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O一一年第二期 | ||||
![]() |
||||
发布时间: 11-04-29 01:00:49pm | ||||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一年第二期
血脂升高身体“报警”
血脂升高时身体会有一些特殊的“信号”,认识这些“信号”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预防高血脂引起的一些疾病。
1. 头晕、头痛、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等,都是高脂血症的前兆。
2. 睑黄疣是中老年血脂增高的信号。一些老年人眼睑周围出现黄色的疣,医学上称为黄色素斑,这是血脂浓度异常增高,引起脂质异位沉积造成的。睑黄疣本身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睑黄疣的出现提示病人血脂水平已经很高。
3. 视力下降或失明。严重高脂血症时,血液富含甘油三脂的脂蛋白可从毛细血管漏出,如果侵犯到黄斑,则严重影响视力。另外,高脂血症是引起视网膜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4. 胆固醇过高时,皮肤上会鼓起小肿疮,其表面光滑,呈黄色。多长在眼皮、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部位。
5. 由于高血脂可以引起脂肪肝,从而导致肝脏肿大,会出现肝脏疾病或肝功能的变化,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食欲不振等。体检时可以发现肝脏增大,还可以出现转氨酶升高。
6. 腿肚子抽筋,并经常感到刺痛,可能是胆固醇积存在腿部肌肉里引起的。如果出现频发,需要及时进行血脂检查。
7. 患有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常在肘、膝、踝、手指关节的伸面皮肤发生脂质异位沉积。跟腱是脂质沉积好发部位,严重的脂质浸润可使跟腱强度明显下降,轻度创伤即可引起撕裂。有时自发性跟腱断裂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初发症状。
《健康文摘报》2010.11.9 华琦
身体缺水可致多脏器损伤
身体缺水除了可引起口干、眼干、鼻腔干燥、咽喉干燥、皮肤干燥脱屑、大便干燥、关节肿痛外,还可损害多个器官、多种组织。中老年人秋季最容易发生慢性缺水。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血浆肾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呈进行性下降,心钠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体内钠离子不断丢失,使人体对失水的口渴反应减低,一旦平时饮水不足,很容易导致慢性脱水。在干燥的秋天,要注意给身体补充足量的水分,以免因缺水而导致各种疾病。
血液: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当血容量明显降低时,可诱发房颤,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表现。由于心脏灌注下降,心肌缺血,心输出量降低,因而容易造成心肌损害,严重的可导致心肌梗死。多喝水可以将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危险降低55%。
大脑:体内缺水也是引起脑血栓的重要原因,其中夜间失水最为严重,可使血小板凝聚力和黏附力加强,因而清晨是脑血栓的发病高峰。
肠胃:缺水导致消化液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肠道干燥食物残渣就会在肠道内聚集转化为毒素。
眼睛:人眼内液体含量较高,在机体缺水时会发生病理改变,引起眼晶状体浑浊而致视力下降。
口腔:缺水导致唾液分泌不够引起口干、口臭,罹患龋齿和口腔溃疡的几率也会迅速增加。
肺脏:在水的作用下,肺部的红细胞可以吸收更多的氧气。因此多喝水的人患肺炎的几率比不常喝水的人要低10%。
肝脏:肝脏缺水的人更容易焦虑、抑郁、烦躁。不良情绪又导致肝脏消化、代谢、解毒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
腰椎:由于人体上身重量的75%都由椎间盘中的水分来承担,而身体重量的压力又不断地将水分从椎间盘中挤出来,如果身体缺水,就会使椎间盘失去缓冲作用,造成腰痛和椎间盘疾病。
免疫系统:水可以使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可以减轻患癌症的风险。每天喝2000毫升水的人免疫力要比一般人强60%。
过敏:如果体内缺水组胺的含量就会升高,从而使过敏的危险增加30%。每天饮水2000毫升可使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病情好转,还可使皮肤瘙痒和湿疹的症状完全消失。
骨质疏松:饮水过少也会使骨质疏松更加严重。
泌尿系统结石:如果喝水不足,会造成尿中盐类呈超饱和状态,晶体沉积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水的摄入既要适量,更要适时。老年人各种器官的机能比年轻时差,太急太快地补水可能会加大身体的负担。清晨、睡前饮水效果更佳。一般来讲,少量多次饮水比较好,把一口温水含在嘴里,分几次慢慢往下咽,这样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咽喉,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8.23丁雷鸣
