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磊
复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让我们有所领悟。一个好的复盘要满足“一个深度,两个维度”。“一个深度”是要从中得到深刻认识,以获得洞察力;“两个维度”是要涵盖“事为先,人为重”两个维度的洞察。复盘的目的不仅要对事情的认识有洞察力,对自我的认识和组织的运作情况也要有洞察力。
洞察力是人通过表面现象精确判断出背后本质的能力。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这样描述:“当我们获得洞察力时,就会恍然大悟——‘没错儿,这就是解决办法。’我们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没有洞察力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获得洞察力,一切又是如此合乎情理。
克莱因提出了人们可以获得洞察力的三条路径,即对核心假设进行重构、放弃和新增。
重构。精益生产的根本宗旨是减少或消除浪费,零部件制成品的浪费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可浪费的低成本”的核心假设需要被重构为“不浪费的低成本”。新的核心假设一旦确立,就需要打破常规的认识和做法,以促使大家提出创造性的策略。比如,改变预防性维修的工作方式,以降低成本,甚至对整个生产线进行重新设计,以降低供料、生产、质检和维修的总成本。放弃。数据存在三方面的风险:第一,对汇总报告修订版本的反复更迭,增大了由人为疏忽导致的失察风险;第二,责任归属分散,交互增多,增大了多方合作出错的风险;第三,汇总团队完全不核验的关键数据,扩大了数据之间逻辑不自洽的风险。因此,设定“汇总团队对最终报告负责”,并为此设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解决方案。新增。在运营过程中会由于市场需求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关键因素。因此,总结经验重在提炼,通过复盘使“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最深刻的学习来自对核心假设的重构、放弃和新增,也就是当复盘会结束时,我们需要通过复盘获得洞察力。与常规解决问题的过程相比,洞察力并不是有意识或者刻意寻得的,洞察力的降临没有任何征兆。洞察力并不会作为一种可能的备选答案而出现,复盘给予我们获得洞察力的可能。
“事为先,人为重”是复盘总结时常用的结构。“事为先”指先将我们对事情的洞见梳理清楚,这是复盘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向过去学习,真正弄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才有可能把将来的事情做得更好。“人为重”指我们将自身洞见梳理清楚。这些洞见不仅是对自己的认识,更多的是对组织的运作情况和团队合作的认识。真正的学习是认识和改变自我,借事修己,人对了,事才有可能顺利。
一方面,“事为先”的二级结构。“事为先”包括“目的—目标—举措”,通过复盘可知,事情成败得失的洞察力大致会出现在4个区域,自下而上分别为:执行、打法、目标、意图。

执行。事情都是做出来的,正因为有了在梳理过程中列出的事项或任务,既定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只要做了某件事情,那么在事后复盘时,总会发现有些方面做得好,而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执行层面上就会有亮点和不足。亮点就是做事的诀窍,积累起来就产生了有效的执行清单,而不足则可以促使我们探求更好的做法。执行力的精进源于日积月累地与时间做朋友。正所谓:日进一寸,功不唐捐。打法。打法是对如何实现目标的策略性思考,可以衍生出相应的行动。这就好比有多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如公交、地铁、打车、开车、骑自行车,甚至可以步行。所有交通方式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只不过各有利弊,也会引发后续的一系列行动。如果选错了打法,哪怕执行再出色,都会影响到结果。比如,碰到晚高峰赶火车的情况,大家一般都会选择乘坐地铁而不是打车,这就是考虑到即使司机技术再好,也有可能迟到。打法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具体实施时既要看到众多的可能性,又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这个环节最容易获得洞察力。“上兵伐谋,谋定而后动”,执行是实操的智慧,打法是谋略的智慧。在打法上积累的洞察力,就像尺子上的刻度,能衡量出我们对事情的理解程度。目标。目标是衡量目的实现程度的标志,主要作用是将意思模糊的目的变得可衡量、可评估和可管理。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目标就是与之相匹配的衡量物。可见,目的和目标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生相伴。因此,追求目标层面的洞察力会出现两种典型的情况:第一,发现目标不匹配,似乎另有目的;第二,发现目标找错了,那是因为目的本来就想错了。我们将第二种情况归入意图层面,先来重点关注第一种情况。“知止而有得”,目标就像箭靶,如果瞄错了靶子,就算箭法再高超,临场发挥再稳定,结果都将徒劳无功。相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意图。意图指我们究竟想要什么,也就是做事情的目的。在复盘过程中,我们反复强调:目的是检验工作成效的终极判断标准。在一致性的目标体系中,意图位于逻辑的顶层,是体系的统领,决定目标、打法和执行。不过,正如追问“人为什么活着”,对意图的探询是一个终极问题,容易提出却不好回答,我们需要经历一个反复探询的过程,才能锁定那个真正的答案。而复盘到最后,如果要重构、放弃和新增意图,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洞察力颠覆的将是整个体系。总之,通过对某件事情的复盘,我们有可能在自下而上的“执行、打法、目标、意图”4个区域获得洞察力,这是由“事为先”延展出的二级结构,有助于将散点式的洞察力进行分层呈现。层级越高的洞察力,对事情的影响就越大,也就越需要在总结经验时牢记于心,更要落在行动上。另一方面,“人为重”的二级结构。“人为重”是对自己的行为和团队运作的反思。洞察力可以从目的和目标、角色和责任、流程和方法、人际互动、环境等方面构成。目的和目标。在真正着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事情的目的和目标。团队是否对目的和目标了如指掌?要“以终为始”,重视统一目的和目标,这决定了后续执行的成效。角色和责任。为了达成预期的成效,团队成员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担负的责任是什么、团队如何分工以及需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要做好“本位主义”,站在各自的立场将诉求讲清楚,通过交流和碰撞,最终谋求全局的协调与一致。归根结底,大家首先是公司的一份子,对公司是负有责任的。流程和方法。要明确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推进流程,团队成员应该清楚整个流程和关键环节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节奏、议事规则、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沟通、协调,及时校正目的和目标,也可以重新审视并优化方案,并通过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人际互动。要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团队内部是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处理意见分歧、如何达成共识、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沟通风格与成效有怎样的反思和洞察等。在沟通中,双方需要尽量表达不同的想法,珍视每个问题可能带来的洞见,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融洽。环境。个人和团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在环境存在交互。环境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事情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事情的成败也与环境中的支持和阻碍因素密不可分。
在复盘实战中,获取洞察力有三大实战要点。
第一,认识要转化为行动。若想复盘产生效果,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即要停止做什么(Stop)、开始做什么(Start)、继续做什么(Sustain),将认识转化为行动。信息详实的行动计划是改善下一步工作的必要因素,可以以“事为先”“人为重”设置行动表格(见表1)。

第二,抽象的原则价值更大。系统性地复盘更有助于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执行中会发现诸多可以改善的细节,但不能止步于此,而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抽象的原则价值更大。可以促使团队结合具体情况,碰撞出更多创新性的做法,从而带来更多、更好的成效。因此,科学的复盘方法能够从具象的情境中发展出抽象的原则。具备概念化的抽象能力,养成用原则指导行动的习惯,是高效能人士成功之道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为什么瑞·达利欧将自己几十年的投资经验总结成了《原则》一书。第三,一切都只是假设。虽然洞察力非常重要,但这只是基于特定时刻、特定事情得出的假设。不要以为通过复盘发现的结果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否则就容易落入“刻舟求剑”的陷阱。行动之后进行复盘,复盘之后再行动,只有在这样反复的循环中,我们才能不断通过实际结果来检验假设,再将产生的新假设付诸行动。这样一来,历经验证的假设将会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经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