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知识文摘
  二O一一年第五期  
   
  发布时间: 11-12-30 04:13:13pm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一年第五期
雾霾天气可引发多种疾病
冬天,阴冷没有风的时候容易频现雾霾天气。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慢慢吸附污染物,这时空气质量下降,再加上气流比较稳定,所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最高。雾霾中含有各种酸、酚、尘埃等有害物质以及许多致病微生物,看得见、摸不着的雾霾对健康的影响较大,会使人出现憋气、咳嗽、头晕、乏力、犯困等不良反应,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如果防护不当还可能危及生命。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细小的可吸入颗粒物和附着在其表面的有机化合物及病菌。被人体吸入后,细小的颗粒物能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会刺激呼吸道引起炎症反应,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等造成广泛的损伤,尤其是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老年人群体,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产生严重影响。还会阻碍老人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和呼吸系统疾病。
皮肤瘙痒 雾霾天气压低,空气湿度较大,携带病菌的颗粒物能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再加上冷空气刺激,可促使老人皮肤瘙痒症发作或加重。这个时候,洗澡应少用肥皂以防进一步降低皮肤抵抗力,最好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
结膜炎 雾霾天可引起过敏性结膜炎,严重时最好随身携带眼药水,时不时滴几滴,降低附着在结膜上的尘埃浓度,对眼睛起到防护作用。洗脸时不能用力揉搓眼睛,如果眼睛持续干痒、疼痛,应尽快到医院接受合理治疗。
呼吸道疾病 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后,沉积于气道,或沉积于细支气管和肺泡,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出现呼吸不畅、咳嗽、咽干咽痒等不适,诱发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雾霾天气可成为老慢支加重的重要诱因,体弱老人全身症状显著,如出现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表现,此时可适当应用抗菌素,有气喘症状可服用氨茶碱或喘定等平喘药物。
心脑血管病 清晨雾霾弥漫,气温低,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晨练时随着人体活动量加大,心率随之加快,呼吸加深,促使身体血管急剧收缩,容易引发血压骤增,从而产生胸闷、气短、眩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凡是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的地方,不宜户外锻炼。心脑血管病人锻练要等太阳出来后,雾气消散之时,还要特别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
关节疼痛 雾霾天湿度大、温度低、肌肉紧张易出现肌肉劳损,还会引起骨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方便。要注意关节保暖,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用护膝,腰不好的人要用护腰,颈椎病患者要戴围巾,还要避免在室外待太长时间。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1.21 安建民
不良习惯使大脑功能衰退
    大脑是“精密”无比的器官,有些不良习惯常令其疲惫不堪,导致功能衰退。
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脑血管痉挛、收缩、硬化、弹性减弱。嗜烟者大脑很早就出现供血不足、脑细胞营养不良、脑功能减退等情况,如记忆力差、易失眠、反应迟钝等,甚至发生老年痴呆症。
醉酒 酒精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中,长期大量饮酒则可抑制脑细胞功能且使其中毒,人变得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精神障碍。酗酒者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其发生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疲劳 长期疲劳睡眠少,很容易导致大脑疲乏,功能减退。出现失眠多梦、血压波动,甚至猝死。
饱食 有些人饱食终日、大吃大喝,易使大脑中的纤维生长因子明显增多,它可使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脑血管硬化,脑血供减少,脑细胞老化提速。
用脑少 老人不愿用脑,不读书报、不思考,到头来只能是智力加速减退、记忆力早衰、反应迟缓、动作不灵便,最终可患郁抑症和老年痴呆症。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1.21 汪敏
老年人发热易迟缓
    发热的定义,通常是指体温大于37.5℃。然而,评价老年人是否发热,这个标准有点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发热的评判标准应降低,体温持续高于37.2℃就应视为发热。另外,只要体温比自己的基础体温高1.3℃,就表明有发热。如平时早晨醒来时的基础体温是36℃,那么,当体温上升到37.3℃时就应该视为发热了。引起老年人发热的疾病多半是感染性疾病,都可早期确诊并很快治愈。可是临床发现,有许多老人即使患了感染性疾病,如菌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胃肠穿孔等通常表现有高热的疾病,他们的体温仍然低于37.5℃,甚至有20%-30%的老年人患严重感染时,会表现为不发热或发热反应十分迟缓。当人体发生感染时,免疫系统会生成白介素等白细胞致热源,在增强免疫细胞抵抗力的同时,可以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定点升高,还可通过内分泌因素使得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引起发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体内的内源性致热源生成减少,机体对内源性致热源的反应也明显变慢,因此出现发热迟缓。老人需提高警惕,不能认为发热后体温不高就不用管它,更不能认为没有发热就表示没感染(出现器官、组织功能急剧变化时,不管是否发热都要考虑急性感染)。平时应监测自己的基础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升高,罹患感染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11月28日 常永佳
