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家参考
  新技术与城市化将驱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 21-11-11 02:35:07pm    文章来源: 《企业家》杂志 姚洋  
         
 

世界经济的发展,长期来说要靠技术推动,没有新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能实现增长的。


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金融40人”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停滞”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前沿技术增长严重放缓,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已进入一个长期停滞阶段。因为新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已持续超过二十年,能量已耗尽,全世界已没有非常突出的、可供大家利用的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但我认为,新技术应用已经广泛展开,特别是AI和自动化、新能源领域已进入爆发期。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会推动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即整个世界要进入新一轮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周期。当然,对任何国家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新技术、新型管理方法、新制度的采用。从长期看,技术是根本性的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

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些特殊性,这对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是有推动作用的。
 
第一个特殊性是中国经历了十年经济调整,低效企业基本被除清。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有十年为界的周期规律。比如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能量的释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国企改革难度非常大,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突破。
 
我们还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加入了世贸组织。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济结构的调整非常剧烈,像过去的十年一样,这些低效的企业已被除清。
 
21世纪前十年,我们赶上加入世贸后中国无与伦比的速度增长(平均在12%?13%),以至一些低效企业也能存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以往超高速、以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放缓,那些低效企业也就难以为继。
 
过去十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淘汰大批低效企业,中国经济如同二十年之前,开始轻装上阵,或到达轻装上阵的节点。
 
第二个特殊性是中国一千年以来第一次站到了世界技术应用的前沿。现在的中国虽然在新技术开发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在新技术应用领域,已进入世界第一阵营,甚至可以引领世界。
 
第三个特殊性是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会推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主要分享第二、第三个特殊性,即新技术和城市化如何推动中国下一轮新的增长。
    
新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的发展,长期来说要靠技术推动,没有新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能实现增长的。
 
大家要注意,GDP本身是流量概念,不像资本是存量概念。怎么理解GDP是流量概念?就是每年创造的收入的总和。GDP增长就是流量还要变大。产生收入是第一阶段,收入增长是第二阶段。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靠新的技术,用同样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出,或者创造新产品刺激消费,经济才能进入新的循环。
 
并不是任何新技术都可以带动经济全面增长,新技术带动经济全面增长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新颖,有高回报,能吸引投资。蒸汽机、汽车在当时都是新颖的技术——不新颖大家就不会投资,不投资就不可能做大。
 
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但一开始投资它的人都失败了。即便如此,因为这个技术是新颖的,所以大家还是愿意持续投入。几十年过去,蒸汽机才成为完全代替以前的帆船、马车等的新动力。
 
因为技术新颖,大家关注度很高,难免造成重复投资、产生泡沫,这没有关系,我们一定要容忍技术创新领域的泡沫。
 
前段时间的“芯片热”虽然导致了投资过度的现象,但总体而言,投资下去总会有收获。
 
成熟,成本一定要低。如果不降低新技术的成本,大家使用起来成本太高,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应用,就无法实现推广。比如蒸汽机,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技术,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成本降下来,大家才可以广泛使用。
 
应用广泛,有巨大的市场,能支撑技术发展。以芯片为例,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芯片,到了70年代还不落后,为什么到80年代却放弃了?因为那时中国根本没有对芯片的需求,它就很难活下来。说中国大而不强并不完全正确,中国市场够大就能强,就能够摊薄成本,让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新技术应用

一是AI和机器人。AI技术很新颖,成本下降特别快,应用也极其广泛。比如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以前在科幻电影中常见,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另一个例子是众所周知的阿尔法狗下围棋已经赢了人类。中国在AI的应用方面有巨大优势:一是巨大的市场消化了创新成本。二是海量的数据加速了AI的改进。有人说海量数据是因为我们对隐私的保护不全面,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应用场景太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三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加速了自动化,比如老年陪伴椅的研发。
 
 
新技术应用已经广泛展开,特别是AI和自动化、新能源领域已进入爆发期。图为三一重工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生产现场
 

 
二是新能源。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需要节能减排,出路就是利用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尽管风能更洁净,但不稳定。
 
在太阳能领域,中国绝对领先世界。大概从2007年开始,国家就补贴太阳能,虽然出现很多过剩的问题,比如无锡实德巨亏,但活下来了。
 
现在中国太阳能产能已是世界第一,去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3,光伏组件的75%在中国生产。大规模应用后带来成本摊薄,现在太阳能成本与火电持平,上网均价为0.35元/度,有些企业甚至达到0.1元/度,而未来五年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现在发展太阳能的主要瓶颈是储能,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晚上不能发电,就要把电储存起来。只要用起来,我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动力电池就可以用来储能。
 
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但挑战非常大。未来五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5%?6%应该是可期的目标。能源效率按照“十四五”规划每年提高3%显然不够。现在煤炭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耗60%,碳排放占80%,计划煤炭消耗占比下降10%,这可带来8%的碳排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6%。总体排放会下降4.6%,但仍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排的任务还非常重。解决方法是加速调整能源结构,更多运用太阳能。
 
