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动态
  人物对话丨尹烨:“生命经济”想象空间巨大  
   
  发布时间: 24-01-17 02:45:09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韦敏

企业家因长期承担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他们的身心健康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值得社会尤其是企业家自身的充分关注。但有的企业家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自身健康,作为服务于企业家的《企业家》杂志,唤醒他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对生命科学的关注责无旁贷。于是,邀请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同时又是企业家的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就“企业家健康与生命科学”问题答疑解惑,就成了《企业家》杂志非常合适的选择。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图片

尹烨

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

 

01

企业家要像对待工作一样重视身体健康

《企业家》:企业家因长期承担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能否就企业家常见的健康问题,谈一谈解决方案?

尹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谈。第一,创业者、企业家选择的创业方向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做好长期创业准备很重要。因为,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内心会感觉特别充实和满足。另外,为了不给自己过大压力,创业者不要把创业这件事情想得过于浪漫和美好,不仅要做好长期准备,还要做好创业失败的准备。其实创业的失败率非常高,我与硅谷投资人吴军老师对话时聊到,全球范围的创业不是九死一生,而是九十七死三生,就是说每33家创业公司,只有一家能活下来。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特别是像我们民企中的中小市场创业主体,活过三年都很不容易。
第二,要营造包容创业失败的社会环境,以减轻企业家的压力。美国有一个职业叫连续创业者,就是之前的创业失败了,仍继续选择创业的人。社会上 “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在无形中加重了企业家的心理负担。其实企业家是很了不起的一群人,他们是奔着不确定性去的,一直在挑战不确定性,所以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宽容的环境,既“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必去贬低他们。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贬低企业家的现象,比如有人提出商人能做好科学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科学家和企业家也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如果没有商业,社会就会缺少经济活力。深圳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叫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这使得深圳成了创业的沃土。我们支持创业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给创业者、企业家足够的耐心。
第三,企业家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一是做运动。二是注重饮食健康。不是管住嘴,而是调好嘴,如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膳食纤维、尽量戒烟限酒。三是规律睡眠。不是说都要早睡或者晚睡,但要让神经系统有一个规律性,做到规律睡眠。四是内心向善,使自己处于心流的正能量状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要有正向的起心动念,我们的意识就能改变,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包括免疫系统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五是保持乐观。其实,这几点对所有人都适用。
但企业家群体具有特殊性,一般很难做到以下几点,因为我也是身处其中并深知不易:一是迈开腿,希望大家抽一些时间运动,比如开电话会议时,可以边散步边开会,也可以站起来做舒展运动而不是一直坐着开会。二是调好嘴。我鼓励大家尽可能使三餐有规律,尤其是控制晚餐。大部分企业家需要应酬,但尽可能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小酌怡情,大酌伤身。三是规律睡眠很重要。过去几年,我身边的朋友好些是40来岁猝死的,他们几位都是长期处于高压下,比如融不到资、业绩拓展不力、做国际项目、连夜赶材料等,使得其无法做到规律睡眠,长期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最后身体的弦就崩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规律睡眠可以让身体处于一个确定性状态。四是及时体检。企业家有时候因为太忙不做体检,我强烈建议大家做体检,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家比较担心的肿瘤,很多一经发现就是晚期。为什么?因为大家不当回事儿,或者比较能忍、坚强,当身体出现一些征兆,一般人可能请假看病,而企业家们往往因为没时间就被忽略了。我想说的是,你不让身体休息,身体总有一天会和你“算总账”。对40岁以上的群体,我建议做一些检查:如结直肠癌基因筛查,也应该做肠镜;女性每三年做一次宫颈癌检查,如果是阳性还要定期检查;对肺部做低剂量的CT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测,看心脑血管是否有斑块、栓塞等。通过检查排除潜在风险非常必要。总之,企业家要像对待工作一样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何维持长期的创业状态?前不久我与冯唐对话时说了一段顺口溜,引起了很多企业家的关注,叫作“真着急、假生气,热问题、冷处理,敢碰硬、不硬碰,照直走、拐活弯,全心全意去创业,一心一意保身体。”

图片

02

践行“三好”与“五同步”

《企业家》:华大内部大力提倡“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健康生活方式,如何才能实现“三好”?

