负担,尝试新鲜事物不仅开阔视野,还能开辟一片新的生活空间。
         《健康咨询报》2012.1.16 李玉山
不愿享清福有心理原因
   很多人认为,老人退休了,就应该在家抱抱孙子,看看电视,享享清福,这样,子女也可以少操心。但有的老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愿呆在家里,更不愿意享清福,反而喜欢“走出去”,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
   老人虽然上了年纪,但仍会有交往的心理需求。为了排除生活中的寂寞和孤独感,有些老人更喜欢凑在一起活动、聊天,否则长时间呆在家里,容易烦躁、发脾气。另外,虽然有的老人希望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张,不愿被子女的意见左右,但他们依然对家庭有一种强烈的依存心理,即使物质生活很丰富,仍期望得到家人更多的关心。这时,老人们走出家门,和老玩伴一起运动、旅游,得到社会上的关心,则是对自己依存心理的有益补充。
   正因为具有多种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多老人不愿意在家享清福。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思想空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失落和老朽感,精神上萎靡不振,同时整个机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很容易血流不畅,肌肉萎缩,器官进一步退化。因此,老人不享清福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2.5 刘媛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