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航燕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汛情及能耗双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但是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突出,工业升级态势明显。当前工业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成本冲击持续显现,出口面临高位回调。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将承压前行,仍需在求“稳”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求“进”,以解决中国工业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
1.受新冠肺炎疫情、汛情及能耗双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2021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6.1%(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增速与疫情前水平相当。2021年以来,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有力支撑,但工业生产增速较2021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3.4个、4.8个和1.7个百分点。从出口交货值来看,2021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8%,增速较2021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2.6个、5.1个和1.6个百分点(见图1)。

2.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突出,工业升级态势明显
2021年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7.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板块。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1%、5.5%,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4个、0.8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工业增长2.3个、2.0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产品看,智能低碳产品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12.0%,继续高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体现转型升级的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9%、15.4%、11.9%;微机设备、单晶硅、多晶硅等重要电子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图2)。

3.东中部地区工业领跑,区域之间恢复不均衡
2021年1—11月份,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西藏自治区、山西省、上海市、江西省、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等。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分别是5个、4个和3个。
4.投资信心增加,制造业民间投资改善
2021年以来,随着一揽子改革举措的加快推进以及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民营企业投资空间加速扩容,为稳投资稳增长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5.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行业效益加速分化
2021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同比增速较2021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减少137.3个、28.9个和5.9个百分点。并且工业企业利润呈现行业加速分化态势。
当前,支撑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2021年上半年,上游采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58.9%,接近六成。而202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上游采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企业利润显著增长起到强有力支撑。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继续扩大。2021年11月份,PPI上涨12.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风险
1.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经营成本压力增加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挤压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盈利空间。2021年以来,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海运费用攀高、用工成本上升、前期汇率升值幅度较大等因素影响,部分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受到侵蚀,部分企业出现出口“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2.有的地方限产停工、拉闸限电等不合理做法扰乱工业生产秩序
在2030年“碳达峰”预期下,有些地方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影响部分地区工业生产。
3.海外疫情形势如果逐步缓解,出口或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如果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逐步缓解,欧美地区商品消费会逐步转向服务消费,这将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对东南亚出口的替代效应将减弱。此外,部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
2022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仍面临诸多风险
全球经济复苏力度有望回升,但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和各国政策复杂性将影响复苏进程。各国疫苗获取能力和早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使得国家之间出现了“疫苗鸿沟”和“免疫鸿沟”,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正加剧分化。
伴随经济复苏产生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需求恢复力度弱于生产,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二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全球通胀压力逐步显现。三是全球债务上升风险不断积聚。
2.我国经济复苏态势向好,但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压力
从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服务业修复速度加快。但是,国内疫情、汛情、能耗双控政策等对部分地区工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工业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工业生产仍面临收缩压力。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动力有所分化,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从投资来看,2021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1%。从出口来看,2021年1?1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额达到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1.8%,为10年来最高水平。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和疫情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生产将承压前行。
推动工业稳中求进的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与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叠加,导致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仍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平衡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发展:一方面要短期应对散点多发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冲击,通过扩需求特别是内需,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细化落实各项政策,保持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恢复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而且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一是稳定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对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未来实体经济增长潜力。二是全力推动消费提升。三是紧抓国际疫后恢复机遇,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四是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面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融资,不仅可以达到“稳投资”短期目的,更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长期目标的实现:一是提高结构性政策精准性和直达性;二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压低银行风险溢价,努力拓展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成本。
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企业纾困: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落地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三是培育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在求“稳”的同时,需要适时适度地求“进”以解决中国工业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数字化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集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有序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体制优势,集中攻克、全面突破一批短期内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三是建立防范机制,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
3.完善工业发展环境,助力工业经济速度与质量并进
面对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挑战,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体系。二是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三是加快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发展积极性。四是整合共享政务信息系统,加快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扩大数据共享范围,提升审批服务效率,营造更加便利的政务环境。五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对环保、低碳等领域的调控采取运动式、一刀切的做法。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全国一盘棋,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来缓解煤电之间的矛盾。
编辑 郑仙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