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报记者张龙报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斌3月26日在“2011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做专题演讲时表示,中国应该培养自己的企业管理者,注重“中、变、强、家、融、和、学、搏、敏”9个方面,用中国式的方法管理企业。
杨斌指出,“中”的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实用理性的经营哲学,实用理性两大核心要素就是重视人、重视权变,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还要做到因地制宜。
在“变”方面,“要认识清楚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杨斌说,“企业本质上不能改变大环境,但也不能做环境的牺牲品,也不要把环境的积极变化作为可依赖的前提条件,企业家的本分是创造,在环境里面,企业应当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而局部影响外部环境,比如政策细节和行业竞争格局。”
杨斌表示,作为中国的企业家,要有一个“强”字,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话讲,在中国当领导是两个词组合在一块:强势加开明。
关于“家”,“作为领导者还要学会大量、恰当地运用人与情的因素,要学会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杨斌说,中国成功的企业很好地处理了经济合同与心理契约两方面的问题,原则问题不含糊,非原则问题要模糊,企业家对下面的人要有师长、兄长风范。
对于企业而言,杨斌提醒说,要有“融”的文化,外生文化很难生存,内生文化生命力强。内生文化一般来源于一把手和创始人的根文化。企业内部要有一种强势文化把其他的文化融合掉。不少中国领先的企业善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根。
关于“和”,杨斌说,中国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内圣外王,很重要的是让同行服气,至少表面上服气。恶斗犹存的行业很难产生真正的中国式领先企业。
关于“学”,杨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的含义是,不耻于以对手为师,全面引进模仿吸收,永远不要以为自主创新是惟一的创新,一定要多种创新形式并存。
“‘搏’,是人民战争式的强势营销。”杨斌说,搏有中国式的方法、攻心之术,对不同的市场要有不同的策略,要从心理上打动消费者。
在“敏”方面,杨斌表示,要有严苛抑本的基础管理,领先企业比同行更早重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其中还要包括对成本的敏感,也包括了对环境的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