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市场逻辑  
   
  发布时间: 22-01-27 03:11:19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杂志》 朱新月  
         
 
      近几年,国家专门出台了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除政策导向外,从市场角度如何看待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本刊记者朱新月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高建华先生。
 
高建华
原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CKO
原苹果电脑公司中国市场总监
北京洋为中用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
代表著作《赢在顶层设计》《笑着离开惠普》《不战而胜》《打造营销铁军》

 
应对“大考”的方法:
顺应规律,主动拥抱变化
 
 
       记者:这几年由于很多高端技术掌握在欧、美公司手中,中低端方面又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挤压,中国企业迎来“大考”, 请您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给予分析。
 
      高建华:市场经济是有规律的,任何企业都要根据市场发展规律来作选择,所谓“顺势则兴,逆势则亡”。
 
      市场经济有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商品经济阶段,这是产品同质化发展时期。其次是产品经济阶段。产品有了明显的特色和标签,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企业要用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一个细分市场。再次是服务经济阶段。客户需要为服务买单,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卖产品送服务的方式,当年海尔公司的宣传口号是“真诚服务到永远”。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免费服务成为负担。最后是体验经济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产阶层大量产生,小众化时代来临,自然就进入体验经济阶段。
 
     记者: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经过这四个阶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高建华:是的,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短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企业以物美价廉为目标。比如,国内微波炉、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家庭很快就普及了。美国也是,比如早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型号单一,但物美价廉。
 
     20年前,企业都忙着做大。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产阶层的兴起,有了社会的分层,形成不同层级的消费群体。企业就要用不同的产品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服务不同的客户,需要给消费者选择权。
 
     这就是新的市场逻辑,来自时代的推动,企业如果能清楚认识到这个市场的趋势,就会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大企业战略选择:
变换思维,打造不同的产品矩阵

 
      记者:大企业如何看待专精特新?如何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
 
      高建华: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选择。大企业可以走大众化、大规模、大项目、大产业道路,以规模经济取胜;中等规模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效益不够,要走与众不同的差异化道路,要在特定的细分市场深耕细作;专精特新企业唯有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才能吸引客户为特殊的体验买单。
 
      创新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基于一个特定的群体,去挖掘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创新。
 
      例如:瓶装啤酒是大众消费品,中国有十来个巨头品牌,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在大众化时代,啤酒的价格已经是极限了。那么,还有没有市场缝隙呢?当然有!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大众化的啤酒已经无法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了,精酿啤酒是趋势。精酿啤酒不仅档次高,还有不同的口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除了“精”,还有“特”。应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口味,比如,有的喜欢烟熏味、苦味、辣味等,这就是消费群体的分化。消费水平越高,消费群体的分化就越明显。
 
      记者:面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挑战,大企业怎样应对?
 
      高建华:大企业靠规模经济统治市场,但产品容易趋同,缺乏创新,增长乏力。现在是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同时存在的市场。
 
       大企业若想深耕细分市场怎么办?就得换思维。因为做中低端产品的人,想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做相对高端产品的人,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客户价值。比如,IBM笔记本曾是高端产品,质量好、价格高,被联想并购后首先就是降价,结果陷入了低成本思维。
 
      企业越大、惯性越大、掉头越难。丰田公司是一家典型生产大众产品的企业,如何改变思路?单独创立了雷克萨斯,跟原来丰田的4S店不挨着,人员也不流动,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蒙牛也是做大众产品起家的,我曾给他们建议开发不同的产品线,分别针对温饱、小康、中产、富裕等不同的群体。如今细分的利乐枕是为温饱阶层服务的,利乐包是为小康阶层服务的,特仑苏是为中产阶层服务的,奶爵6号是为富裕人群准备的。
 
      所以,大企业要深耕细分市场,使要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产品矩阵。
 
     记者:您对细分市场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是得益于您在惠普等跨国企业的经历?
 
     高建华:是的,我在惠普工作了15年。惠普每个分部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一般是200?300个人,每年的营收在2亿—3亿美元,超过5个亿就要拆分,这样可以保持每个分部的灵活性,保持创新力。几亿美元的营收在一个细分市场就可以成为隐形冠军,就是用这种思路竞争细分市场,一个分部就做一类产品,把一类产品做成世界第一或第二。比如频谱仪世界第一,电压表世界第一,示波器世界第二……每个分部很专一,可以几十年如一日深耕,按美元计算人均产出100万。
 
不被抄袭的关键:
差异化思维衍生差异化体验
 
       记者:您强调企业差异化生存和完整产品的概念,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建华:专精特新企业到了一定程度,必须靠差异化生存,针对一个特定的市场去钻研、深挖。完整产品是指要把服务和体验考虑进去,包括服务怎样与众不同?如何成为一个产品的组成部分?以惠普计算机业务为例,我们的服务承诺是5个“9”,即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一共8760小时,在99.999%的时间里不能死机,否则就要赔客户钱,这就是服务经济。当技术日趋成熟以后,硬件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这是必然趋势。
 
      服务也是很容易被抄袭的,体验的差异化就更难模仿了。比如,星巴克的优势不是在服务上,而是在体验上。那里没有服务员只有咖啡师,他们每个人都会调咖啡,会调出与众不同的咖啡。星巴克的老板曾经写过一本书《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这个题目本身就挺有意思,一个专门开咖啡店的,居然说星巴克与咖啡无关。其实,这其中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谈的是体验经济,谈的是员工。星巴克是一个善待员工的企业,希望员工被善待后,可以发自内心地去做产品、做服务,用这种情感打动客户。客户买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份带有温度的情感。
 
     产品的差异化越偏向体验就越难仿造,国内哪个游乐场能模仿出迪士尼的体验感?所以,谈产品的差异化,一定要谈完整产品的差异化,企业之间的区别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差异化,而是思维的差异化。
 
引领潮流的思路:
专精特新四维一体
 
 
       记者:您在20年前就提出了“优特专”的概念,如何理解今天的专精特新?
 
