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消费·新动能专题丨张伟:洞察消费新商机 | ||||
![]() |
||||
发布时间: 23-06-14 04:04:35pm | ||||
文丨姚咏梅
不同层面和维度下的挑战
张伟:在当今时代谈消费,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不仅改变了消费的流通方式,也改变了消费的思维方式。所以,对新消费的理解需要从供给侧变化的维度来考虑。 宏观层面,经济增长整体放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超过60万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50%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对比2018年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可以看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降低了。 中观层面,产业需求转向。许多产业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比如汽车行业,《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称,未来若干年内,中国新车年销量约2800万辆,而目前的汽车年销量已经超过了2700万辆,接近于麦肯锡所说的汽车销量天花板。不过,麦肯锡粗略估算,中国市场有1亿辆左右汽车正处于置换高峰期,同时有2000余万辆车逐渐逼近报废阶段,这些置换需求会给车市带来巨大支撑。新能源汽车仍将是拉动汽车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 文旅业逐渐回暖。过去三年,由于出行不便,旅游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满足,从而形成一种累积效应,文旅消费已成为老百姓的消费刚需。在品质生活追求下,个性化旅游需求兴起,民宿、精致露营已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旅游首选,下一步,旅游市场将迎来更大机遇。 微观层面,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供给侧,企业会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反映到职场的表现是,员工越来越内卷。 《企业家》:数字化带来了消费的变革,如何理解新消费? 张伟:数字经济分成两个维度,即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是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叠加在实体经济上、为实体经济赋能的。产业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融合体现,小到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占GDP比重为32.5%。数字产业化则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互联网大厂、软件公司、大数据服务公司等领域的产业升级。
消费生态下的新格局
张伟:第一,消费趋于理性,非刚性需求和伪需求减少。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消费主力是中青年群体,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变化,更多年轻人不满足于大众化的产品,而对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需求更加趋于理性,不会轻易被营销左右,他们思考的是什么东西才是真正需要的。英敏特在发布的《2023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分析认为,2022年3月以来,预算在中国消费者购物决策中优先提升,但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并没有改变,消费者会从品质和价格入手,进行最优选择。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对消费的需求并不是简单地降级,很多产品反而在冲击高端化。消费者并没有对消费做出妥协,只是更加谨慎地进行权衡,更加积极地寻找折扣和更好的平台与渠道。 第二,卖方市场加速转变为买方市场,供求关系逆转。由于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企业按照过去的规模化方式进行的生产、营销行为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卖方市场加速转变为买方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原因在于:首先,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其次,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信息和价格更加透明,消费者在寻找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渠道;最后,供给更加充分。 比如汽车行业大幅度降价,湖北打响了第一枪,东风C6的售价从21万元降到了12万元。各种促销活动蔓延至全国:河南补贴5%、山东发放2亿元的优惠券,进口品牌奔驰、宝马以及中国车企比亚迪等也卷入这场价格战。车企显然知道价格战并不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但活着最重要,可谓“打骨折续命”。 显然,在需求侧,客户对燃油车的向往已降维,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发生了改变,然而,供给侧的燃油车企们,却没有主动寻求创新,这必然会逆转供求关系,导致供求失衡。再比如,手机行业,根据IDC(国家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第三,治愈消费迎来红利增长。英敏特在《2023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称,66%的消费者产生了社会倦怠,不关注与自己没有关系的娱乐和社会新闻;38%的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职场倦怠,深受职场内卷的氛围困扰;52%的中国消费者具有城市倦怠,表示希望亲近大自然缓解压力、舒缓情绪。