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正非与宋志平,一位创立并管理民企近35年,一位管理国企40年,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极高赞誉。他们的企业管理理念、实践方式,备受企业家们推崇。
个性特点
任正非与宋志平带领他们所在的企业健康高质量的发展,他们都喜欢与一线员工交流,但他们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
任正非:崇尚灰度
在任正非所处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比多数人更深刻的思考。任正非也被外界贴上了各种矛盾的人格标签:狼性、独裁、霸道、智者、堂吉诃德等。任正非崇尚灰度,他说“我的思想是灰色的。我是善于妥协、善于投降但不善于斗争的人。”任正非是一位较难以描述的人,但又是一位真实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曾这样评价任正非:以本人二十余年的近距离观察,发现其既脾气暴躁,又静水潜流;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既嫉恶如仇,又宽容妥协;既用兵狠,又爱兵切;既霹雳手段,又菩萨心肠;既胆识过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则,又豁达变通;既实用主义,又理想主义;既浪漫主义,又求真务实;既有理工男的做派,又有文艺青年的气质……
宋志平:和风甘露、润物无声
宋志平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一直保持着热爱学习和努力做事的习惯。曾经有人赠了幅字:‘和风甘露、润物无声’,并说这八个字就是他对我的印象。”
宋志平还说,“我的性格比较温和,不是咄咄逼人的那种,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气概,可能缺少那种强势。但我是心里有数,默默坚持的那种人。决定做一件事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没有特别的缘由,不会半途而废,一定要做好。”
宋志平习惯出门照镜子,带着微笑出门。每天晚上十点开始看书,十二点左右写作,现已经出版18本专著,提炼从事企业经营管理40多年的经验感悟,内容精准、简练、好用。
治企之初
任正非与宋志平的人生经历不同,治企之初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任正非:从自由发挥到规范管理
任正非说:创立华为是个“很偶然”的机会。1987年华为初创,主要业务是代销HAX交换机。因为需要集资21000元注册,其他人都退出了,只好自己干。
成长过程也是自己摸索。任正非回忆道:“成立之初基本是听任各地‘游击队长’们自由发挥的。我那时被称作甩手掌柜,不是我想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
虽然表面看是员工“自由发挥”,其实华为的发展思路清晰: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任正非说,华为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行为,抓住机会,奋力牵引;进入发展阶段,就必须靠规范的管理。
宋志平:较早接受西方企业管理和市场规则
宋志平1980年5月大学毕业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简称北新)工作,从车间技术员、厂长、总经理、董事长到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董事长,其中有5年时间同时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
那时的北新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还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体系,使宋志平较早地了解西方企业管理和市场规则。用宋志平自己的话说,让时代逼着走市场之路。
宋志平还提到:最初的市场意识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从海外市场学习到先进的市场意识和理念。24岁时就被派到欧洲国家培训,还去过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参观学习。二是较早接受了竞争、效率、质量、服务等市场经济观念。做了十年的销售工作,在与客户沟通中增加了见识,尤其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经历使其获益良多。三是学习和读书。做销售员时特别喜欢读市场经济方面的书。

治理过程
任正非与宋志平在治理企业过程中都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建设自己的管理平台,把人、组织、价值创造、分配、干部培育等当作自己的管理重点。
任正非:不断优化管理体系
任正非认为:先进的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管理体系,深入持续开展管理变革,通过管理整合资金、技术和人才,成就了今天世界级的管理水平。
吴春波认为华为管理体系有三大方面具备借鉴意义:第一,抓管理。管理是一种生产力,可以提升效率。中国不缺市场、不缺资金、不缺优秀的人力资源,最欠缺管理。第二,流程建设。流程建设可以使整个组织运作加快,让从发现机会到实现价值的时间变得更短,可以更快地实现为客户服务。第三,人力资源。激励人天使的一面,约束人魔鬼的一面。
宋志平:从管理转向经营
宋志平认为:员工的热情、客户的需要是北新的生命力,“质量上上、价格中上”是北新的价值观。其实管理并不复杂,只要把员工真正关心的事情弄清楚,他们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北新能够走出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宋志平还说,企业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经营者,然后才是管理者,企业领导者的工作重点内容要从管理转向经营。北新能做好,得益于两点:一是竞争对手是国际跨国公司,使得北新完成了彻底的市场化;二是上市比较早,投资者给了企业很大压力。而企业市场化和利润最大化恰好是国企改革的两个关键点。
对资本、持股等的看法与应用
任正非与宋志平对资本市场有着各自的观点。
任正非:资本市场影响企业决策
任正非说:“资本市场影响企业决策。事实上,(公众)股东是贪婪的,他们希望获取更多利润,而拥有这家公司的人则不会那么贪婪。华为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他还表示,华为虽然没有上市,但商业活动足够透明,华为公司是全员持股的企业。
华为在1990年提出全员持股制度,据最新数据,任正非持股的比率在2021年已降至0.94%。到2020年年末,华为有12余万人拥有股份,不过他们持有的是虚拟股份,只有分红权。
宋志平: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先机
宋志平认为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发展先机。提及当年“集资救企业”的故事,宋志平说,那年正是用职工集资的400万元才运转起来。北新上市的根本动力是改革。
