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创新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文化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灵魂和基石。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引领和保障作用。2005年以来,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活动,受到了企业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和高度关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一批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并得到大力宣传和推广。几年来,这项活动不断普及,影响日显,对推动企业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做法,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杭钢集团确定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这是杭钢集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进取、积极探索的结果。杭钢集团的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杭钢集团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把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班子建设、思想工作、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优秀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50多项。
把杭钢集团确定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其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杭钢集团是全国钢铁行业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的第一家企业。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和支柱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阶段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按已投产和在建的项目统计,2010年全国钢铁产能将达到6.26亿吨,按2009年钢铁表观消费能力即钢铁产量加净进口量计算,过剩1亿多吨,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杭钢集团从所处的行业和区域出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做精做强钢铁主业,首开了普钢生产企业转变为优钢生产企业的先河,优特钢比例达85%,同时着力塑造品牌,提升企业形象。与此相适应,杭钢集团着力打造文化杭钢,把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使建设学习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思想成为全体干部员工的自觉意识,使精益管理和从严管理的理念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水平,为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内在动力,营造了文化基础。。
第二,杭钢集团是实施多元主业经营并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的企业。由于杭钢集团地处杭州这个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钢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但杭钢集团不为地理因素所限,围绕建设百年杭钢的既定目标,坚持以企业文化引领战略转型,培育新兴主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出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和“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做大做强多元产业”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杭钢集团从现实出发作出的一个正确战略抉择。目前,杭钢集团的经营业务涉及钢铁、贸易流通、房地产、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和黄金开采冶炼,如果按主业计算,杭钢集团的主业达到8个。一般认为,大型企业采用多元主业战略并取得持续成功的案例不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为做大规模而追求多元主业最终陷于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为数不少。因此,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就强调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层面的主业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并分三批审定了中央企业的主业。国际上公认的采用多元主业战略并取得持续成功的跨国公司是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即GE公司。大型中央企业中采用多元主业战略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是华润集团。杭钢集团在市场化发展目标的引领下,一方面通过内涵挖潜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另一方面实施适度多元主业发展战略,赢得了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并举共强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连续6年跻身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的前100位。杭钢集团采用多元主业并实现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特别是执行力文化建设,在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国企特质、杭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导输出,努力做到主业发展延伸到那,文化就传导输出到那。这是值得实施多元主业发展战略的企业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第三,杭钢集团是浙江省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的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浙江省是我国个体、民营企业最具竞争力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国有经济比重最低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41035亿元,其中国有及控股企业为5369亿元,占13.08%。杭钢集团作为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地方国有企业,也曾面临着冗员较多、机制不活等国有企业普遍具有的弊病。但杭钢集团作为一家老的国有企业,在个体、私营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做到了挺立不倒并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引领作用,极力提升国有企业的软实力,积极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障碍,大力弘扬开放、多元、革新、共赢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不断建设和形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文化,努力克服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为杭钢集团由单一的国有制向国有、外资、民营相互参股的多种混合所有制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杭钢文化的再造。杭钢集团文化建设的经验对身处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老国企焕发青春,再度辉煌,是有普遍意义的。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央企业和各级地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评价、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用文化创新引领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突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至少在三个方面要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通过文化创新促进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而言,企业规模大,有利于降低单位研发和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等。企业要迅速做大,并购重组是一个重要途径甚至是必然之路。因此,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热衷于兼并收购,冀图通过这种“低成本扩张”迅速做大,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并购重组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并购重组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并购重组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这方面的教训为数不少。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统计,国际上大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成功率只有40%左右,跨国兼并收购的成功率则更低。并购重组之所以成功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很大,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来,中央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到目前,中央企业已从国资委成立时的196家减少到了122家。从重组后的情况看,总体上形成了新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但部分中央企业也存在形式上实现了整合,但在理念、业务、资产、机构、人员、管理流程等方面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整合或整合不到位,有的貌合神离,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甚至形成严重内耗。适应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中央企业将要尽快减少到80—100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中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兼并收购近年来也加快步伐并将继续加快推进。与此相适应,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企业整合的重要作用,为中央企业成功进行并购重组提供先导和基础,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并找到可行办法。
二是通过文化创新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也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重点和难点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或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这几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也很频繁,但大多发生在二级及以下公司。从中央企业的情况看,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或母公司层面还没有与民营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的案例。从浙江、广东等省市的情况看,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或母公司层面与国内民营资本相互参股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多甚至没有,普遍的做法是引进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性伙伴。这个现象应引起重视和深入分析。其中,既有体制机制的差异,也有企业文化的不同。通过文化创新消除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文化障碍,关系到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关系到民营经济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三是通过文化创新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也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问题成为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大量议论见诸网络和报端,甚至国外一些媒体也参与到这场议论之中,围绕“国进民退”的讨论已引起广泛关注和多方参与。从讨论的情况看,国内围绕“国进民退”讨论已远远超出了如何分析和看待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民营企业这一层面,实际上这场争论涉及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引发“国进民退”讨论的深层次原因既有利益冲突,也有文化差异,反映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各方面的理念和判断还相差甚远。“国有企业搞不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的现象,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理念和判断上的混乱。通过文化创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国进民退”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形成基本共识,避免重大偏差,这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全国企业文化(杭钢集团)现场会把“企业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确立为主题,既是对杭钢集团文化建设经验实质的肯定,也是对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探索,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是企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希望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出更多像杭钢集团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为广大企业树立优秀的典型和样板。同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展企业文化的研究内涵和外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本文为季晓南10月29日在2010全国企业文化(杭钢集团)现场会上的致辞,发表时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