释放和控制负面情绪、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提高睡眠质量、预防心理疾病及提高社交技能等可以让生活变得精致能够缓解压力、舒缓心情的物件是治愈系好物。 2022年,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户外内容的互动量增长明显。由于户外活动的特殊性,春夏季节及节假日是各类户外活动的爆发期,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商品的销售。2022年国庆假期,京东户外鞋服销售额同比增长77.9%,其中冲锋衣裤增长97%,帐篷、垫子同比增长72%,上半年飞盘成交金额同比增长545%。 每代年轻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消费文化,而多数消费流行的迭代,总是在悄无声息之中完成。在内外作用之下,当今年轻人的消费风潮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迁,核心词是“治愈”,“治愈”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购物的新刚需。 第四,通过本土消费提振经济和促进文化繁荣。本土企业正在赢得更多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本土品牌。《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调研了12个不同品类,数据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相较国外品牌“品质更好”。 过去中国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如今,中国品牌能够提供与国外品牌巨头相媲美,甚至更优的产品。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偏爱呈现加速趋势。比如安踏,2022上半年营收260亿元,远超阿迪达斯大中华区的120亿元,更超过了耐克2022财年第三、四季度的营收总和。 虽然国外品牌在燃油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市场销量开始领先。比如,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为64.14万辆,超越特斯拉的56.4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567.4万辆,比亚迪零售销量为180.6万辆,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中占比约为32%。进入2023年,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销量占比从去年的32%大幅提升至48%,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第五,社交媒体平台下的消费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研究心仪产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10.51亿网民中短视频用户达9.62亿,占比91.5%;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比68.1%。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商业领域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麦肯锡在2022年8月进行全球消费者脉动调研显示:60%的中国消费者每天至少会在头部音频、视频流媒体平台互动一次,每天平均花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时间近两小时。抖音等平台不仅是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购物渠道。2021年抖音的总交易额(GMV)较2020年增长80%,达到8300亿元人民币,护肤品、服装等品类的涨幅逾200%。 第六,传统的私域流量走向全域。据艾瑞数据显示,2022年私域成本平均涨幅高达40%,传统公域吸粉、私域留存模式的红利已经消退。过去一年,各大短视频和电商APP都无比重视留存和复购,社群和私聊已经成为标配,比如抖音的企业号、群聊、私聊,还有今年推出的聊天APP,都直接剑指微信腹地。数据显示,虽然62%的企业仍然将微信生态视为第一选择,但从支付宝(54%)、抖音(50%)、各APP和官网(44%)的占比看,微信生态的领先优势正在消退,过去被称为公域的平台已经崛起,而且私域正在走向全域。重复性、低成本、1对1触达用户是传统私域流量的特征。用户流量运营能力的分界线不在于公域或私域,而在于能否基于用户数据洞察,完成精准营销和有效复购。这不但需要通过IT工具完成用户数据采集,更要对全域数据进行建模、清洗和挖掘。今后以DT(数据技术)为基础的CDP(客户数据平台)和DMP(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抓住需求,把握商机
张伟:首先,升级商业模式。企业需要由传统的B2B、B2C模式升级成C2B、C2M 模式,也就是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以往我们讲供应链,但今天需要更多关注需求链,更加快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建立更加柔性、动态、敏捷的供应价值链。根源在于用户的需求链变了,消费场景也变了。 其次,加速数字化转型。近期,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应该趁着东风,完成从IT时代到DT时代再到AI时代的转型升级。信息化的IT阶段是将线下行为转为线上流程。数据化让IT走向DT,打通数据孤岛,让数据发挥出决策的能力,比如对客户的数据进行洞察,才能够实现精准营销。智慧化让DT走向AI,数据、算法和商业模型在场景中融合,比如淘宝的千人千面,短视频平台基于用户的数据洞察,完成了视频内容的推荐。 最后,要规模不要质量、用速度冲击市场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保持长期盈利的模式。企业经营就像跑马拉松,要坚持跑几十公里才能见分晓。商业资本已从过去的豪横不差钱,进入了如今冰冷的寒冬期,直到今天,一些年轻项目投资经理,依然在讲To B模式不性感,To C更有想象空间,短期将有十倍估值提升。其实,今天企业需要的不是资本加持后的疯狂,而是基本面健康下的稳健前行。
|
||||
【关闭窗口】 |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