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奇安信:“风口平方”背后的底层逻辑 | ||||
![]() |
||||
发布时间: 23-04-27 11:37:02am 文章来源: 《企业家》 杂志 | ||||
文丨谢丹丹 2021年,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安信)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20家“隐形冠军”企业之一。与大多数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不同的是,奇安信在成立之后,用5年时间在收入、人才规模、创新能力、产品线等全方位快速超越了同行。为了实现快速成长,相继引入多轮融资、不断并购整合,并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市值最高、规模最大的网络安全企业。
在奇安信上市之前,董事长齐向东曾公开表示:在5G时代,网络安全已经迎来“风口平方”,即风口中的风口。与数十年磨一剑的传统隐形冠军企业相比,奇安信是一个非典型样本。如果仅仅把奇安信的成功归结为“时势造英雄”,那就不能解释这样一家企业为何屡屡创造奇迹?“风口平方”背后的底层逻辑,更值得企业家和创业者深究。
在风口之前洞察风口
回到9年前,在奇安信成立前夜,当时网络安全行业还处于无人问津的“小零同”(小规模、零散化、同质化)阶段,属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坐的“冷板凳”,企业规模小、同质化严重、客户零散……
奇安信是如何思考这张“冷板凳”的?行业发展不佳,一定存在某种问题。要么是赛道选择的问题,要么是行业中存在某些不利因素。如果是后者,解决掉这些坏因子,不就是奇安信的机会吗?
事实上,在风口还没有成为风口之前,奇安信就已经识别出了它。据奇安信副总裁陈华平回忆:创业之初,奇安信对网络安全行业的笃定,来自三个方面的洞察。
第一,经济周期。从宏观经济规律出发,一个新经济周期最长为20年。而当时To C互联网市场高速增长已近20年,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增长几乎达到顶峰,行业竞争已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垄断意味着创新不再出现。一组鲜明的数据可以支撑这种判断:2006年,据清科资本发布的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名单,To C企业占比92%。而到了2021年,发生了一个大的翻转,To B企业占比几乎达到94%。所以,奇安信判断,未来必将是To B的天下。
在陈华平看来,大多数企业在创业之初容易陷入“虫看”的状态,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奇安信则选择拉长时间轴,洞察发展的主线规律,透过现象,追寻到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奇安信虽然脱胎于奇虎360,但与后者走了一条截然不同道路的原因。
第二,看政策。对于网络安全行业而言,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政策。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信办领导小组的成立,让奇安信看到未来可期,同年6月,奇安信正式成立。2015年《国家安全法》出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网络强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中,“安全”一词出现180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可见,未来网络安全一定会影响国防、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
第三,看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网络安全发展的长期驱动力。在2002年之前,信息化对业务是辅助性的。在2014年之后,随着信息化和业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与业务稳定运行变得密切相关;而现在,数字化正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各层级,网络安全对业务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
在陈华平看来,判断任何一个行业好不好,取决于它的驱动力是否足够强劲。如果说驱动力不够,只看短期需求,就注定只能挣一时的钱。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奇安信由此判断:To B是未来10年的风口,网络安全更是To B风口中的大风口。
主动破局到做局
既然行业向好,为什么发展不尽如人意?
