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市场竞合是行业的必由之路(2022-2)  
   
  发布时间: 22-03-30 09:16:46am     
         
 

      市场竞争有好坏之分。好竞争是良性竞争,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的提高。坏竞争是恶性竞争,会带来价格下滑、假冒伪劣、市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改变心智模式,摒弃恶性竞争

      在水泥行业,很多小粉磨站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一吨熟料能做成三吨水泥,大量添加所谓混合材,导致水泥价格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这种牺牲质量卖低价的做法给建筑业带来巨大隐患。过去三鹿奶粉出问题也有这个原因,由于超低价竞争,使得部分奶农铤而走险,往奶里添加三聚氰胺,可见恶性竞争是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诱因。
      我一直主张,做企业应该赚钱,但是钱要赚得其所,要定位于“优技、优质、优服、优价、优利”的“五优”策略,靠高技术、高质量、高服务获得高利润,让企业正着转,良性循环,而不采取低价甩货、“自杀式”和“他杀式”的恶性竞争方式赚钱,那样的企业是倒着转,恶性循环,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前些年,在水泥行业打乱仗的阶段,媒体上刊发了一篇我的访谈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出“丛林”》。这篇文章讲的是市场竞合概念,过去我们是“丛林法则”式的竞争,即弱肉强食,“红海战略”,就像中世纪武士间的比狠斗勇,这种打法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业竞争模式。在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应该采取这种原始的竞争方式,应该用理智的、有序的、健康的竞争代替恶性的、无序的、低价的竞争。我希望大家共同走出“丛林”,改变竞争的心智模式,摒弃恶性竞争的做法,走一条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道路。



直面“过剩危机”,避免行业乱仗

      实际上,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今天的竞争也是很有节制的。在经历了多轮大规模兼并重组后,绝大多数产业的集中度都很高,市场变成了大企业之间的一种良性竞争。在中国,面对“过剩危机”的挑战,不少企业习惯于放量抢占市场,尤其是处在市场下行期更加恐慌,企业都想依靠多产多销把对方打败,这就成了悖论。
      2015年5月,爱尔兰CRH公司CEO阿尔伯特先生来中国建材拜访我,我们就相关行业问题进行了对话。受宏观经济影响,当时中国水泥市场需求快速下滑,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带头打价格战,行业竞合的“马其诺防线”彻底崩溃了,水泥价格每吨下降了50元。后来我们知道,那一年是全国水泥销量25年来的首次下降,行业利润从之前的700亿?800亿元跌到了200亿元。
      当时,阿尔伯特先生问我:“宋先生,中国的水泥企业领导者都很年轻、很冲动吗?”我否定了他的说法。多年来,中国水泥行业一直是打价格战打过来的,大家都想赚钱,可面对产能过剩时既缺乏信任又缺乏定力,导致行业乱仗不断。阿尔伯特先生说,中国水泥过剩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节点,如果朝好的方向努力还有办法补救,否则行业的情形不堪设想。他还用美国等国家水泥行业减产保价的事例,说明市场竞合的重要性。后来,《中国建材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这次对话实录,引发水泥行业企业家们的思考。



树立大局观,从竞争到竞合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都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在钢铁、煤炭、水泥等资源性基础原材料行业,过度竞争带来的危害会更大,中国建材主张在这些领域里开展市场竞合。这些年,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把70%的精力投到市场竞合中,把30%的精力投到生产管理中。
       改变传统的竞争理念是不容易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反复。中国建材是行业的友好者、整合者,但作为企业,我们对行业里新建、低价倾销等问题无能为力。市场顺利时,大家会觉得我讲得有道理,遇到市场下滑时,有的企业就绷不住了,又回到压价跑量的老办法上。但我同时认为,我们也要奔走呼号,因为大企业肩负影响政策、健全市场、管理工厂的三大任务,对行业负有更大的责任。
       所以,我多年来在行业里反反复复地讲竞合,讲自律,讲“蓝海战略”,讲“绿海战略”。我想起小时候读过一个啼血杜鹃的故事:每年春季,杜鹃鸟都会飞来不停地啼鸣,催促农夫“快快布谷”,嘴巴啼出的血染红了片片杜鹃花。我觉得水泥行业要想早日摆脱打恶战的乱局,实现价值回归,需要更多人、更多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几年前,我出了一本书《包容的力量》,讲的是做企业要有利他之心,要有包容性文化,在社会进步、集体成就中实现自身价值。水泥行业也应树立大局观,从竞争到竞合,坚持对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私。
       回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呈现了清晰的脉络和规律:短缺经济下水泥短缺,大规模启动项目;过剩时企业间开始恶性竞争,也就是我讲的“不成熟的阶段”;发现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开始探索如何让市场健康化,从恶性竞争走向良性竞合。中国水泥行业走过的道路,值得所有基础大宗原材料行业认真思考。


(本文节选自宋志平自述式著作《改革心路》,未经作者审阅)

《企业家》杂志2022年第2期总第8期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