       高建华:专是专业和专注,是基于利他思维,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比如说微波炉,如果仅仅定位于电器就缺少利他思维,如果专注于帮助年轻人解决吃饭问题,你会开发各种微波炉专用食品,两者配合起来,就能解决下班后快速做饭的问题。机会就在面前,看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面对。
 
精湛的工艺和精致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
无锡纯宇环保制品有限公司 做“精”可降解塑料袋市场
 
       精是精致和精艺,是不难不做,厚利经营。现在白色污染很厉害,做可降解的塑料袋是环保的大势所趋。无锡纯宇环保制品有限公司进入这项业务。起初,对可降解塑料袋感兴趣的都是世界知名品牌,比如优衣库、无印良品、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等。但是,这些企业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按照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不符合生产条件。我了解跨国公司的做事方法,门槛高,回报也高。我当时就给了他们企业八个字“抓大放小,不难不做”。两年以后,多家跨国知名品牌都成了他们的客户。精湛的工艺和精致的产品赢得了通向市场的通行证。无锡纯宇环保制品有限公司最近也拿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
 
      特就是特殊应用,另辟蹊径。即基于某一类客户特定的应用环境去开发产品,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模仿、跟随,做同质化产品。有个公司是做电焊条的,高端电焊设备和焊条本来是被国际巨头垄断的,但是这些巨头的产品到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就水土不服了,为什么呢?因为西南地区酸雨严重,那些产品被酸雨腐蚀后很容易生锈。那家中国企业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在焊条里面加入了防酸雨的化学成分,就靠着这么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应用,成了西南区域焊条产品的“老大”。
 
      新就是创新突破,引领市场。基于市场未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方面做文章,从而找到产品创新的源泉。有了创新,你就有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导者。比如,现在大家的手机不离手,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拍照上下功夫,但是,却没有哪家企业在听音乐的方面下功夫。我是个音乐发烧友,目前用的是15000元左右的高解析度播放器,耳机也是万元级的,如果你试听一下,一定会被震撼,那才是真正的音乐。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做高解析度音乐手机,这应该是一个商机。
 
       这就是突破创新、引领市场、引领潮流的思路。所以,创新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基于一个特定的群体,去挖掘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创新。大家所熟悉的苹果公司,就是从专精特新起步的,逐渐做大做强,并在专、精、特、新的每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企业扩张的支点:
“T”型发展战略
 
 
       记者:您还谈到了专精特新的“T”型发展战略,这是指什么?
 
       高建华:“T”型发展战略是指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扩张,但扩张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不能违背规律。“T”型战略的横轴是沿着客户去扩张,不变客户变产品;纵轴是沿着产品与技术去扩张,不变产品变客户。
 
      要么是沿着产品去扩张,把产品做透了,做到技术世界领先,就可以从最初的应用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从军用到民用、从研发用到生产用、从实验用到教学用,产品的内核基本不变,只是功能、性能、模样发生变化。
 
      如果沿着客户去扩张,就要在一个产品领域首先赢得客户的信任、喜爱甚至追捧。一旦客户认定了你,就希望你提供客户需要的其他相关产品,企业就可以逐步延伸到新的领域。惠普当年的发展就是沿着客户需求做文章,客户喜欢了我们的仪器,就很容易接受我们的工程计算机;工程计算机接受了,打印机绘图仪也就进去了;再后来就是办公自动化所需要的小型机、PC机等等。沿着客户扩张,只要把一个产品品类做好,赢得了某个特定群体的需要,客户就会跟随你,并不断为你介绍新客户。
 
      企业扩张必须有支点,要按照“T”型的两个轴去扩张,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企业,最忌讳的就是非相干领域的多元化,盲目扩张。比如,做房地产的去搞矿泉水、做空调的去搞汽车,因为跨度太大,没有支点,很容易出问题。而那些守得住自己的专业领域,只做相关领域多元化的企业,才可能做到世界领先。
 
       所以,企业要想守住自己的地盘,首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当下做得再成功都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做大国经济的“压舱石”:
专长—专注—聚焦
 
       记者:您认为专精特新要不要做大?要不要上市?还是以隐形冠军为目标?
 
       高建华:在2021年11月19日召开的“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刘鹤副总理强调“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现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近5000家,大部分都是制造业,还有一部分是科技类企业,国家还设置了北京证券交易所,重点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在资金上支持这类企业。
 
      那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不要做大?能不能做大呢?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从市场逻辑出发。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因为找到大企业不愿意干的市场缝隙,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专长来源于专注,专注就得聚焦。日本、德国很多隐形冠军企业都是这么做的,一做就是几十年、几百年。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做大,“小而美”也是不错的!
 
     二是从创业者的性格来说。各级政府也支持甚至奖励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但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上市了企业就变成了公众公司,就要面对股东的要求、股民的压力。如果创业者不急于追求账面财富,大可以学习德国、日本的隐形冠军们,把心静下来,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几百年如一日地好好干。
 
     最后,祝福那些有志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赶上了好政策、好时代;也祝愿更多的中小企业,守住底线,苦心经营,尽早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