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合肥创新院: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 23-07-21 02:41:39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谢丹丹

 

硬核技术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显著特征,但一项硬核技术的锻造,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短时间内如何涌现出较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与各类孵化机构以及众创空间构建的创业生态密不可分。目前,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已孵化出5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安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先锋者,他们的探索和思考值得借鉴。为此,本刊特约撰稿人采访了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

赋予企业发展动力


《企业家》:为什么有些专精特新企业做不强?如何帮助他们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
吴仲城: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技术工具的变革,另一方面是需求的牵引。技术和需求的进化,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企业成长背后真正的逻辑。
为什么有些专精特新企业做不强?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一是赛道选择的问题。由于市场本身的因素,决定了有些赛道的市场空间是存在天花板的。二是企业在做强做大过程中,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点,而是置身于产业链当中。如果不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横向、纵向的有效延伸,也会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延链、补链、强链,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系统发展的模式下,更容易催生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这与企业家个人对市场和产业链的理解是有关系的。过去,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更偏资源型,是企业在拥有某一方面的资源后,由于对细分领域非常熟悉,并拥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很快形成优势。但实际上,当企业不具备某种资源的时候,企业家将面临一种困局。所以,企业要更多站在产业链生态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上下游进行碰撞,从延链、补链、强链的角度思考企业当前的业务,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一方面,我们经常说专精特新企业是小而美,但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是存在天花板的。企业如果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保持稳定,可以讲小而美;但如果知足于小而美,把小而美当成不追求做大做强的借口,那就不应该了。专精特新企业应该平衡能力和市场空间,要心怀做成“小巨人”的志向。

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陷入瓶颈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优劣与企业家认知的不断提升息息相关,企业家需要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认知、积累管理智慧。


助力技术成果转化


《企业家》:您既做实体企业,又做相关研究,在管理中如何既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又加速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吴仲城:合肥创新院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共同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围绕科学院的产出成果就地转化、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2018年10月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合肥创新院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构建“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建立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紧密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合肥创新院自成立以来,孵化的都是从零开始、从小开始的企业。起初,我们主要提供办公场地、资本对接等基础服务。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开始深入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助力技术转化成商品。
我们经常讲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但过去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发明专利,还是软件著作权,一般都是单项技术。单一的技术不能构成产品。如果要实现转化,就需要一系列技术作为支撑。为此,合肥创新院搭建了两类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两个平台的加持下,企业只要拥有一项核心技术,创新院就可以给它提供配套技术,弥补其他地方的短板。简单来说,就是要硬件补硬件,要软件补软件,要材料补材料,缺什么补什么。不同类型的研发团队相互碰撞、互通有无,将各自的技术形成一股合力,这些技术共同发挥底层的支撑作用,从而快速生产出面向市场的商品。比如,围绕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等两大领域,创新院拥有覆盖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视觉感知等多领域的“技术资源库”,这些资源库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技术支持,以结合应用场景来解决技术问题。

当然,不仅是技术的联合,还包括应用场景的探索。一项技术的应用面和覆盖面可以是很宽的。但很多时候,企业多年潜心研发出的独门绝技,往往只把应用场景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领域。这时,需要不同的团队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碰撞,通过这样的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就能为自己的技术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合肥创新院培育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科美络,其使用的车联网技术,就是由稳态强磁场中央控制系统转化而来,两者的底层逻辑相通,都需要经过数据采集、信号传输、计算机处理等流程,只是应用场景不同。


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


《企业家》:相比其他众创空间,合肥创新院走了一条怎样不同的道路?
吴仲城:第一,合肥创新院完全贯通了从技术孵化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再到创业投资的整条链路,尤其是具备“原子创新”的能力。目前大多数的孵化器,主要是围绕以企业为中心的孵化,把研发成果通过孵化器实现落地,然后成立企业。但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技术转化,而是需要创新链的持续协同。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合肥创新院始终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模式,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创新链跟企业深度融合。我们理解的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也不只是静态的,它是在持续进化中动态发展的。目前,绝大部分的国内孵化器少有这种模式,通常缺乏技术属性和产业链属性。
第二,在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合肥创新院主要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两个领域打造相应服务平台。紧紧围绕这两个领域,创新院打造相应的产业链、应用场景以及对接行业资本。虽然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来做的。企业只要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快速组建技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目前我们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特色,孵化出的三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是:做储能充电分布式电源的中科海奥、专注电池安全检测的中科中涣、做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服务的中科美络,它们的业务都是围绕这个领域展开的。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要求我们对产业链有深刻的理解。这三家企业的客户对象、市场、技术都存在诸多的内在联系,是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认知体现了企业家的认知,但事实上每一位企业家的认知都是有限的。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而言,我们把一批行业专家和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协同、合作。在运营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发现和挖掘出真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而加速企业的成长。


提升科研人员能力


《企业家》:科研人员创业容易重技术、重研发,而弱战略、轻管理,您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足?
吴仲城:我们孵化的大部分企业是由科研人员创业成立。过去,销售型人员创业的概率比较大,但近20年来,创新型的企业开始出现由技术专家担任企业高管,成为我国创业创新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在行业有领先地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高管基本是技术出身,这种类型的人创业成功率比较大。
科研背景出身的人创业,既有优势,也有很多先天的不足。因为这类人关注技术多一些,思维方式偏于理性,但对于企业的管理、市场、团队建设相关的经历是缺乏的。尤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会显得尤其突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较大。合肥创新院针对科研团队的特性,一直在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针对市场,我们更多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帮助他们进行上下游的整合,从而更快找到客户。
其次,针对企业融资,引导股权投资,让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对接。大多数管理者对资本的了解是不够的,因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资本都是好的,资本在进入过程中,有时候也是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我们尽可能把经验和教训转化成合肥创新院的服务。
另外,针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科创企业成长管理研究院。科创企业成长管理研究院跟高校的总裁班、MBA、EMBA不同的是,我们是把“企业”作为学生。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成长。
科创企业成长管理研究院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去”,进行外联,解决上下游供应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练内功”,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帮助他们实现同步的提升,希望更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走向成功。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