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专题丨稻盛和夫健康长寿之道  
   
  发布时间: 23-11-29 04:34:38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曹岫云

稻盛和夫的健康长寿之道,以及最后的安然离世,与他的人生观、工作观、幸福观、生命观等密切相关。

心与健康

 

稻盛和夫12岁时患上了肺结核。因为他的父亲是家中长子,所以他的两个叔叔和一个婶母患上肺结核后,就在他家疗养。肺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稻盛和夫眼看两个叔叔和一个婶母都因结核病吐血而死,担心自己的命运也会如此,内心充满了恐惧。一位邻居大嫂看他可怜,递给他一本书,书名为《生命的实相》,对他说,“这本书可能读不太懂,但对你有好处,一定要把它读完”。面临死神的威胁,稻盛和夫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贪婪地阅读起来。
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心底有吸引灾难的磁石,它会从外界吸引疾病、失业、刀枪等。我们内心不予呼唤的事物,决不会作为现象在我们周围出现。”
这话让12岁的稻盛和夫非常困惑:“我并没有呼唤结核病上身啊!”
但是,父亲满怀兄弟手足之情,近距离护理弟弟们到最终,却始终没被感染。哥哥大大咧咧,对结核病毫不介意,还有几个不懂事的弟妹,全都安然无恙。为什么单单自己染上了呢?
稻盛和夫很早就从书本上得知,肺结核是通过空气传染的,所以每当经过叔叔的房间之前,他总是先来一个深呼吸,捏着鼻子飞奔过去,因为小孩憋不住气,过去后又是一个深呼吸。或许就这样吸入了病菌。但对照《生命的实相》,稻盛和夫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一颗刻意躲避肺结核、忐忑不安且脆弱的心吸引了病菌,是恐惧之心唤来了恐惧之物。于是,他就按照书中的指引,尽力在心中描绘好事。后来,因为美军不断轰炸鹿儿岛,稻盛和夫跟着家人疲于奔命,忘记了疾病,在无意识中,他的结核病居然痊愈了。
如果没有战争逃难,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一个人躺在床上,无药可治,很容易因胡思乱想而陷入悲观,肺结核恐怕很难治愈。
心态和健康密切相关,稻盛和夫从痛苦的经验中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这件事让他记了一辈子。

坦然面对胃癌


稻盛和夫说,自己发现胃癌的时机非常幸运。本来每年年初,他与夫人都要例行去医院体检,65岁那年年初,因夫人感冒,就没去体检。年中,秘书提醒他体检,拍片发现胃壁有个阴影,切片检查确认是胃癌,须尽快手术。医生后来告诉他,他患的是发展最快的胃癌,如果年初体检,还发现不了,而如果拖至年终再发现,问题就严重了。现在发现,是不幸中的大幸。
在接到医生通知确认是胃癌的时候,稻盛和夫仍然按照预定日程,参加冈山地区的“盛和塾”塾长例会。在回京都的路上,他照样与塾生们谈笑风生。回家已深夜时分,他开始认真考虑胃癌的事情,但不久便心情坦然,进入梦乡。他认为与人生的坎坷相比,接受一次手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手术又是在全身麻醉、浑然不觉中完成的。
在这之前,稻盛和夫已经决定65岁从经营一线引退,皈依佛门,进一步修性养心。因此,在术后两个月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时,稻盛和夫就进了京都的圆福寺正式接受剃度,成为佛门弟子。
有一次,我问他,在圆福寺修行期间有无开悟的感觉?他回答说“没有”。但后来他又说,过去讲“利他”,往往需要有意识地告诫自己,用理智来强迫自己必须这样做。而在佛门修行以后,利他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完全自觉的思想和行为。过去要靠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能抓住其本质,从内心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也就是说,经过修行,他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这对他的健康长寿,无疑是有益的。

 

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2010年11月1日,我陪同稻盛和夫拜访海尔青岛总部,他与海尔领导层进行了半天时间深入的交流。张瑞敏见当时已经77岁的稻盛和夫步履轻松、精神矍铄,便请教稻盛和夫有何养生之道。稻盛和夫脱口而出: 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这是稻盛和夫的切身经验。他认为,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最好的养生。稻盛和夫24岁发明陶瓷新材料镁橄榄石,27岁创建京瓷公司,京瓷公司很快成为日本罕见的高增长、高收益企业,并作为零部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稻盛和夫52岁时创立的第二电电(现名KDDI)不久也进入世界500强。同年开始的京都奖和盛和塾的活动,也都顺利推进。78岁时,稻盛和夫应邀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董事长,在举世瞩目之下,仅一年时间,日航的业绩就从谷底开始一路飙升,并一直保持良好业绩。
工作虽然辛苦,但是稻盛和夫乐在其中,感觉其乐无穷。因为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基准,他这一辈子,对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关键时刻的重大问题,几乎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因此,他很少有烦恼。特别到晚年,他常说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稻盛和夫告诉我,他上床一挨枕头就会入睡,并说这里有诀窍。我想,所谓诀窍,无非就是没有杂念吧。

 

与众不同的生死观

 

我最后一次见稻盛和夫是2019年10月1日,地点是在他的办公室,共45分钟。那次他话语很少,主要是我讲。我送他两幅书法,其中一幅是曹操的《龟虽寿》。对于诗中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我用日语做了详细的说明。稻盛和夫饶有兴味地听我解释。但后来,我才意识到,此时的他,不仅过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阶段,而且也过了“养怡之福,可以永年”的时期,他已在为最后的离去做切实的准备。
从2016年开始,看到稻盛和夫日渐消瘦,在一次塾长例会后,我以“期待稻盛塾长的健康论”为题,写给他10条建议。他看过后说,我的10条建议“理路整然”,意思是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并说,他接受我的意见,至少要经常散散步。但后来我才从他女儿那里知道,这一条他其实并没有认真实践。
稻盛和夫65岁做胃癌手术之前,就嘱咐家属,“如果术后无法自主进食的话,就让我死掉算了。没有必要在我身体上插满各种管子,接上机器,进行复杂的生命延长治疗。” 他特别不愿意在丧失思考能力的状态下苟延残喘。
稻盛和夫一辈子神采飞扬,不愿意以衰弱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对于生死,他特别洒脱。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他拼命工作,但衰弱的时候,对生毫不执着,对死毫无恐惧。与其无价值地生,不如有尊严地死。这就是稻盛和夫实践的生死观。
稻盛和夫曾在80岁时说过:“我甚至连到时候怎么死都已经决定好了。活着的时候我就好好活,一旦死期将临,我就开始断食。断食能够让人在最后很快就断气,简单易行,不吃饭就行了。”
稻盛和夫于2022年8月24日在家中安然离世。一个月前他突患肠梗阻,到医院很快就治愈了,但据说食欲上不来。我问他女儿,食欲上不来,是吃不下还是不想吃,回答是两者都有。但我认为后者为主,因为食欲不振,现代医学有的是办法,但他那时拒绝输液。
在这之前的5月27日,稻盛和夫还在家里听取我们公司的汇报,有关事项一一确认,一个半小时内,他思路清晰,未显倦意。即便在接近生命终点时,他还在认真工作。他的90岁人生,是健康长寿的工作人生。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