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韦敏
学美术出身的他曾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的特约撰稿人,在这两份报纸上发表了数十篇评论。除了擅长写作,他清晰的口头表达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位好的访谈对象。他就是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说起品牌联盟,业界并不陌生,但记者所关注的不是品牌联盟本身,而是王永的创业故事。

《企业家》:您大学的专业是美术,后来却成为做品牌的社会活动家。这两者之间跨度很大,您是如何实现职业生涯大跃迁的?王永:我其实一直围绕一个主业在做,就是品牌。之前我学的是美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品牌设计;我创办的第一家公司是北京楚星美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楚星设计),就是做品牌设计。之后的品牌活动、品牌咨询直到现在做的品牌整体推进工作始终都是围绕着品牌这个关键词做事情,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我是以不同方式推进品牌发展的。当然,从学美术到做品牌设计是有跨度的,那么我从品牌设计到做品牌活动再到做品牌咨询,需要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我这些年一直在读书、学习。当年从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包括后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读EMBA、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等,都是为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新的能力。另外,我做过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两届湖南省青联副主席。无论是做青联工作,还是上大学、读研读博,对我的知识结构都是很好的完善,当然也帮助我积累了多方面的人脉。在人工智能时代,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一些知识可能五到十年就会被淘汰,甚至三到五个月知识就会更新,所以一个人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觉得从事一个行业应有前瞻性,并能引领行业的发展,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企业家》:您成为品牌社会活动家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是水到渠成的事?王永:我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开始很少有人能设计出自己的发展路径。另外,我也谈不上是社会活动家,只是一个社会活动者。做品牌活动大概源于我2005年的一些想法,那时候我就确定了两个自己学习的榜样。一个是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1年时间的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另一个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建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这两个人运作的都是非政府组织。萨马兰奇使濒临倒闭的奥运会起死回生,这是特别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当年和迈克尔·佩恩一起对国际奥委会进行重组,然后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施瓦布先生创办了“欧洲管理论坛”,后来将其升级为“世界经济论坛”,使该论坛成为全球政商两界的风云际会,这非常了不起。
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推进品牌事业发展,但我和他们的差距非常大,也根本没有相提并论的资格,但我相信,只要坚持长期主义,而且在坚持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不断调整,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企业家》:创业者“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经历对后来者更有启示意义。您在创业中遇到过的最大挫折是什么,又是如何爬起来的?王永:创业者掉进坑里是常有的事,往大了说,这种事每两三年可能会出现一次;往小了说,可能每天都有,区别只是坑大坑小而已。当时在做楚星设计的时候,最夸张的一次是公司已发不出工资了,有一天我来到办公室,突然发现除了前台和我已没有其他人了。因为当时公司的名气不够大,即便消失了都没人知道、没人关心。创办“微微拼车”时,我还在做品牌联盟。我是公益顺风车发起人,所以想投资一家拼车公司,当时刚好有一个人想做拼车找我去投资,我就请他做CEO,做着做着我就亲自下场去做了。潮起潮落对企业家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我反而认为一帆风顺的企业家是危险的,而经历“九死一生”的人逆商才会更高,毋庸置疑,对于创业者而言逆商比情商更重要。在做“品牌中国”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甚至就是在我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和新闻发言人时,也受到了很多攻击。后来做品牌联盟时,也会有很多同行攻击我们。我觉得这些事情都非常正常,但有一点,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就能心无旁骛地往前走。我们经常打比方说,我要在沙漠里寻找绿洲,有人可能阻拦我一下,让我绕了一圈后回到了原来的路上,但我不会因此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反过来有人给了我面包和水,我会感谢他,但我不能因为一瓶水就跟着他走了。我相信每一个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只要咬牙扛住,坚持梦想、永不放弃,就会有突破障碍的可能。我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马拉松全程42公里,跑到35公里左右的时候大家都难受了,此时就看谁扛得住了,你多扛一分钟就能多战胜一批人。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经受的挫折太少了,也就是逆商不高。所谓逆商就是接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年轻人逆商不高恐怕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所以我觉得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增加逆商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经常看到日本的小朋友在冬天里光着膀子去迎接挑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企业家》:据说您每周都会陪家人看两场电影。您的时间管理如此从容,背后的诀窍是什么?王永:我以前读过一篇讲统筹兼顾的文章,比如要做菜煮饭洗碗,那么会统筹兼顾的人,会先煮饭,然后利用煮饭的时间洗碗做菜,菜做好了,饭也熟了。同样,我喜欢跑步、旅游、看电影,但这些并不耽误我的工作。第一,我在跑步的时候,特别喜欢思考,所以这个时间就利用起来了,而且我平时想不明白的问题,跑步的时候很多就想明白了。最多的时候我跑过124公里,带着一堆问题跑了将近20个小时,边跑边想。第二,我觉得我们不是工作的机器,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第三,当工作强度、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在工作之余,看电影也好,旅行、跑步也好,能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且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通过看电影你可以跟家人包括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我们家离电影院走路大概是12分钟,我们通常提前15分钟出发,所以我们在路上可以聊一会儿天;回家时,又可以在路上讨论一下剧情,这样跟太太、孩子的关系就能更融洽。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我说这不是坚持,坚持就是不想干我还得忍着,我说我不是坚持,而是享受,如果我不看电影、不跑步反而会很难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但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并不是工作机器,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离了谁都能运转。我讲个小故事,今年“五一”假期我跟家人到泰国旅行,从4月29日到5月3日,我将手机全程关机。因为我觉得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很多人一个小时不看手机就会很焦虑,这种焦虑其实就是自己不踏实或者很多事情没有想清楚。这就跟刚才讲的逆商管理一样,我觉得我们在时间管理上、在对生活的理解上还是要多做一些培训。目前,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担任兼职教授讲授两门课,一门是品牌管理,一门是幽默与情商。我觉得情商课是每个创业者、每个学生都需要认真学习的一门课程,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教我们怎么生活,教年轻人如何谈恋爱、如何创业,教创业者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也就是如何提高逆商。这些课程都是教科书里没有却在实际生活中特别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