尹烨:华大作为健康产业的一员,首先自身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有公司都注重业绩,但华大不会单纯强调业绩,我们把业绩叫作工作好或工作结果好。如果业绩是靠员工拼身体做出来的,这个组织是没有长期未来的。所以,华大首先要求员工要有好身体,接下来是学习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工作好。身体好会带来高体质,学习好会带来高心智,有了这些就会带来高业绩。
这个顺序不能弄反了,如果把工作放在首位,有时候就像打了激素,无法持久。华大把健康作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一是创始人带头,华大董事长汪建今年69岁,但这只是社会年龄,他于2023年10月率队攀登了世界第六高峰——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并同步做了高原习服科研和极端微生物研究;他56岁时就登过珠峰;他一直都非常热情地与大家交流并讲解健身运动;自行车是他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他还很喜欢爬山和徒步。他在参与打造高科技产业的同时,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极致,带动华大管理层都跟着运动起来。
二是华大有一套针对内部的健康考核指标,坚持每年考核。比如体检指标、体测指标,还有体重、体脂率,俯卧撑、仰卧起坐、肺活量、台阶指数等。甚至很多指标在年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是华大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春季是田径运动会,秋季是趣味运动会,员工家属也可以参加。这带动全体员工平时就运动起来,并互相比学帮赶超。华大有一个很特殊的组织叫“小胖营”,由华大集团首席运营官路军亲自带领大家减肥,而且这个减肥是分组的,它不是简单地让你运动,还包括给组员调饮食、调肠道菌群,华大集团有自己的益生菌产品板块。
四是华大每年给员工做非常精准的体检,并对员工的直系亲属实行体检开放,包括给大家存储免疫细胞、干细胞等。这一系列做法使得华大员工和家庭成员都把身体健康作为特别重要的事情,愈发重视健康管理。
在提高心智方面,华大在生命科学产业机构中已连续8年实现“自然指数”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截至2023年10月,华大在《自然》 《科学》等顶级期刊及子刊共发表555篇论文。在华大做研发的年轻人充满激情与活力,他们在既寓教于乐又有挑战性的环境下顺便做好了工作。目前华大拥有约9000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1岁,应如何激励他们同心协力冲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我们当时提出“三好”的一个由来。
《企业家》:我们注意到华大是一家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的机构。比如你们拥有在同业中遥遥领先的发明专利400多项,在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00多篇。您怎么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尹烨:仅从华大基因这一家上市公司的专利看,专利是几百件,如果从全集团范围看,华大拥有近2000件已授权专利,绝大部分是发明专利。华大不仅有自己的研究院,还有一家以先进制造为主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华大智造。我们一直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看一个行业的逻辑,都是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发展。早期,国内只注重发展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后来慢慢开始注重质量,形成了从技术到产业的循环发展。但中国再往下发展,必须回到科学发现这个源头,而不能只发展产业,甚至只做“技术+产业”,否则就容易被“卡脖子”。比如芯片技术我们被“卡脖子”,看起来是产业上的“卡脖子”,实际是受技术甚至是科学发现尚未跟上来的影响。所以,未来的中国企业如果想在全球高科技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一定要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图片

△华大创始人、董事长汪健,在把生命状态保持到极致的同时,从事着一份真心热爱的事业。2023年10月,69岁的汪健(右)率队攀登了世界第六高峰——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并同步做了高原服科研和极端微生物研究。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初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我们要真正解决看起来“卡脖子”的问题,不能仅在原有技术上跟随。比如,中国的新能源车做得很好,但如果我们回到燃油车赛道去追赶,做渐进式创新,或许永远都追不上别人。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转场换道,进行颠覆式甚至是根本性创新。华大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从科学发现开始”?因为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行业,特别需要弄清楚科学性。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可以降低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但如果把青蒿素变成一个药品,就要回到科学的方向上解释:分子基础是什么?药理、毒理是什么?什么剂型效果更好?生命科学不能从现象直接跨入产业阶段,它必须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
华大今天的架构恰好就是从研究院开展原创性研究开始,通过自身的技术发明和产业机构逐渐发展产业,产业获得的利润再反哺研究院,以保持整体动态平衡。所以,华大的发展模式是少有的,我们称之为“五同步”发展模式,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五同步”,以在软实力上形成合力。所以我们有大量的科学论文、专利标准、资质认证、质量体系确保华大在未来的拓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5月,华大在美国和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打了一场专利官司,最终以对方赔偿华大3.338亿美元告终,这是基因测序领域最大的一次生物技术专利辩护案。我们要坚持构建原创性专利,坚持构筑自己的“护城河”。我想当下的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特别是把业务拓展到发达国家,更需要在知识产权上有前瞻性的布局。这几年华大又从专利扩展到标准,我们在各种国际标准方面也应该有更多原创性的贡献。