身体缺水信号
口渴 身体缺水的第一信号是口渴,口干和舌头轻微肿胀。
小便深黄色 身体组织缺水肾脏会浓缩尿液,尿液浓度随之增加,其颜色也会逐步加深,严重时呈深黄色甚至琥珀色。
便秘 身体一旦缺水,肠道就会吸收更多水分予以补充体液,从而导致大便干结。
皮肤缺乏弹性 脱水会降低皮肤弹性,通过“挤捏试验”快速检查皮肤弹性,就可判断是否脱水。
心悸 身体缺水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变化会导致心悸。
肌肉痉挛 长期缺水会造成身体电解质失调,导致运动中或运动后持续性肌肉痉挛。
头晕目眩 血流量下降会导致头晕目眩,其中一大关键信号就是快速站起时,突然头昏眼花。
疲惫 长期缺水容易导致血容量和血压下降,血液含氧量也随之下降。缺少足量氧气,肌肉和神经功能就会削弱,因而更容易产生疲劳感。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8.23王薇
小心运动中的异常感觉
自我感觉是生命机体的自然反应,也是人身体变化的信号。在健身活动中,当发现有异常感觉时,应暂停活动,就医诊断处理或找专家咨询。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应注意如下异常感觉:
头晕 在健身活动中,除开始练习某些旋转动作外,一般不会出现头晕的感觉。若发生持久或短暂的头晕,则不应勉强活动,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停止活动,立即就医诊疗,特别要侧重于心血管系统和颈椎方面检查。
头痛 在一切体育活动中或活动后都不应有头痛感。若发生头痛时,应停止活动,到医院诊疗,侧重于神经、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
气喘 气喘在运动中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运动的强度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喘,经休息可恢复正常,这属正常生理现象。如轻微活动就喘,且休息很长时间还不能恢复,就属异常现象,应停止活动,到医院就诊,侧重呼吸系统检查。
口渴 运动后常感到口渴,这属正常现象。如喝水多,仍口渴不止,小便过多,这属异常现象,应检查胰腺功能。
饥饿感 运动后食欲增加,属正常生理现象。若食量骤增且持续,应去内分泌科检查胰腺分泌功能。
厌食 激烈运动后,暂不想吃饭,休息后食欲好,是正常现象。如果长时间不想吃饭而且厌食则属异常,应去医院检查消化功能。
疲乏 健身活动后感觉疲乏是正常现象,一般在活动后休息15分钟左右应有所恢复,如果持续数日不能恢复,则表明运动量不适应,可减少活动量。如减轻活动量仍感持久疲乏,应检查肝脏和循环系统。
酸痛 刚开始活动的人,长久停止活动而又恢复活动或变换新的活动内容的人,都会感到某部位肌肉酸痛,属正常现象,虽酸痛,一般不会引起功能障碍。若疼痛发生在关节或关节附近并有关节功能障碍,这就不正常了,应停止活动,检查关节有无毛病。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麻、肿等异常感觉。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11.29 王佳嘉
急症发作时,家人怎么办
在患者遭遇急症的时候,家人应掌握哪些急救知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尹文为您一一解读。
急症一,突然发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头痛。
可能病症:中风或动脉瘤。
家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急救车到达之前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反复搬运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遇有高热的患者,可以在头部、颈部、腋窝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水毛巾湿敷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颅内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患者的保暖。适时给患者服用急救类药物,缓解患者的病痛。
急症二,腿部疼痛、浮肿、发红、发热,夜间腿部痉挛,皮肤出现淤青或白斑。
可能病症:血栓形成。
家中有久病卧床、肢体活动较少或术后产后的患者,突然出现腿部浮肿、疼痛、发红或发热,可能静脉血栓形成,家人要避免反复搬动患者,造成血栓脱落引起更大的伤害。若患肢疼痛、发白、发凉可能为动脉血栓,注意患肢保暖,尽早来医院诊治。
急症三,咳血或吐血。
可能病症:肺结核、肺癌或内出血。
如果病情严重,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使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避免活动诱发加重出血。如遇大量咯血或呕血,可协助患者侧卧或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使咯出或呕出来的血液顺利排出,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急症四,呼吸困难或急促,像要窒息一样。
可能病症: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气胸或肺炎。