北新上市后一路向前发展,做出了良好的业绩,促进企业再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北新职工都有原始股,上市时从流通股里留出来10%作为职工股。宋志平跟股民亲近,曾经还写了一篇与股民们谈心的文章,整整一版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
对人的理解
任正非与宋志平对人才的理解和管理方式并不一样,但归根结底都是爱才之人。
任正非:人才管理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任正非认为:人才不是华为的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基本法》包含了对人才的管理:人力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PBC考核、奋斗者机制等。
任正非最大的突破就是对人性的洞悉。《华为基本法》撰写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这样评价:华为通过有效的人才机制把十几万知识分子凝聚在一起,既激发了活力,又保持组织的有效管控。一方面华为持续不断地激活,折腾干部、折腾人才,让每个人不能懈怠,必须持续奋斗;另一方面华为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实现思想统一,通过组织管控体系,消除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官僚主义、腐败、惰怠等“毒瘤”。
宋志平: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就是好管理
宋志平说,只要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就是好的管理。在北新,宋志平的切入点就是改变人的思想,振作人的精神。他认为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发展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员工、对社会要有仁爱之心。国有企业需要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以人为中心,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做到赏罚分明。
宋志平把以人为中心,进一步诠释为: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做企业是个硬功夫,是个苦差事,所以在选人时宁可要笨人,不要耍聪明的人。
对文化的理解
任正非与宋志平都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并把文化传承下去。
任正非: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长期艰苦奋斗
任正非认为:文化与价值观建设是核心,思想权和文化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没有学习领会华为企业文化、不能认同华为价值评价体系的员工,就不可能在华为工作。
华为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长期艰苦奋斗”。
宋志平:北新“33355”文化
宋志平把北新的文化提炼为三宽: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三力: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三个信心:即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五个集中:销售、采购、财务、投资决策和技术;五个关键指标:净利润、产品价格、成本费用、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
对外来经验的应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正非与宋志平把西方的科学做事、中国的君子做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真正把西方的方法用到了极致。
任正非:西为中用,勇于面对弱点
任正非在他写的《赴美考察记》中说: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民不屈不挠、一丝不苟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唯有踏踏实实做事,勇敢面对自己的弱点,才有可能振兴。
彭剑锋认为华为有两个重要的创新:一是技术创新。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用在产品的研发、创新上。二是管理创新。请全球三十多家咨询公司帮助华为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优化管理体系,采取的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针进行管理创新。
宋志平:外学日本、内学宝钢,自成特色
宋志平提出“外学日本、内学宝钢”的口号。日本企业管理中主要特征为:一是定置管理工具;二是全民参与,日本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人参与管理;三是管理有工法,如TQC、 5S定置管理等。宝钢在引进日本新日铁 公司管理中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宋志平在学习日本企业管理方法基础上形成了八大工法,包括五集中、KPI、 零库存、辅导员制、对标优化、价本利、核心利润区、市场竞合等管理理念。
关于分钱与共享
古语说,“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任正非与宋志平对金钱的态度,折射出他们的管理智慧与处世格局。
任正非: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任正非说:“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华为公司是以利他的方式利己的。我不贪图利益,自己少要点、少赚点,那么给大家更多一点,这样企业的发展就会好一些。”
任正非还表示:华为公司的激励制度要关注到公司的每个角落,让人人都能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收益。虽然谈钱伤感情,但总谈感情却不谈钱,终归会伤感情,做到谈钱不伤感情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宋志平:利益共享
宋志平回忆刚到北新时的一幕场景:我问大家到底为什么对企业这么冷漠?他们说,现在没有房子住,工资也好多年没涨了。于是,我承诺“工资年年涨,房子年年盖”。
在北新工作时,宋志平把政府、集团给他个人的奖励都给了员工,为什么要这样做?宋志平说,“企业的事情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是一个领头人,有好处,应该先考虑大家。”

《企业家》杂志2022年第2期总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