据陈华平介绍,当时整个市场还停留在“有没有”的问题上,即使在不做技术研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客户的基础需求。监管部门上门检查,关注点也主要是看有没有这项功能,但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效果如何,其实是个未知数。所以,当时网络安全与业务隔得很远,对业务的价值不明显。客户对价值无感知,资本也不活跃。这个行业面临缺投入、缺技术、缺人才的“三缺”局面。面对以上问题,奇安信如何做一个破局者?产业小、不热闹、不受关注,那就先让这个产业“热”起来。
2014年,为了让整个产业热起来,奇安信举办了一场历时三天的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它邀请了客户、技术专家、厂商、监管单位、资本、咨询机构、媒体等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吸引了3万人参加。尤其主会场可以容纳5000人参会,3天时间共举办了200多场分论坛,展区占地面积高达6000平米。在这场大会上,奇安信首次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全球网络安全,倾听北京声音”。时至今日,这场大会仍是东半球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安全盛会。
除此之外,为了激活行业创新,奇安信相继组织了“补天白帽大会”、DataCon大数据安全分析竞赛、“安全创客汇” 展示平台,等等。奇安信还不断提出“内生安全”“数据驱动安全”等创新安全理念,成为引领产业风向标。
如果用“造势”来形容奇安信的这一系列举措,可能还不足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大多数人通常会认为,在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风口便成为越来越显而易见的事情。但陈华平认为:“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真‘看见’风口。实际上普通人看到的风口,都是别人炒出来的。”
风口都是头部的盈利公司在炒,把行业炒热之后,后边的人才会意识到这个风口的存在,事实上早已有先行者入局。“这时候,就要看谁在炒,谁是第一个炒的人,谁又持续在炒?”陈华平说道。
与其被动卡位,不如主动破局与做局。作为龙头企业,奇安信从产业视角做局,将市场和赛道识别出来,再将其放大,让生态企业一同成长。行业的生态繁荣了,自然就有希望了。
不惜一切重投入
除了政策以外,技术成为网络安全行业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就可以看出,网络安全正在从形式化合规向实战化的效果考核转变。
奇安信组织各种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展会、论坛,不断创新安全理念,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奇安信认为,网络安全的发展要从早期功能的“有无”到真正帮助机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更加实战化,同时具备防守和攻击的能力。奇安信坚信:与To C不同的是前者更擅长模式创新,To B更擅长原始技术的创新。所以,在网络安全领域,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门槛。
奇安信在研发投入上,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听说个别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都是千万级别,比CEO还高。据2017—2020 四年研发费用统计,奇安信共投入36.34亿元,占总营收的36.5%。为了快速增强技术实力,奇安信又相继收购网神、网康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所以,当同行的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单纯告警的阶段时,奇安信就已经能查出病毒,而且找到APT高级持续性威胁,不断发现0day漏洞(未知的软件缺陷)。
网络安全技术与研发投入资金规模密切相关。由于资金投入太大,从2017年开始,奇安信果断启动融资。做PRE-A轮融资时,奇安信的估值是100亿元,破天荒比行业第一的上市公司还要高。2020年,奇安信用43天完成审核,迅速登陆科创板,公司市值突破800亿元。天风证券分析师沈海兵曾给出奇安信“强于大市”的行业评级。
从2017年到2019年,奇安信连续进行了5轮融资,共融到65亿元人民币。融到的资金奇安信主要投入在安全能力建设、攻防实验室等领域。陈华平感叹:很少有公司具备这样的魄力和资金实力。
分析原因,得益于奇安信在创立之初的战略规划:2014—2019年为1.0战略阶段,其主要目标是“高速增长,上规模”,指导方针是“重投入、建能力、赢未来。”这个逻辑并不符合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
对于这样的疑问,陈华平这样回答的:“因为网络安全行业是多场景的,且安全问题环环相扣,如果只聚焦在某个细分领域,也只能解决单点问题。如果客户有100个问题,还有99个问题没解决,对客户来讲,就是不够安全的。另外,网络安全是一个重资金投入的行业,如果不快速做大,企业也就很难在研发上有所投入,只有快速做大,才能拥有相匹配的资源和足够的话语权。”
卡好位、踩好点
为什么冒着亏损的质疑和压力,奇安信还要砸重金投入?敢为天下先,需要勇气,更需要足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重大的风向来临之时,你的嗅觉是不是足够灵敏?判断了之后,你敢不敢立马真的投入进去?把这个‘位’死死地卡住?”
正是因为相信自己判断得准,奇安信才会不计一切代价、拼命在技术上有所投入。
在陈华平看来,奇安信几乎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能卡住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建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奇安信捕捉到这一信息后,立刻义无反顾投入进去,打造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与协调指挥平台,一年之后就成为了这个细分领域的行业第一。
2019年,奇安信成为冬奥会官方唯一网络安全与杀毒软件服务提供商。虽然服务奥运会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且几乎没有收益,但奇安信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这个项目一旦申请成功,就意味着奇安信可能经受住全球黑客的攻击和考验。这是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陈华平说,在网络安全行业有一种说法,叫“讲100遍不如打1遍”。
最终,虽然面临每天数10亿级的网络攻击,奇安信依然成功实现了奥运会期间网络安全零事故。通过这一仗,足以证明奇安信在攻防能力、安全服务能力方面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与奇安信不同的是,大多数企业习惯于“边走边看”,尤其是在新业务的探索上。“很多公司失败,都是败在稳上,所谓的稳,就意味着战略判断能力不足,洞察力不够。”陈华平说道。
所谓“边走边看”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的样子,这其实是在用战略的懒惰来掩盖战术上的勤奋。清晰的洞察加上足够的自信,这就是奇安信战略魄力的来源。
与其说是风口造就了奇安信,不如说奇安信创造了风口。
|
||||
【关闭窗口】 |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