健康使用加温器六注意
冬季居室比较干燥,我们可以使用加湿器加湿。用加湿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加湿器适宜搁置在0.5-1.5米高的平面上,放得太高或太低都不好。
2.    加湿器应在室内相对湿度小于80%时使用。在使用加湿器时,最好配备带有干湿球的温度计,随时监测室内湿度,从而控制加湿器开启,以达到较佳的使用效果。
3.    加湿器里不可用热水,如果有条件的话,使用纯净水较好。
4.    每周清洗加湿器一次,清洗时不可将机器放入水中,清洗水温不得超过50℃。
5.    关节炎、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空气加湿器。因为潮湿的空气可能会加重该类患者的病情。
6.    加湿器最好每天换水,因为陈旧的水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特别要注意,换水的时候,要把水箱里残存的水全部换掉。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1.14 袁敏慧
不要忽略肺纤维化
    患肺部疾病,如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10年以上患者,双肺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进入冬季肺纤维化患者发病明显增多,其中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更易得肺纤维化。患者如果忽略肺纤维化这种病,肺功能会严重受损。
    肺纤维化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脏损伤,属于肺间质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起病隐匿,早期以下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为主。消炎药物在消除炎症的同时,因炎症受损的组织修复后,慢性胶原沉积促使肺间质纤维增生,沉积的纤维化物质引起肺泡结构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缺氧而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病情可反复发作,咳咳喘喘,痛苦不堪,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疲倦、关节痛及体重下降等,但发热少见,很少有肺外器官受牵累,50%左右的病人出现杵状指(趾),偶可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等,直至肺功能完全丧失,预后极差。
    导致肺纤维化的原因很多,化疗药物、放射损伤、有害气体吸入、过敏性肺泡炎都可导致肺纤维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等也可伴发肺纤维化。由于缺乏能够帮助判断的特异性症状,肺纤维化是呼吸科疾病中诊断比较困难的疾病,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如X光片、CT等。即使初诊肺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到具备相应临床经验和检查条件好的大医院呼吸科进一步确诊,避免误诊误治。目前肺纤维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仍缺乏令人满意的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以控制病情为主,多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作用减少胶原的合成,阻断肺纤维化进程。患者在经治疗后,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好转甚至消失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的肺纤维化彻底治好了,于是便放松警惕。然而,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同时也抑制了胶原酶的产生,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使“潜伏”的感染灶播散或诱发新的感染,而严重的继发感染又是肺纤维化致死的主要原因。
肺纤维化患者应采用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及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饮食,重度肺纤维化病人可进软食或半流食,来减轻呼吸急迫所引起的咀嚼和吞咽困难,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防止食物反流。患者要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对某些已知会诱发哮喘的食物,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忌口,这样既可以避免由饮食不慎而导致咳喘加重,又可以防止因过于讲究而影响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肺纤维化患者因张口呼吸,出汗多而失水,会使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家人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如患者不能饮食时,可用静脉补液,这样有利于稀释痰液、促使黏痰排出。如果伴有心衰的患者饮水就要根据病情限量。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1.14 江淑萍
手指发麻病根不在手上
    手指发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尤其睡眠中容易发生,它是中老年人好发的疾病之一。但这种病的病根多不在手上,很可能是许多疾病的先兆,不可小觑。
脑缺血 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高血压会引起血管痉挛,高血脂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上晚上睡眠时血流缓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过性脑缺血而出现手指发麻现象。因此中老年人要定期查血压、血脂,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颈椎病 当颈椎病出现颈椎间盘突出或是关节突发增生、肥大,压迫邻近的颈神经根时,便引起了手指麻木,还伴随感觉异常及其他症状,如颈肩部酸痛,上肢有放射痛或活动障碍等。此时需要到医院照X光片或CT确诊。
