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船
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这种增长速度,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令人瞩目的。回顾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为268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688万辆,意味着每售出四辆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这一比例或将持续走高,甚至在未来三年,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汽车销量占有率有望达到70%。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而中国无疑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者。

2023年1月,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零售销量和批发销量中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49.4%和52.4%。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初步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赶超,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历史性拐点。更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榜Top10中,除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巨头,头部企业均为中国品牌。数据背后体现了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上的全方位努力。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供需状况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2022年,由于锂材料价格上涨,电芯价格也随之大幅增长。但随着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锂矿产能逐步增加,供需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可替代锂电池的钠离子电池有望在今年实现产业化,这将为电池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和上游资源价格的挑战。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也在逐步完善,预计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上游电池行业将回归正常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成为行业新焦点。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技术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价值和功能。
新能源汽车为智能化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大容量电池可以满足高功率的智能配置需求,电气化确保了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新能源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正在从域融合向中央集中式转变,这使得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成为可能,为整车提供了持续升级的能力。

△比亚迪出海步伐提速,截至今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图为登上2022年巴黎车展的比亚迪Atto 3。
座舱智能化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在视觉方面,仪表盘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屏幕尺寸从7寸升级到10寸以上,多屏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听觉方面,新的参与者如华为、小米和苹果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音响时代。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座舱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与传统的机械仪表和车载音频视频播放器相比,智能座舱融合了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和智能显示(HUD)等技术,实现了多模态交互。这使得智能座舱的价值是传统座舱的3~7倍。新能源汽车在追求车型、智能化的同时,其基础安全性成为每个车企首要考虑和重视的内容,并应该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和研发耐心。随着汽车电气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推进,整车功能的安全性日益凸显。ISO 26262标准为汽车安全提供了一个框架,确保从设计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满足安全要求。这包括对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的严格审查。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动力电池自燃事故不仅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因此,电池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包括充电设备、充电标准和充电操作都要严格符合安全要求。网络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汽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外部网络连接的一个节点,汽车可能面临来自网络的攻击,包括对行驶数据的窃取、对车辆控制的干扰等。
中小城市及乡村市场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较高的增长点。随着中小城市逐步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充换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增加。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小城市新能源汽车销售占双非限城市的50%以上。
2023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绿色出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安装共享难、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从而释放中国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2023年1—6 月,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在我国出口汽车品牌中,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表现最为出色。2023年5月22日,法国的相关报道显示,比亚迪受到多国追捧,不仅欧洲的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希望与其合作,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除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外,200多家新能源车企争夺剩余的市场份额。科技巨头如小米、华为也加入竞争,市场厮杀更加惨烈,一部分资金不足、产品竞争力欠佳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挑战。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缓慢,尽管它们在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例,但中重型货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远低于乘用车,“双碳”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的增长来实现。另外,新能源车发展中的四大“路线之争”:锂电与钠电、电能与氢能、煤电与新电以及动力电池废弃污染与回收成本,每种选择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与基础研发也尤为重要。就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制约瓶颈而言,无论是提升动力电池,还是车规级芯片不足、改组基础电控底盘和安全制动系统、无人驾驶技术,智能操作系统、碳足迹溯源等,还有很多关键技术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国产替代仍有巨大空间。同时,日趋加剧的价格竞争和基础技术投入的研发成本与时间成本,带来了巨大的行业发展矛盾,给市场参与者提出了生存与发展的平衡难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谁有能力解决好现实问题、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谁就能在未来屹立世界车企之巅。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人的创新和勇气,相信在政策持续扶持与市场秩序的有效管理下,在能源革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