三是电动汽车技术。现在中国自产的燃油车只占世界全部销量的10%,电动车却占到30%?40%,锂电池占全世界产量的69%。电池领域技术是领先世界的,电动汽车整车成本要比欧洲低20%?60%。领先性的电动汽车续航能力达到700公里;销量目前是110万辆,预计到2030年可达1400万辆。年销量10万辆就可以保证汽车厂家存活。目前造车新势力还没有盈利,主要受制于芯片供应,产能上不去;如果产能上去,销量就会随之上去。未来十年之内,中国成为电动车出口大国完全可期。
    
城市化推动中国下一轮增长

我把现在的城市化称为城市化2.0。
 
过去人口是跳跃式转移,中西部农村直接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未来十五年还有2亿人要进城,他们都是就地城市化——在一个区域内部,小城市的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仍然会向沿海中心城市区域集中。
 
“十四五”规划报告中提到城市化,而不是城镇化,一字之差是观念的转变,说明已认识到中心城市、城市群会成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区。
 
世界各国人口也都是集中分布的。比如美国,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主要集中在东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地区、佛罗里达四个地方;日本人口集中度更高,1.2亿人中的60%?70%都集中在东京到大阪这条线上,坐高铁只有两个小时。
 
人口集中是必然现象,但城市有没有规模边界?
 
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张,其规模是有限的。城市不一样,城市随着人口的增加,产出服从1.15倍规律,能量消耗服从0.85倍规律。产出是超线性的,能源消耗是低线性的,城市规模可以无限扩张。
 
中国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的变动,是省级层面的。流失人口的地方主要在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山西、甘肃。人口增长大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是广东、西藏、新疆、福建、浙江、重庆、云南。新疆和西藏有些特殊性,云南或许跟气候有关系,广东、浙江、福建是沿海地区,人口增加多是有道理的。
 
再看地级市层面,人口减少的现象刚好是以西安为中心一个交叉的S形,“胡焕庸线”是东北西南走向,再加上西北东南走向,人口增长的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还有西藏、新疆等地。
 
中国已经开始形成城市化区域,从南到北是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安、郑州、京津冀地区。到2035年,这七个城市化区域将集中我国60%以上的人口是完全可能的。
 
人口集中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效益。
 
深圳有可能成为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有硅谷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深圳周边有制造业。有了制造业,会激发创新的灵感,没有应用怎么创新?这样的城市化也可以对冲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劳动力集中在少数高产出的城市,可进一步提高该类城市生产率,还可以提高国内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高于农村地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负面的问题,就是经济的分化。城市化区域经济比重会上升,那些人口流失的城市,经济比重会下降,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把选择权留给民众。不过,所谓衰落的城市也未必会永远衰落下去,比如美国的匹斯堡原来是钢都,衰落了很长时间,但过去十来年,匹斯堡活过来了,成为医药中心和保险业中心。有些企业觉得搬到那儿也很好,由于物价低,付同样的工资,员工能享受更好的福利。
 
区域内部人口流动也有一般的规律。
 
第一阶段是人口就地增长阶段,各城市人口都在增长,发展早期,交通不太方便,各城市发展比较孤立。
 
第二阶段人口开始集中,经济活动开始高级化,交通也逐渐便利,这时候人口就向中心城市转移,中心城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修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特别是高铁,交通便利了,所以大家就更容易集中到大城市。这有利于中心城市,而不利于中等城市。
 
按照美国的规律,到第三阶段,因为中心城市生活和生产成本都在增加,大家就会考虑是否向周边城市扩散?
 
怎么对抗虹吸效应呢?
 
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第一,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根本,没有产业就不可能吸引人,GDP也不能增长。
 
第二,提高生活品质,留住年轻人,年轻人向往高品质生活。成都每年要吸引外地的30万大学生。有人问成都是因为产业先发展了,所以年轻人来了,还是反过来的?恐怕是反过来的,因为成都生活品质比较高,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人过来,产业也就随之而来。比如成都有很多高科技企业,为什么高科技企业愿意迁往成都?因为年轻人向往,年轻人愿意去成都生活,所以提高生活品质,是留住年轻人、吸引产业的一个方法。
第三,向中心城市靠拢,连接成一个大的城市化区域,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中心城市在哪里,就向哪里发展,这肯定没错。
 
再看广东省的情况。总体而言,广东省人口变化也是向三大城市集中,就是广州、深圳,还有广州到珠海那一带,比如顺德,但都在珠江三角洲。
 
但GDP的增长,规律性就没有那么强,GDP增长最快的地方是珠海和深圳,惠州、河源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慢,因为这些地方有产业,TCL在惠州,电子产业比较发达。
 
这样来看,区域也会发生经济的集中,但特色产业可以保住一部分GDP,因此城市化区域中的三、四线城市,也不必完全失望。
 
最后,与美国对比。2010-2020年,我们对美国的追赶是非常快的。2010年,我国GDP总量只有美国的39%,2020年增长到71%。假设美国经济今后每年平均增长2.2%,通胀率2%,而中国是三个预测,高、中、低,就是6.5%、5.5%、4.5%。
 
中国的通胀率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包含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如果中国能够维持6.5%的高增长,到2028年我们就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便以5.5%的速度增长,到2028年也能超过美国。而如果是低预测,到2030年接近美国,但还是没有超过美国。所以能否实现超越,要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速在中预测和低预测之间,比如实现5%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在2028?203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1战略驱动与组织变革大会首场线上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