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文玲
一、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制造业开始逐步衰落。2020年,美国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仅为10.8%。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GDP的比重为33%,中国仅占2.18%。202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GDP的比重已达到30%左右,这是我国非常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保证了“内循环”的正常运行,加上顺畅的流通体系、无接触服务、网上销售等,确保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未受疫情影响。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均衡性明显增加。制造业优势是我国应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底气”。目前,美国制造的产品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近40%,60%以上要从102个国家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量最大。在美国的贸易逆差中,中国占45%?48%。今年上半年美国大举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为1.65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但依然满足不了美国市场的需求,因为美国制造业已萎缩。
中国制造既满足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也满足了疫情下那些生产停滞、经济活动停滞国家的市场需要,今年1-3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7%。这是中国制造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也源于疫情中遭受公共危机、经济危机的国家对中国商品内在的迫切需求。所以,我们如果削弱或者丢掉制造优势,未来我国的抗风险能力、大国博弈能力将急剧下降。
美国从小布什执政时期即开始下功夫重振制造业,特朗普执政时期要求制造业回归的力度更大,如要求美国企业回流,把相关企业界人士请到白宫约谈,但美国制造业依然没有回归。2019年,美国在华企业在中国实现的销售额是7000亿美元,2020年是8000亿美元。美国从制药企业到芯片企业,在中国都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中国产业配套能力如此强大,这是中国制造业让外资看好的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谋篇布局,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把制造强国和创新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制造业非常了不起,从世界知识产权机构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看,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已上升至第12位,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创新能力已从第三梯队迈向了第二梯队。
二、中国经济有长期向好的巨大潜力
首先,中国正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总量也在不断迈向新台阶。
其次,中国经济有长期向好的基础。一是人力资本总量在扩大。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为800万?1000万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900万人、硕士生30多万人、博士生3万多人。二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而且在继续提高,城市化还会释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三是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包括高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设施。中国高铁在未来可以到达所有地级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能满 足制造业高速、稳定发展的现代流通需要。四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世界。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走向更高水平制造,走向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的更为先进的基础。工信部公布中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110万个,到2025年将实现5G基站全覆盖。届时,5G派生出来的智能制造、智能生活场景将得到更大范围应用,并在应用中创造更大价值。

三、“十四五”是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
“十四五”是“第二个百年”余下30年的启动期,这对中国来说非常关键。这30年,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是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阶段将决定中国命运。 中国能否成为强国,取决于几方面。一是我国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原始创新、基础性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上能否走在世界前沿很重要。目前,美国占全球原始创新的80%,我国科技如果在原始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将是强起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现代社会治理能力能否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既有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又有符合经济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社会治理规律的现代的、新的优质制度供给(如政府采购公共政策体系等),我们就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大家已注意到,美国现在围绕药品、半导体、电池、稀土等重要资源领域重构产业链。我们要抓紧提升装备制造水平,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很大,但制造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高价值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还有不少空白。所以锻长板、补短板很重要。
四、“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基建,包括5G、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超级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充电桩。这些新基建和我们原来的硬基础设施结合起来,会使中国发生一个飞跃。
二是新技术,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形成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和创新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极地、深海、生物育种等。中国这些新技术发展得非常快,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三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包括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数字服务、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社会、数字农业、数字产业集群等。
四是新材料,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功能金属等。这些方面我们是落后的,要在“十四五”期间把短板补齐。
五是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六是新制度供给,如可以考虑把对企业的政策补贴变成政府公共品采购政策体系等。
五、我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中心
全球供应链在美国推动下、在成本驱动下会有所调整,我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中心。
一是中国会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将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生化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聚焦新一代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制药、数字经济、新材料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形成一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和价值链集聚的自主可控的制造业生态体系。
二是我国拥有制造业产业配套优势。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备,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应俱全。
三是拥有制造业规模优势。202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达到31.3万亿元,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未来,中国制造业会比今天更强。
编辑 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