03

BIT融合加速了知识图谱的构建

《企业家》:在您看来,全球范围内目前制约生命科学发展和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尹烨:我们清晰地看到,生命科学或者说生物技术已然成为21世纪的主角之一。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范围大。以我们最熟悉的基因行业为例,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从1990年到2003年,6个国家8000多人用13年时间花了38亿美元才完成。今天,通过华大自主国产平台,可以实现一天内检测几万人的基因组,每个基因组测序的实际成本仅需99美金。通过基因测序,可使每个人拥有一个真正的人体说明书,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二是人类不仅普及了读基因这件事情,还具备了修改基因的能力。2020年基因编辑治疗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基因编辑治疗最近也在美国与英国获得批准。其应用场景是什么?比如以前得了白血病或者地中海贫血,需要找到一个供体进行移植,供体与自体之间如有排异,还要使用抗排异药物。而现在直接通过基因编辑就能把错误的基因进行改编再回输,相当于自体做了一次移植。未来如果可以进行体内移植,过去很多治不好的病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在某些领域人类已具备这种技术,只是目前采用这种技术的费用太高,如果进一步降低费用,很多绝症包括渐冻症这样的罕见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
三是现在的公共卫生项目已深入人心,1906年全世界人均寿命是31岁,中国在1949年的预期寿命不到39岁;今天全球人均寿命是73岁,而中国已达到79岁。现在世界各国都开始把公共卫生的重点放到“防大于治”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早防早治”的理念。我经常说,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不管什么肿瘤,原位发现得早在很大概率上就能处理好。随着这种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可以把尖端的技术,转化成民生项目,做癌症、遗传病、罕见病的早筛,可以让大家远离那些过去一旦发生,要么治不好、治不起,要么治了生存率也不高的疾病,极大地延长预期寿命,同时降低疾病干预成本。这一天是我们能看得到的。以前的医学是医疗救治,而未来的医学会真正回到大健康。
四是BIT融合(人工智能IT与生物技术BT合在一起),大大加速了我们对很多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可以给医生做好助手。以前医生读基因报告比较辛苦,今天我们就用类似GPT的方式,做一些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遗传咨询师、基因组咨询师去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基因和分子机制;同时病人也可以拿到同样的软件与数据,做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换言之,人工智能开始为精准医学赋能,使过去复杂疾病高度依赖于部分高年资医生、顶级医院的知识与经验的状况得以改变,这些知识与经验将像互联网普及知识一样在全社会进行分享和传播。

图片

图片
△华大大力提倡“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健康生活方式,强化了员工的健康生活意识。图为华大员工活跃在秋季运动会(上图)和春季运动会(下图)现场。
《企业家》:华大的战略与“生命经济”密切相关,您怎么看“生命经济”的发展前景?
尹烨:华大于1999年成立伊始,就是为了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当时提出的战略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基因是生命的本质,科技要求我们要有科学发现和技术平台,让科学发现、技术平台造福人类,技术让所有人用得起、用得上才叫造福。
华大最终的目标是让基因科技造福全球80亿人,而不是只造福发达国家、只造福有钱人。这个战略的提出让华大思考一些问题——如果给8000万人做全基因组测序,工具应该做成什么样?成本控制到什么程度?IT如何赋能?我们要把关口前移,重点放在预防和主动健康上,要治未病,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经济所带来的全新行业,就是为了满足健康需求,而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医药需求。
目前,生物技术、生物行业增长迅速。全球GDP这几年仅有1%~3%的增长,但整个生物技术、生物行业各子领域增速基本上是10%,最高的达到50%以上。从这点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10万亿美元级别的行业正在冉冉升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后者的作用对象就是人类本身。在这个领域不管是今天的药物、基因、细胞、AI等,都会发生一次行业升级,药物将会变成基因药物,细胞病理的诊断将会更精准,在细胞级实现更精准的免疫将被推广,各种新的抗衰老的黑科技也将喷薄欲出。当然,这些升级都离不开AI和算力在底层的赋能。
当然,生命科学的进步也会引发社会、伦理、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讨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会把人类带到一个“新世界”。总之,人类在生命科学方面已步入快车道,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从业者,包括我们的下一代选择这个行业。山高水深又无限美好的生命科学,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