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专精特新丨吴辉明:破解隐形冠军密码  
   
  发布时间: 23-08-23 03:02:52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朱新月 谢丹丹

 

2023年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圆桌会议。金部长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实现新突破,擦亮“专精特新”的金字招牌。
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小巨人”之路,那么专精特新的重点领域是什么?成长路径是什么?如何向德国和日本的隐形冠军学习?本刊特约撰稿人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专家吴辉明。

 

读懂政策,打造专精特新发展模式

 

《企业家》: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12年来,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应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吴辉明: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有近90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万多家。研究分析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将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更短的时间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中小企业一方面要读懂国家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相关政策,以便有效利用政策红利,并采取相应举措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灵活性和适应性,打造专精特新发展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重视管理创新的核心地位,避免经营无序化,让企业重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避免经营盲目化。
《企业家》:当前部分“卡脖子”技术发展情况如何?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吴辉明:所有自主研发都需要厚积薄发,高精尖技术需要相对长的研发周期。12年前提出专精特新的时候,“卡脖子”现象并不突出,最近几年“卡脖子”技术主要表现在芯片、发动机、精密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上。

中小企业要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首先,要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要形成自己领域的独门绝技。比如,浙江温州有一家专注于阀门生产的公司,带领当地企业建立了阀门生产基地,为此被称为“中国泵阀之乡”。其次,专精特新企业想拥有独门绝技,一定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最后,中小企业要与大企业协同发展,作为大企业的配套生产、服务企业,从而构建产业生态。

 

跨越门槛,提升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

 

《企业家》:中小企业如何逐步进入和迈过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最终进入隐形冠军行列?有什么关键策略?
吴辉明: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第一道门槛,需要企业拥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二步是迈进专精特新门槛,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创新能力越强,质量效益就会越好。专精特新企业是成为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
“小巨人”企业是三个层级中的顶端,需要国家层面的认证。迈进了“小巨人”企业这个门槛,说明已经成为了缩小版的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处于产业核心领域,要求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创新能力要突出,并且持有核心技术,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门槛。
隐形冠军企业则是要在细分领域里拥有冠军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成为真正的专精特新企业,要突破自己的境界格局、思维模式,与国家发展共振。
《企业家》:中小企业如何设计好发展路径,并确立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吴辉明:“隐形冠军”是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来的,2003年引入中国,受到企业家、管理学者的关注。隐形冠军企业代表着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效生产率以及持久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倡导高质量发展,“小巨人”企业进阶隐形冠军企业,正是符合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隐形冠军企业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只有清楚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隐形冠军企业的内涵,并探索出其中的发展路径。
第一,长期专注。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推动市场定位和产品范围这两方面向深度发展,把1米宽的市场向100米宽的市场扩展深耕。
第二,聚焦单一市场。中国有个“制造业单项冠军”评选,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在国家前5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名单中,机械行业占36%,电子信息占17.3%,石化行业占15.8%。
第三,具有持久创新能力。隐形冠军企业存在一个资源优势壁垒,是以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根基来构建的。隐形冠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达到6%~10%,研发成果的产出率也相对较高,隐形冠军企业每千人专利数远高于其他企业。

第四,市场占有率领先。隐形冠军企业注重市场拓展和产品线的延伸,注重全球布局,所以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七种模式,值得中小企业借鉴

 

《企业家》:隐形冠军企业有哪些通用的成长模式,对中小企业有哪些借鉴作用?
吴辉明:隐形冠军企业有七种通用的成长模式,值得中小企业借鉴。
第一,名配角模式。龙头企业为供应链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空间,专精特新企业针对独角兽或者知名品牌大企业,做好配套的产品、服务,成为供应链里的一环,被称为名配角模式,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一种典型模式。
第二,破壳鸟模式。通过做科研成果成功孵化的结果来做产业,这种成果转化的方式叫破壳。企业初创和技术积累期依托专业化的研究机构或者重大政府科研项目的创新成果,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早早“破壳而出”。
第三,联盟者模式。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购买、股权收购等这些方式迅速弥补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国际化方面的局限,与行业领域的关联性比较强,细分领域互补性强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政采供应商。国家2020年修订印发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细化适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采购份额规定,完善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方法,在资金支付、信用担保等方面对支持中小企业也做出了规定。所以,中小企业要利用好这个政策,争取成为政府采购供应商。
第五,选择优质赛道。优质赛道对应于竞争力比较小的蓝海市场,更适合中小企业成长。比如,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要么进不去,要么被行业巨头并吞,所以要尽量避开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上下游对自身的影响,选择一个原材料价格波动小、市场需求量大的行业切入,即优质赛道选择的策略和路径。
第六,专注细分市场。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在某一领域里面深耕10年以上,创始人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在时间和经验上有足够的优势。

第七,构建技术壁垒。每个细分领域都存在技术难点,需要深厚的基础或者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专精特新企业要构建“你会的别人不会”或“你会的,别人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掌握”的技术,探索如何合理规划研发投入、构建多项专利技术的路径,从而得到资本的青睐。


破解“密码”,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家》:中小企业怎样缩短摸索的时间,快速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
吴辉明:从“小巨人”企业迈向隐形冠军企业的“加速度”问题,最典型的是“1+7”创新路径问题。“1”是指拥有创新精神和思维的企业家,“7”是指技术、产品、模式、平台、杂交、大数据、互联网这7种主要创新方式。专注核心产品,快速成长的关键在于:创新方式、数字化、善于借助第三方平台获得支持和赋能、选择比较好的投资机构,借助资本的力量。
《企业家》:企业聚焦新兴市场做战略布局时,有哪些重点和策略要把握?
吴辉明:战略定位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产业本质。必须围绕客户刚需的当下和未来,构思产业本质的变化,做一个中远期的规划。第二是产业边界。产业边界要有序扩张,做好定位,有了边界才知道怎样扩张边界。顶层战略设计要解决三个定位的问题,即产品定位、客户定位、市场定位。
企业进行战略布局时还要破解隐形冠军企业的“密码”,包括“三个圈”“九大要素”。
第一,核心圈。核心圈里包括强有力的领导和雄心勃勃的目标两大要素。第二,内部综合素质。考虑三大要素持续地发明创造、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战略能力问题、精选团队人才。第三,外部机遇。外部机遇的第一要素是细分的市场焦点是什么?第二要素是全球的目标是什么?第三要素是竞争优势是什么?第四要素是密切的客户关系是什么?
这九大要素融汇在三个圈里面,形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隐形冠军企业。
《企业家》:我国已经有了这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续要怎么走才能做到既稳又快?
吴辉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四个战略思考点,寻求企业做强做大。
第一,多市场战略。单一市场建立领先地位后,仍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所以多市场战略是最常采用的应对之策,可以减缓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战略。要有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思维,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从而形成产业链生态。第三,梯形战略。一方面持续深挖技术和品牌护城河,另一方面要不断横向拓宽产品和客户体验的相邻应用场景。第四,平台化战略。平台化是移动互联时代一个高频出现的概念,很多企业在实践中成功应用。
总之,中小企业要成为隐形冠军企业,不仅需要跨过“四大门槛”,拥有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还要学会破解“密码”,拥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擦亮“专精特新”的金字招牌,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从创新型企业走向专精特新“小巨人”,迈入隐形冠军企业行列。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