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动态
  论坛丨宋志平:何为好企业家  
   
  发布时间: 24-01-12 10:41:54a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宋志平

企业家既是时代形成的,也有自身极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是那种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人,他们是 企业的重要资源,常常可遇不可求。事实证明,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是经济繁荣的时代,一个企业家辈出的国家是强大的国家。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01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舶来词。企业家一词源于法语“entreprendre”,最初的含义是“承担”。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认为,企业家是那种具有判断力、忍耐力等特殊素质以及掌握了监督和管理才能的人。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性破坏”“企业是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经营单位,而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创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就企业家的概念而言,社会上存在以下几个误解。

国有企业中没有企业家。不少人把企业家等同于所有者,认为企业家是那些白手起家、经过奋斗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而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都是任命的,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事实上,国有企业中那些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同样是企业家,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维系着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群难能可贵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财富的拥有者。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人,但大富翁不见得都是企业家。如果没有任何创新,也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再富有也不能称之为企业家。

企业家都不是常胜将军。每个创业者都渴望成功,但做企业也常会遭受失败。企业家是创业者里的成功者,但即使是企业家也不可能不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企业家愿意投入新事业,敢于为此承担风险,他们不是单纯地改变生产要素,而是同时改变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带来创造性的改变和新价值,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我国企业家现在有三个来源:一是长期奋斗在国有企业一线,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国企领导人;二是民营企业家;三是混合所有制、外资等企业的企业家。同时,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家,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家,这就是我国企业家的组成,是一支浩浩荡荡的企业家队伍。

我做企业40年,回想自己的企业道路,感慨万千。不了解我的人,常认为我有多么高远的人生目标,我其实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从不好高骛远、左顾右盼。我也是进入企业之后,才慢慢培养起做企业的浓厚兴趣。这些年来,曾有很多离开企业的机会,有的单位还开出了住房、收入等丰厚条件,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企业化了,读书思考、看财务报表、管理工厂等,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就像布料被做成了西服,就很难改成中山装了。

做企业的过程并不容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风浪,经常处在煎熬的状态里。很多人对我的企业故事感兴趣,其实,我的企业生涯是由一个个困难串联起来的。我在北京新型材料总厂最早做的是技术员,但当我看到厂里试生产的产品堆满库房卖不出去时,毅然选择了做一名销售员。那时销售员普遍被大家看不起,但我毫不犹豫地干起了这一行。我当厂长也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工厂揭不开锅,但我还是咬牙挺了过来,硬是让企业起死回生,并带领它在深交所上市。

2002年,当中国建材面临经营困境时,上级让我去解决困难,我毅然跳进了“弹坑”,之后想尽办法把企业拖出债务的泥沼。香港上市后的经历同样惊心动魄。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被恶意做空,股价从39港元一路降到1.4港元。那段日子,我压力巨大,但作为企业一把手,即使内心再难也要以微笑示人,要让员工感觉到信心的存在。那段时间,我天天心平气和地坐在办公室,稳定军心、鼓励大家,同时拜托银行的合作伙伴出手相助,最终度过了资金危机。

在中国国药集团(以下简称国药)任职也充满挑战。我起初是医药行业的“外行人”。到国药工作第一年的“十一”长假,我买了八本供投行了解医药行业的书,把自己关在家整整读了七天,后来又几乎转遍了国药的每个基层企业,渐渐把医药的业务框架在头脑里构建了起来。正因如此,国药同事从没有把我当成外行。任职五年里,国药快速成长,成功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两材重组(中国建材和原中国中材)也是件难事,两家企业同业竞争十几年,领导说,“志平,你去找大家谈”,我就开始了两年多时间的马拉松式沟通,最后大家终于走到一起。

从年轻时起,我就把西方一位哲人的话“忙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当成座右铭。很多人问我,“您是不是有什么悲哀啊?”其实,这句话应该积极地理解。忙碌的蜜蜂酿蜜的过程就是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它们无暇顾及做事情的目的和结果,因为劳动本身就是快乐的、满足的。这些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喜欢丘吉尔的名言“ 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up”。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不懈怠、从不自我原谅、从不轻言放弃,这就是企业家成功的原则。

02

什么是好企业家

居里夫人有段话讲得很精彩:“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一生能做些什么,那就一直努力直到成功。”企业家也要有笃定的信念和坚守的力量,为自己挚爱的事业奋斗一生。我理解,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企业家是那种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企业家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企业家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企业家?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并在会上讲了一段话:“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诠释了当代社会对企业家提出的几点要求:一是爱国情怀,二是勇于创新,三是诚信守法,四是承担社会责任,五是拓展国际视野。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企业家,就是好企业家。

第一,爱国情怀。当前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推动原始创新、构筑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厦”的基石。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加大对“卡脖子”项目的投入。以材料行业为例,中国建材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研发出了浮法玻璃、手机上的液晶面板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T1000 碳纤维等,解决了我国产业链上关键材料“卡脖子”的问题。

第二,勇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企业家是能用创新思维点亮企业的人,要勇于创新,关键时刻要敢于做出改变。2021年3月,《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创新是一项艰难的、风险重重的工作,但又意义重大。企业家的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平抑、减少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创新。

创新并不神秘,它既有规律可循,也有模式可依,如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企业家在创新上不能做冲动派,也不能做盲从者,而是要有方向,有风险意识,有的放矢,谋定而后动。例如,中国建材在超薄玻璃、碳纤维、风电叶片、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成功,都是在认真分析产业形势、市场需求、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锁定目标,长期技术攻关的结果,都是有目的的创新。

第三,诚信守法。市场经济实际上是诚信经济,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同时,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依法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在做企业上就是要赚钱,但关键在于取之有道。那么,“道”指的是什么?它就是做企业要遵守法律,要符合社会相关制度要求,这是底线。现在,企业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家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企业的经营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诚信守法都是企业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承担社会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勇于担责,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我们看到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赠了100亿元来筹建福耀科技大学,其实,他以前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累计捐款已超过120亿元。王石将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的2亿股万科股票一次性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我去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李永新董事长捐赠10亿元在北京大学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也是北京大学至今个人捐赠金额最大的一笔款项。雷军近期捐了约6.16亿股公司B类股份给小米基金会和雷军基金会,价值约145亿元。

社会需要企业家这么做,尤其是大力支持教育。对企业家来讲,除了捐赠资金支持教育外,也要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企业家的关怀应该成为社会最重要的关怀之一。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既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多财富,努力增进全社会的幸福感。

第五,拓展国际视野。加入WTO至今,中国企业坐拥两大市场,一个是快速成长的14亿人的中国市场,另一个是精耕细作开发了40多年的全球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企业家要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区域化,不仅要产品“走出去”,还要企业“走出去”。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而今后世界各地都要有中国的工厂。中国巨石前些年就在美国和埃及建立了工厂,分别面向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尽管不少企业的国外市场这几年受贸易摩擦影响而举步维艰,但中国巨石的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并未受到影响。

图片

△海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3年与中非基金共同投资兴建海信南非工业园,是南非40年来中资企业投资额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工厂,在当地直接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

中国的企业家要在市场上发扬“悍马精神”,构建“两栖”企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既立足国内市场又面向国际市场的“双打”冠军。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形成,美的、海信、TCL等公司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正在把公司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如海信的海外销售额占比将近50%,新的市场优势正在形成。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共享机制》一书。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