糖尿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导致四肢麻木感和感觉异常等症状。因此,患有糖尿病者,要特别留意自己是否出现手脚发麻的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C等。
中风 引起手麻的另一常见疾病是中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经常出现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肢体麻木、舌头发胀等症状,且患者平时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应多加注意,尽早到医院检查。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2.5 郑云志
老人应少辛减辣
    辛辣食物包括:辣椒、花椒、大蒜、芥末、胡椒、生姜及含酒精的饮料等。辛辣食物少量食用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适量食用可以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因此健康人可适量进食辛辣食物。但是,过食辛辣食物会剧烈刺激胃肠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胃黏膜会分泌过多的胃液,易引起胃痛、腹泻、肛门灼痛,从而诱发多种疾病。辛辣食物刺激胃黏膜,还会加重原有胃炎、胃溃疡患者的病情,引起烧心、胃痛等。另外,还会使大肠吸收水分的作用增强,以致粪便过于干硬,引起便秘、痔疮等疾病。因此,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偏重辛辣,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少食辛辣食物。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2.12 唐磊
心理健康是长寿的关键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为未来担忧,对过去懊悔,但很少考虑当前的情况,这会平生很多压力。所以要更多地为现在而活,首先要意识到你在专注什么,每当发现自己在思考未来或过去时,就要有意识地摆脱出来,把心思放在现在,哪怕只是几分钟。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禅修中心主任詹姆士·卡莫迪博士说:“如果每天用30分钟思考当下,不仅压力大大降低,那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的感觉也会降低,克服困难的信心却增强了。”
    人们总是追求健壮的身躯,认为这是健康的定义。实际上,心理的健康会给人更大的长寿潜能。当你每天早晨醒来,都心情愉快,期盼着一整天的生活时,你就离长寿不远了。
                                                        《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 
空巢老人应重视心理养老
    “鸟儿长大,离去巢空。”这句话常用来形容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心理养老是一个容易被社会甚至老人自己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面对职业生涯结束、体力精力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等变化时,很多老人容易产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导致抑郁。心理养老,指的是针对老年期出现的这些特殊的心理问题,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和预防,让“养老”变得更全面。
    空巢老人的数量一直在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人,而空巢老人家庭将达到90%。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空巢家庭”也相继出现。这些家庭的独生子女因升学或出国较早离家,而他们的父母只有四五十岁就步入了“空巢期”。其实,空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被忽略,由此造成的“空心”才是影响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
面对空巢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老人如果能心静如水,审时度势,不固守原有的种种观念,重视心理养老,就能够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爱幻想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有的空巢老人面对衰老时,盼望年轻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甚至常常脱离实际,依靠幻想欺骗自己,以获得心理宽慰,比如喜欢别人乱恭维自己等等。面对衰老,老人应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主要是如何看待衰老和人生价值。既要克服“心理老化”,又要接受现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倡经济自立、身体自立、精神自立,凡事靠自己。
    2.多猜疑需要转移注意力 寂寞孤独常常让空巢老人对外界的兴趣逐渐减少,对自身的关切增多。而且伴随着感知觉退化以及记忆力的日趋下降,老人容易变得多疑敏感,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增强,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认为别人居心叵测,严重者甚至导致疑病症。此时,老人应尽量转移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或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增强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长期坚持,这样孤独感就会慢慢消失,猜疑心理也会随之减弱。
    3.易偏激要学会宽容 有的空巢老人主观上不愿接受“自己成为老人”的现实,受此影响容易产生偏激情绪。有的人表现为全面否定自己,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破罐破摔”;另一些人则因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或为一件小事“较真”、“认死理”,不顾他人的感受。其实,宽容大度,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是对一些事情“想得开、看得开”,它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12.5 刘娟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