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知识文摘
  二O一二年第四期  
   
  发布时间: 12-08-29 02:42:19pm     
         
 
 健康知识文摘
金年会手机版老干部处         二一二年第四期
血压低为何也会中风
   高血压能导致脑中风,已成为很多中老年朋友普遍掌握的常识,对于低血压所导致的中风,却往往被忽视。
   比如,有的人血压并不高,一觉醒来,却发现口眼?斜、偏瘫失语,这极有可能是低血压所致。
   过高的血压和过低的血压都会给血管带来损害。血压过高,脑血管充血,血管内压力显著升高,当超过血管所能耐受的程度时,就会破裂出血。血压过低,不能使血管正常扩张,血液循环量减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梗塞。
   另外,血管压力过低,管腔相对狭窄,血流缓慢,血小板易聚集、血黏度增高,更容易发生脑血栓。
   因此,血压低的中老年人仍是中风的高发人群,除了积极调节血压之外,生活中应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压。饮食应遵循高营养、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的原则,饮茶也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功能。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8.13 吴俊磊
维持血压稳定更重要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清晨血压升高幅度大,而其他时间段的血压不是很高,甚至正常,这类高血压患者更危险,其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普通的高血压,虽然平均血压水平高,但血压水平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重要的器官对此就会产生适应性。如果血压不稳定,波动大,对重要器官就会产生“应激”,且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影响越大。
   因此,降压治疗除了要强效降压、长效降压,重要的还是维持血压的稳定。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应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变异的程度,以指导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8.13 于永玲
服降糖药四技巧
弄清降糖药服用时间表
   常用的五种降糖药的时间表为:
   饭前30分钟服 主要以磺脲类促分泌剂降糖药物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此外还有中成药消渴丸等。
   饭前5-20分钟服 主要为非磺脲类促分泌剂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这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药可引起低血糖。
   饭后服 如二甲双胍等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故宜在饭后服,以减少不适感。
   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拜糖平就属于这一类药物,此外还有倍欣、米格列醇等。其主要作用是促使饭后血糖值下降。
   早晨空腹服 如胰岛素增敏剂,包括吡格列酮等。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长,一次服药,可维持24小时,故每日早餐前服1次即可。
服降糖药时注意补钙
   因高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因此,服降糖药的同时就需要补钙。最好选择溶解度高、不刺激胃、易于吸收的钙片,并在进餐时服用。
   同时调整食谱,增加奶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含钙量高的食品。另外,患者还要定期到医院做骨密度检查,一般一年查1次。
降糖药养生茶隔开服
   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时间不尽相同,但平时服用养生茶的,最好和降糖药的服用时间隔开两个小时以上,以免影响药效。
   如经常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者,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心茶以清热止渴;便秘者,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头晕目眩者,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以泻火降压。
根据进餐情况调药量
   服用降餐后血糖的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及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倍欣等)的糖友偶尔遇到聚餐、可口的饭菜,估计自己要比平常进食多,可酌情增加半片或一片药物,以应对该餐餐后高血糖,但这只是应急之举,不能作为常态选择。                                           《用药指南》2012年第7期 张会峰
假性老年痴呆早发现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好发于老人的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其后果的严重性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中风。正因为如此,当老人出现类似于“痴呆”的症状,比如糊涂、健忘、喜欢唠叨等等,老人及家人都会变得异常紧张、焦虑。
   实际上,老年痴呆也有真、假之分,而且真、假的症状极为相似,容易混淆。要想早发现假性老年痴呆,首先应该学会判断是否真的患有老年痴呆,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认知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弱,尤其是常常遗忘最近发生的事情,有些人会出现重复做工作的现象,在他人提醒后仍然想不起来自己做过什么。而学习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学习新知识困难,语言空洞,说话踌躇,语速减慢。最后是执行能力下降,听到他人的要求后仍不知道该如何做;想不起常见事物的名称,甚至不认识熟悉的人,这些都是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另外,许多疾病比如脑血管病、抑郁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缺乏等也可引起假性老年痴呆。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达到逆转的治疗效果。
1.维生素缺乏性痴呆 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可导致体内的半胱氨酸(一种有潜在危害的氨基酸)浓度增高,并损伤神经系统。此类患者多伴有慢性胃肠道疾病、贫血、嗜酒等。饮食的调理有助于预防痴呆,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香菇、大豆、鸡蛋、牛奶及各种发酵的豆制品等;叶酸丰富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西红柿、菜花、西瓜、菌类、酵母、牛肉等。
2.血管硬化性痴呆 脑血管动脉粥样化导致脑梗塞可引起痴呆,即使有时缺血比较轻微,但微小的病灶多次积累之后仍可造成痴呆,不少患者还会伴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耳鸣等症状。除了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之外,最主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忌烟酒,还要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老人要不断学习,加强记忆力训练,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3.甲状腺功能低下性痴呆 血清甲状腺激素缺乏或作用发生抵抗,引起脑细胞的氧气和葡萄糖代谢减慢,会出现抑郁、记忆力及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类似于“痴呆”的症状,尤其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类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T3、T4、FT3、FT4、TSH),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另外,饮食应避免食用卷心菜、白菜、油菜、核桃,以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4.老年抑郁引起痴呆 老年抑郁患者中,也会出现头脑反应迟钝、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看起来疑似“老年痴呆”。但抑郁病情进展快,与病前有明显的区别,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需要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此外,两者的主动性有差别,比如向患者提问“你吃了什么?”对此,抑郁症患者会懒得思考,直接回答“不知道”或“忘记了”,而痴呆患者会仔细思索并一直努力回答,但答案是错误的。抑郁主要是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和辅助心理治疗相结合,效果明显。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8.6 郑一峰
