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翟俊香 何广利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明确表态,中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氢能被誉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新支柱,大规模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2022年1月发布的《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氢因素》显示,到2050年,氢能将占到全球能源使用量的12%;同时,将有30%以上的氢气用于国际贸易。这一比例高于目前的天然气,因此,氢能尤其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氢”,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改变世界能源贸易的竞争环境。
为了加快氢能技术发展,全球多国出台了氢能顶层设计和战略路线。今年4月,日本宣布拟修订“氢能源基本战略”,新修订纲要明确规定2040年氢气供应量达到1200万吨/年,投入约合7730亿元人民币建设大规模供应链和产业园区;2020年,欧盟发布《欧盟氢能战略》,指出将通过大规模部署氢能覆盖所有难以脱碳领域,最终实现2050年“气候中性”目标;2020年,美国发布了《氢能计划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30年氢能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如工业和电力部门氢气价格1美元/kg,研究、开发和验证氢能转化相关技术,解决技术和市场壁垒,最终实现跨应用领域的广泛部署。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台,明确了氢能的总体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绿氢制取成本由维护成本(主要是电力费用)和固定投资成本(主要是电解系统费用)构成。电力费用一般占比为50%~70%,由可再生能源电价与电解系统能耗组成;电解系统费用占比为20%~30%。目前,真正可以商业化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只有两个:一是碱性(ALK)电解水制氢,二是PEM(质子交换膜)制氢。
从制氢产业发展来看,碱性(ALK)电解水技术成熟度较高,我国绿氢示范项目几乎都采用该技术。目前,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单体产氢量为1000~2000Nm3/h,制氢能耗为4.5~5.0 kWh/Nm3-H2,系统成本约为2000元/kW。按照陆上风电度电成本0.25元/kWh计算,当前碱性制氢成本约为20元/kg-H2。PEM制氢单体产氢量约为200~300Nm3/h,采用贵金属催化剂、钛基双板等材料,系统成本是碱性电解水成本的3~5倍,当前PEM制氢成本约为28元/kg-H2。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加,度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最新报道的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已低于0.1元/kWh)。通过加快制氢技术升级降低系统能耗和成本,同时开展装备自动化制造工艺开发降低批量化生产成本,5~10年后,绿氢制取成本将会与煤制氢价格持平甚至更低,绿氢将成为终端氢气消费的主力。氢能输运有高压气态、管道、液氢以及氢载体(如氨、甲醇、甲烷等)输配等方式。高压气态管束式集装箱技术适合于氢气量小、短距离(小于200km)的输配。我国可再生资源是“西富东贫”,经济发展(与氢能发展速度一致)正好相反。因此,长距离大规模输氢势在必行。最适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氢气输配方式为液氢和管道输配。管道运输成本严重依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输能力利用率。液氢适用于长距离、中大规模的氢能运输。液氢制取和输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应用较广泛。美国液氢总产能达到326吨/天,而我国仅在航天和军事领域使用,总产能不到10吨/天。液氢运输成本由液化能耗费用、设备固定投资及运营成本组成。能耗费用占比约40%~50%,设备费用占比约30%~40%。目前,我国膨胀机及液氢阀门等核心设备较依赖进口,液氢制取能耗指标为12 kWh/kg。按照度电成本0.5元/kWh计算,液氢输配成本约为12元/kg-H2。降低氢气液化能耗,自主化开发核心设备,开展规范化示范应用,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绿氢制取技术

一是聚焦高催化活性催化剂、低阻抗隔膜等关键材料研发。二是研发零间隙膜电极、高一致性双极板等核心组件,研究电解小室流道结构对气/液的分布特性,开发高均一致性双极板,以使核心装备技术取得突破。三是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深挖氢氧混合机理,开发氢氧压差控制技术、除氧技术,实现ALK制氢系统适应宽波动负荷;建立故障诊断与预警模型,提高制氢系统安全性;开展宽波动、低能耗氢气纯化系统、小型气液分离器技术攻关。目标:2025年,ALK制氢系统的电流密度达到0.6A/cm2@1.8V ,负载的调节范围达到10%~150%,冷启动的时间低于10min,成本低于1000元/kW,装机规模达到50GW,制氢的成本低于15元/kg-H2;2030年,电流密度达到1.0A/cm2@1.8V,成本达到700元/kW,装机规模超过100GW,制氢成本低于10元/kg-H2。

一是研发低成本复合催化剂、核壳结构新型催化剂及高性能质子交换膜。二是开展高电导、耐腐蚀的涂层材料和制备工艺体系研究,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组装装备工艺。三是研究主动适应电源波动的超前控制方法,开发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目标:2025年,PEM电解制氢电流密度达到2A/cm2@1.8V ,成本控制在5000元/kW,寿命超过5万小时,装机规模达到5GW,制氢的成本低于20元/kg-H2;2030年,PEM电解制氢电流密度达到3A/cm2@1.8V,寿命达到8万小时,装机规模超过15GW,制氢的成本低于15元/kg-H2。一是阐明压力瞬态释放工况下密封材料失效机制,开发材料在超低温、超高压下长疲劳周期测试平台。二是突破氢膨胀机结构设计、动密封和绝热技术,开发高效率氢气膨胀机。三是开展多种冷能利用优化工艺、连续正仲氢转化技术,攻克液氢制取工艺中能耗高、规模小的问题。液氢输配技术发展路线图(见图3)。

目标:2025年,零部件80%国产化,液氢制取规模达到20吨/天,能耗低于10kWh/kg液氢,氢膨胀机等熵膨胀效率大于80%,流量大于500g/s,储运成本低于8元/kg-H2。2030年,零部件100%国产化,单体液氢制取项目规模大于50吨/天,液化能耗低于7kWh/kg,液氢储运成本低于5元/kg-H2。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尤其是绿氢,是实现零排放的有力武器之一,它可以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目前已经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预计,我国“十四五”期间绿氢制取装机量将由2021年的350MW增长到2025年的15GW。伴随着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成本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有赖于攻克从绿氢能制备到输配环节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以及“政策—示范—产业模式”等层面的综合推进。
明确绿氢制取项目属性,将其与传统危险化学品制取项目区分开来,建立和出台全国统一的制氢项目立项、审批、监管等办法;完善绿氢制取、液氢制取、输配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国家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发挥大型能源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优势,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氢能长途运输—氢能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制氢、在经济发达地区用氢的整体低成本绿氢制取及大规模、远距离储运—综合应用的跨地区绿氢供应链技术及模式。加大对绿氢制取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绿氢制取安全性、灵活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制取装机规模,同时开发新型绿氢制取技术,大幅降低制氢能耗;加大对氢能低成本储运技术的研发,在突破全国产化液氢制取技术同时,探索新型液氢制取技术、温和条件下储运氢载体技术,引领氢能原创技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