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张锐:从德国制造的“再起跳”中探究竟  
   
  发布时间: 23-07-21 11:01:10a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文丨张锐

 

 

回望过去,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并领先全球,主要依靠四大引擎,即全球化自由贸易、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和欧盟一体化市场形成的强劲外部需求、充沛的国内劳动力以及廉价的俄罗斯能源进口。由于后两大引擎的动能逐渐衰弱,带给德国制造业不小的阵痛。据德国工商大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能源价格飙升正在危及超过一半德国公司的生存,约32%的公司不得不因此减产或停产。同时,据德国哈勒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IWH)的破产趋势数据显示,仅2022年8、9、10这三个月,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月均破产数同比增加28%。
与此同时,德国许多大型企业正在集群性迁往海外。仅2022年,德国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宣布将把业务重点迁往中国,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等在内的60多家德国企业纷纷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扩产增资。按照德国工商大会的报告,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出德国,另有超四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和工作转移到国外,德国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去工业化”。

蛰伏后,再起跳

 

客观来看,除劳动力供给不足外,德国制造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更多是外部性问题,其中一些随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政策创新驱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另外,德国发布的“工业4.0”规划明确提出制造业人工智能化的目标。据此判断,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德国制造业暂时出现“下蹲”属于正常现象,经过一定时期的蛰伏后,德国制造业极有可能在存量优势的影响下再度迎来“起跳”。

第一,德国对制造业的笃信与坚守不会改变。综观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像德国一样保持对工业制造业的敬畏与忠诚。无论是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始终坚守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将制造业视作国家振兴的压舱石。也正是这样的坚守,产生了带有德国符号性的“工匠精神”,区区8000万人口创造出了30%以上出口商品和2300多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迹。如今,制造业已占据德国GDP的22%。

 

第二,德国制造业的基础底座没有动摇。德国有370万家企业,其中不仅有宝马、奔驰等超级“巨人”,更有占比超90%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一般是以家族经营模式为主的行业隐形冠军,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平均寿命超过90岁,占据全世界制造业细分行业超过一半的领导地位。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3000多家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超1307家,是日本的六倍、美国的四倍、中国的二十倍之多,居世界第一,俨然构筑了德国制造业的宽厚基石。
第三,德国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十分强悍。据欧洲专利局统计,在研发领域,德国平均每年支出超千亿欧元,专利成果仅次于美国。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投入往往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之多,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权数是专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其研发活动的有效性同样是大公司的五倍。据德国专利商标局统计,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始终保持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隐形冠军取得一项专利的成本只有大公司的五分之一。这些隐形冠军依靠创新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甩在后面,实力并不逊色于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对手。
第四,德国没有丧失对生产过程的精益管理能力。在德国人的观念中,当某生产环节的工人出现操作失误,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将失误逐级放大,最终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为影响降到最小,把流程都切割或分解成可以简单执行的机器操作步骤。据了解,德国每年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被欧洲甚至世界各国采用,德国也由此成为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在制造业领域,标准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左右着商业话语权,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并始终领先全球,背后的重要依靠就是标准化屏障,这种标准制造一如既往地引领德国制造业向前发展。
第五,德国制造业的学习能力与日俱增。从历史进程上看,德国的工业化起步于英法两国工业革命完成之时,德国通过学习英法两国的技术,从模仿到引进再到创新,德国制造摘掉了山寨的标签,历经艰难蛰伏锻造出的独门绝技在全球大放异彩。另外,德国人具备天然的忧患与警醒意识,于2019年推出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其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制造业与虚拟数字的对接,同时建立跨市场联合体与打造旗舰企业——德国取美国与中国制造业之长的学习痕迹格外清晰。

带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德国制造的起源背后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产品与优质的英国产品进行区分。136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贴着假冒低劣等复制品的标签,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等品牌已成为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代名词。德国制造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产品做到极致并且保持至今。

如同德国制造风靡全球一样,中国制造也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向全球市场的各个角落辐射,面积并不亚于前者。伴随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学习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忠诚情怀和对产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学习德国企业持续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学习德国制造从不言弃的精益管理,中国制造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在这里,需要考虑到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即中国制造也遭遇了德国制造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工资成本上涨的压力,甚至承压度远远大于德国,因为德国制造更多缺乏的是普通劳动力,而中国制造除了普通劳动力供给不足外,智能型人才的欠缺或将成为硬伤。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是,德国制造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在德国的许多工厂里,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发视频、货物堆栈的所有工序,全部由机器完成。因此,要打破劳动力短缺的瓶颈,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步伐,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
其实,德国制造的智能型人才并不短缺,这与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常尊重技术工人存在直接关系。举个例子,一位德国资深工程师,虽然其学历不高,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工作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由他负责安装调试,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其所工作的具体部门,这位工程师都非常受人尊重。而更重要的是,德国的技术工人薪酬比较高,因此,众多中学生毕业后相对更愿意报考职业技术院校,愿意到企业中做一名技术操作工,直至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并用毕生精力打磨产品。然而,中国绝大多数家长依然希望孩子可以被大学录取,而不是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一门技能,这种看似理性的选择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孩子本身的不重视。显然,要使中国制造像德国制造那样变得更为强大并驰名中外,必须培养出一流的技术工人,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善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技术工人的传统认知,同时大幅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薪酬福利水平。
撑起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占据了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4%,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为德国贡献了多达68%的出口收入。相比而言,中国也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民众就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环境仍不及德国,规避外界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脆弱。要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并让它们中的优秀力量壮大为中国的隐形冠军,需要决策者展示出足够的包容胸怀,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未来预期,持续建立市场信心。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