服药过量怎么办
吃药过量处理原则
   抗生素、感冒药和退烧药,都是常用药物,但多在病情突发时使用,所以经常会出现用错药(包括剂量、用法等)的情况。这几类药物过量后,总的处理原则是,一是注意当时的不良反应,避免意外伤害;二是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三是反应严重者要去医院就诊,根据情况进行输液、洗胃或者催吐等。
药物不同处理方法不同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菌类药物多数安全性比较好,如果一次吃掉一天的剂量,理论上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感冒药多是非处方药,安全性比较高,如果服用剂量比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多吃了1-2倍,危险一般不会太大。不过,药物在人体内有一个代谢、排泄的过程,如果已经过量服用1-2倍,就应间隔1-2次后再服用,否则药物浓度过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退烧药如果服用过量,可能会导致患者出汗过多,体质虚弱者容易发生虚脱,所以患者要尽量卧床休息,多喝水。因为这类药物都是患者在发烧时临时使用,用药过量后,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决定何时开始服用下一次药物。
   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和降压药的患者,大多都是常年用药的老病号,不太容易出现用错药量的情况。往往是有些人想尽快控制病情,以为加大药量会好得快一些,所以擅自加量。如果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不良反应会比较明显,例如:降糖药和胰岛素过量会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等症状,严重时出现低血糖晕厥;降压药过量,会导致低血压、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等。因此,如果上述药物服用过量,需要加以警惕、积极补救。如果是降糖药过量,应立即加主食,如糖块、馒头等,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情况决定是继续用药、调整药量,还是暂停一次。如果是降压药过量,要尽快躺下休息,避免摔伤等意外情况发生,监测患者血压情况,决定何时继续用药。如果患者有明显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过量,会出现与治疗目的相反的作用,必要时需加用对抗药物,当然,必须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决定。
   总之,为了避免用药过量,在服药前,还是请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健康报》2012.6.30 寇爽
化验检查之前的服药禁忌
   人们在接受肝功能等一些血液化验检查之前,医生会告诉被检查者,须空腹进行化验。这是因为,饮食因素可影响许多化验检查结果。
   可是,药物作为可影响化验检查结果的一种重要因素,有时却被人们所忽视了。
   研究表明,有不少常用药物可干扰化验检查过程,使化验结果出现假象,影响临床化验的准确性。
   对化验检查结果有明显影响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抗生素类药 一些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高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服用磺胺药后,尿胆原检查会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
利尿药 如双氢克尿噻、呋塞米等,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对于血液电解质(尤其是钾、钠)化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抗癌药物 有多种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以及肝功能改变,并使葡萄糖耐量化验降低,使血脂出现异常变化。
镇痛消炎药物 吗啡、可卡因、哌替啶和吲哚美辛等药物,能使胆总管开口处的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24小时后影响消失)。
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能影响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可引起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转氨酶升高。而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使血糖含量增高,容易被误认为是糖尿病的征象。
其他 如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三酰甘油含量显著下降。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可使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难以正确判断结果。
为了得到贴近实际的化验结果,患者有必要告知医生自己平日的服药情况,可在检验之前停用有影响的药物。通常,大多数药物停用后,快则几小时,慢则48小时,其影响就会消失。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8.20 林敏
防骨质疏松莫入误区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预防骨质疏松需要长期坚持。
一些老人对骨质疏松认识不清,以至于在防治上进入误区。
误区一:骨质疏松是一种自然退行性疾病,无法预防。
实际上,骨质疏松完全可以预防。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补钙,在合适的时间段晒晒太阳,并坚持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就可以大大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或明显推迟发病年龄。
误区二:只有老年女性才容易患骨质疏松。
有统计资料显示,女性一生中丢失的骨量可以占到全身骨量的30%-50%,而男性一生中丢失的骨量也在25%左右,因此男女都会患骨质疏松。目前,酗酒、抽烟、性功能减退、滥用激素,已经成为引发男性患骨质疏松的四大危险因素。
误区三: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当出现骨质疏松后,除了注意饮食补钙,还需要进行药物补钙,只要治疗及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状况。
误区四:钙补得越多越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摄入800毫克的钙即能满足人体需要。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对出现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钙,不可过量服用钙剂。                             《医药养生保健报》2012.7.30 李丽
四项锻炼逆转心理衰退
   老人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年龄只是影响心理变化诸多因素之一。要利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心理锻炼,完全可以延缓、预防心理衰退。
1.感知锻炼 老人的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减弱,比如感觉变得不敏锐,感知某一对象所需时间更长,感知精细度和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等。老人可以尝试听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也可以闭上眼睛触摸不同的材质,或者用手捂住眼睛,直到眼前漆黑,然后放开手,让眼前变得明亮。
2.记忆锻炼 记忆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功能。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记忆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另外,记忆是否减退、减退的快慢,并不单独受年龄的控制。老人常回忆梦境,或者闲暇时回忆一下往事的酸甜苦辣,都有助于大脑保持记忆活力。
3.思维锻炼 随着年龄增加,老人对概念的学习、逻辑推理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下降,但这种趋势在不同人群当中有明显的差异。老人应多尝试做一些益智类游戏,比如数独、脑筋急转弯、下棋等。
4.情绪锻炼 有些老人随着年龄增长,情感波动变弱,对外界事物缺乏敏感;有些老人则相反,情感波动变强,这些情绪都无益于心理健康。老人的情绪锻炼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加强与别人的交往沟通,特别是遇到烦心事时,要多向家人、朋友倾诉。
                                             《益寿宝典》2012.第5期 刘旭东
 
   
    关闭窗口  
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