家人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于既往有哮喘病史者用解除呼吸道痉挛的吸入性药物治疗,如怀疑为环境中致敏物所致,应及时脱离该环境。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常伴有头晕、心慌、双眼发黑等症状,要保持平卧,抬高双腿增加回心血流及颅脑供血,让呼吸困难或急促患者尽可能保持平静,并保持所处环境空气新鲜,等待救援。
急症五,胸闷胸痛,疼痛放射至下巴、上背、肩膀、双臂。
可能病症:心脏病发作。
家人就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不能急于让患者坐起来,应马上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急救药品,家里有氧气的应马上给患者吸氧。当发生心脏猝死,患者心跳和呼吸停止时,要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寒冷气候易诱发心肌梗死,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暖。对于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过度劳累的人群,平时要注重自我保健,纠正不良习惯。
急症六,虚弱、麻木、刺痛、身体一侧沉重或动不了、视物模糊、言语不清、晕眩、思维混乱,所有症状一两分种后消失。
可能病症: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于TIA有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相同的局部症状反复地、刻板地出现等特点,因此,年龄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表现,家人一定要沉着、冷静,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早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导致脑梗塞。
急症七,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并伴有腹痛腹胀、发烧、无法排气。
可能病症:阑尾炎或肠梗阻。
对于有此症状的患者,首先要暂时停止患者的饮食,同时防止患者过于疲劳,过劳会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呕吐的,需要记录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为医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肠梗阻有多种类型,不要私自服用泻药,以免加重病情。
《文摘报》2010年10月14日 方琦
正确吃药 不烧心
吃药烧心的情况多发于老人身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六种药物容易引发烧心,它们分别是:
退烧药 像布洛芬等常用于退烧、止痛的药物,就有烧心的副作用。
指导:这类药最好在饭后服,一旦烧心,不妨吃点苏打饼干,可以缓解症状。如果烧心明显,可改用扑热息痛,这种药不会增加胃酸分泌。
安眠药 比如安定片,很可能引起胃酸反流而烧心,有的人甚至因此半夜失眠。
指导:这类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或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
降压药 “地平”类的钙拮抗剂和“洛尔”类的β-受体阻滞剂都是常用降压药,这两类降压药会引发烧心。
指导: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医生更换其他降压药物,因为不会引发烧心且降压效果明显的降压药非常多。
骨质疏松药 阿仑膦酸盐、伊班膦酸钠都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药。
指导:这类药大多会导致胃灼热,早晨起床时服药可减轻症状。
钾片 很多心脏病患者需要补钾。
指导:为防止吃钾片后烧心,可以改用肠溶型钾补充剂。
铁剂 补铁剂会导致胃酸反流。
指导:口服铁剂最好在饭后,服药期间不要喝碳酸饮料。
《老年文摘》2011年4月21日
老夫妻说话更应讲艺术
有人认为,老夫妻之间,脾气禀性互相了解,说话可以直来直去。其实老夫妻之间即使是真情关爱,也要讲究方式态度。
有些老夫妻之间因为熟悉亲昵,说话常常不自觉地带着埋怨的语气,如一方问:“吃饭了吗?”另一方回答:“我不吃饭,还饿着?”还有如天冷时一方要出门,另一方提醒道:“出门多穿点衣服。”回答则是:“我还不明白吗?”或者天热时,一方提醒道:“出门拿着扇子。”另一方则回答:“还用你说?”其实,本来可以用很简单的话如:“我吃了”、“我穿了”、“我拿了”回答,不必用让人反感的语言来回答,让人听后很难接受。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不可能完全认同和接纳对方的所有感觉,希望对方成为自己情绪的垃圾桶、语言的储存箱,是不理智的想法。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说好话。每对夫妇不管过去怎样相处,到了老年阶段,要把话说得有赞美而不矫情,这才是好好说话,才能真正相濡以沫地安度晚年。
《健康文摘报》2011.03.22 骆启惠 |
||||
【关闭窗口】 |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