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O一一年第四期 | ||||
![]() |
||||
发布时间: 11-08-30 02:53:39pm | ||||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一年第四期
老人怎样吹空调
现代社会,空调几乎无处不在。逛超市、商场;或者去亲朋好友家做客,常会遇到“外热内冷”的情况。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人来说,空调虽舒服,却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原则上能不用就不用。可现在毕竟是三伏天,从外面闷热的环境中回家,不少老人还是习惯性地打开空调,那此时,该怎样正确使用才能保证健康呢?
温度调到27℃-28℃。一般来说,空调的温度调节在26℃左右,老人不妨将温度再调高一两度,维持在27℃-28℃之间,这样室内外的温差可以保证在合适的7℃左右。还要注意,空调通风口不要直对着人吹。
2小时开一次窗。老人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最好每隔2个小时就关掉空调,打开窗户通通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到室外走一走,舒展一下身体。晚上睡觉最好不要开空调。
给身体一个缓冲。温度骤然下降,会使血管急速收缩,很容易引发头痛,甚至心脏病或中风等。老人进入空调房时,不妨采取分段式的方法。先在室外的阴凉处待几分钟,之后再进入室内,反复两三次,给身体适应室内低温环境一个缓冲的时间。
洗澡后不要开空调。洗澡后血液循环加快,皮肤的毛孔也是舒张的,此时吹空调会急速收缩血管和毛孔,极易受寒而引起感冒。最好是等身体自然风干或擦干以后,休息20-30分钟后再开空调。当身体大汗淋漓时更应如此。
多喝温水。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容易流失水分,造成鼻腔和黏膜过干,引发支气管炎。因此,要多补充水分,以40℃温水为宜。
护住肩颈。很多老人肩颈都怕受风,出入空调房,最好护好肩颈、膝盖等重要部位,一定要避免在空调房内穿着过于暴露的衣服。
《生命时报》2011.7.22 刘德泉
长期便秘要护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饭量和运动量明显下降,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衰老表现,很容易发生便秘。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便秘的老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较高,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研究人员对7万余名美国老人进行了长达6-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有长期便秘问题的老人发生血管栓塞、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性要高出20%,绝经后女性风险性则要提高25%。研究人员分析认为,长期便秘主要是因为低纤维饮食、运动量少,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这两项恰恰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此外,便秘老人在排便时会过分用力,使得腹压上升,膈肌上移,心腔压力增高,加重冠状动脉缺血状态,长期的不良刺激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因此,长期便秘的老人要注意保护心血管健康,可通过计划生活为心脏减压,即提前安排好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可以提前预约的及早约好,不但有助于规律生活,还可减轻压力,避免紧张,减少对心脏的不良刺激。还要积极改善便秘,多吃高纤维水果(如樱桃、酸枣、大枣、苹果、火龙果等)、蔬菜(菠菜、油菜、芹菜等)及谷物(玉米、荞麦、高粱米等),同时坚持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天至少20分钟,并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排便前和临睡前可按揉腹部10-15分钟。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8.8 刘凌
止泻用药四原则
秋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又是腹泻的高发群体,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肠道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还有老年人冷热适应能力差,过多地进食冷食或水果稀释胃酸,致使病菌不能被杀灭而进入肠道引起腹泻;秋天细菌繁殖快,隔夜饭菜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而导致腹泻。人们通常用止泻药来治疗腹泻,其间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或者是止泻药服用不当反而会延误病情,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正常情况下,消化系统会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消化过程中,大部分水分都被人体吸收,随大便排出去的只有100-200毫升的水分。分泌和吸收在消化道里的过程是平衡的,如果这种平衡被打乱,水分排出多了就产生腹泻。
腹泻原因分为三大类:肠道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炎症;进食由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腹部受凉、大量冷食、刺激性饮食和食物过敏等所致的功能性腹泻。
针对腹泻有肠蠕动增快,肠黏膜渗出、分泌增加和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特点,止泻药物大致可分为:肠蠕动抑制剂,如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收敛止泻剂,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微生态制剂,如整肠生、培菲康等。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剂可吸附毒素,减轻对胃肠道黏膜刺激也有止泻作用。虽然都是止泻剂,但其作用各有不同,在使用时一定要坚持四项原则。
对症下药 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不宜用,尤其在感染性腹泻急性期有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大便脓血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止泻剂;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则可短期使用止泻药。
因病用药 如果是肠蠕动增快所致的腹泻,如甲亢、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选择收敛止泻剂和吸附剂,通过抑制肠黏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而起到止泻的作用;如果是由于肠道黏膜炎症及溃疡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应首选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肠道益生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而起到调整胃肠功能及止泻的作用;如果腹泻非单一因素所致,宜联合用药。
病因用药 止泻只是一种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才是根本。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应调整饮食并配合使用助消化药物,如乳酶生等;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可以选择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等;甲亢、糖尿病、尿毒症引起的腹泻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用药适量 止泻剂服用过量可引起腹胀、便秘、假性肠梗阻。复方樟脑酊等止泻剂内含麻醉药成分,长期服用可成瘾。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8.8 张志强
心衰型冠心病有征兆
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急、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对于这些病人,要特别留神,发现征兆,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
1.卧位性干咳 一般而言,咳嗽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但需注意的是心衰咳喘症状有别于炎症咳喘。心衰患者咳喘表现为坐位时轻,卧位时重,多为泡沫性痰。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往往伴有倦怠、乏力、失眠、烦躁等症状;此类病人睡眠时还喜用高枕。而慢性支气管炎出现的咳嗽痰喘,多是有感冒史的患者,与体位无关。可尽早到医院,通过胸部拍片就能够判断。
2.白天尿少,夜尿增多 当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下降时,由于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会使白天尿量减少。而当夜间平卧休息后,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脏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便会明显增多。此种情况可视为无症状心衰的早期表现。当然,这也不能以偏盖全,最好到医院做心脏的相关检查,以确诊治疗。
3.心率、心律有变化 多数病人有心悸,就是自己感到心慌、心跳、脉搏增快,约每分钟80次以上,若稍加活动即超过100次。如有脉搏强弱交替出现,或者出现脉搏间歇,这也是心衰早期的表现。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8.1 何元正
高血压患者极易脑中风
据中国卫生部门的临床统计显示,76%的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病例因高血压引发。脑出血的发生是由于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随着高压血流的冲压,动脉管壁扩张,而有些地方脂质积聚在血管内壁,使血管壁增厚,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高血压发病时,由于小动脉管壁扩张,血管平滑肌纤维造成动脉壁的弹性降低,使薄弱部位向外隆起,形成微小的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微小的动脉瘤破裂而造成脑出血。脑梗塞则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脑血管堵塞。发病多在安静休息时。病程缓慢,从症状开始至高峰往往要几个小时或几天。一般病人意识清楚,少有昏迷。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
头痛、头晕 头痛、头晕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症状,但如果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或者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呈现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瞬间失明或视力模糊 这个表现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几秒钟,最多数分钟,故常常被患者忽视,多数人以为是眼睛的一时不适造成的。对于高血压患者,当出现这个表现时,约60%的患者会在几天内出现脑卒中。
运动障碍 高血压患者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未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却不自主地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等,多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脑中风。另有一种称“一个半综合征”也是高血压患者脑中风初期颇多见的症状,其表现为一侧眼球既不能上下转动又不能向左右旋转,另一侧眼球除向外侧移动外,对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转。其机理是,由于一只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运动所致。
性格、行为反常 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涕,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
后三种表现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常常是缺血性中风(脑梗)的先兆。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不论血压控制程度如何,如出现上述表现,应马上卧床休息,避免紧张。家人要马上给患者测量血压,同时联系救护车尽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8月22日卢宇军
把握好长寿的关键期
据临床专家观察,70-79岁是老人的危险年龄段。对老人而言,70-79岁时体内各种器官衰退较快,是易引发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时期。而进入80岁以后,这些疾病的发生几率会减少,健康状况有可能像60-69岁年龄段的老人。
那么,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如何安全度过这一重要关键期呢?答案就是生活要规律。
第一,按时起居。早睡早起,既可以让老人的大脑在晚上得到足够的休息,也有利于老年人清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晚上老人若活动过晚,易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引起心肌梗死、脑溢血等病症。
第二,讲究卫生。一要重视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进行一次口腔保健检查,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二要注意眼睛及视力的保护。三要注意延缓老年性耳聋。四要注意皮肤卫生。五要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科学饮食。饮食以高蛋白、多维生素、少脂肪为原则。食物多样化,不偏食。饮食清淡,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饭菜软烂,少吃煎炸油腻食品及刺激性调味品。少食多餐。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水分要充足,饮水量每天应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讲究食品卫生,避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家庭医生报》2011.7.18 陈英云
养生恪守“九不过”
凡事都有度,养生这件事也一样。“不过度”就意味着节制,国家级名老中医,湖北省中医院涂晋文教授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衣不过暖: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过于单薄,过暧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食不过饱:吃饭不要过饱,粗细都吃,荤素相兼。
住不过奢:要随遇而安,居室富丽堂皇易夺心志而变质。
行不过富: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要失去灵便。
劳不过累:劳动的强度是有限的,超过负荷量容易造成身体伤害。每日工作8小时,8小时外适当地休闲,劳逸结合很必要。
逸不过安: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应勤于动脑,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等,心情由此舒畅,益于延年增寿。
喜不过欢: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喜不能过头,“过喜则伤心”古人范进中举后变疯,即为过喜所致。
怒不过暴:有不顺心和烦恼的事,不要生气恼怒。怒则伤肝,伤肝就要发病。要有涵养,乐观处世。
名不过求:名不过求、利不过贪,能给人带来平淡的幸福感。
《老年生活报》2011.7.1 喻朝晖
心理暗示增加幸福感
乐观的心态是习得的,很多时候,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幸福就会来敲门。
今天的心情最重要 有人喜欢追悔过去,还有人总是担心未来。他们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但只有当下的这一刻最真实、最能把握。不妨告诉自己,今天要过得开心。
伤心时自己疗伤最管用 其实,依赖别人的帮助走出伤痛,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奢望。学会自我“疗伤”,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
好心情是可以创造的 换一个角度,做自己民情绪的主人,也许生活就是另一番模样,打造一份好心情。
做好份内的事就是成功 人生其实很短暂,功成名就固然让人羡慕,可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各种“伟大”的理想?做好份内事,比如完成本职工作、照顾好家人、当个孩子喜欢的妈妈,就是成功。
别跟自己过不去 痛苦并不来自不如意的事情本身,而是不正确的想法。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心里就不会“憋屈”。
世俗的名利不值得追求 名利与金钱是给别人看的,花费毕生心血追逐这些虚名,辛苦的是自己,倒不如给自己“减减负”。
别陷在一种想法里 车到山前必有路,面对棘手的问题,潇洒一些,放下得失心,才是智者的态度。
不要自己给心理加压 生活已经很辛苦了,如果不让自己适当解脱,岂不是自讨苦吃?告诉自己,天塌不下来,睡醒再说。 《生命时报》2011.5.21 李君 |
||||
【关闭窗口】 |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