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竺延风:以合作来应对市场竞争 在此间出席第九次中日经济讨论会的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给汽车业的竞争与合作注入新的意义,即生产过程的合作,终极产品的竞争。 这位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中最年轻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认为,企业间传统的竞争观念已不适应今天的游戏规则,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真正对手是市场。企业间新型的关系应该是终极产品的竞争,产品间的软硬平台和资源体系的合作。 竺延风分析了全球汽车业合作的必然。他说,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需求主要来自更新,但更新不足以支撑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生产能力过剩、地区经济的波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现状,使各大汽车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合作浪潮,联手解决整个产业面临的问题。 他说,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宽系列”的,其中涉及农用车、微型车、轿车等多种高中低档汽车。但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以一汽为例,去年的产销量突破了40万辆,但与国外300-400万辆的产销量是无法比较的。中国加入WTO后,竞争将更加激烈。竺延风认为,竞争不应该局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还应该包括企业与市场之间。 中日汽车业的合作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竺延风说,“入世”后,中国汽车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会充分显现,而日本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也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中国企业必须加快与国外的合资合作力度,以扩大规模,开发出大规模的生产平台。这种合作,可以是经营价值流的全程,也可以是其中的几个环节;可以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科技创新,也可以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是参股形式的战略联盟,也可以是不涉及产权的技术使用。 一汽已经尝到了合作的甜头。竺延风说,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就派出大批人员赴日考察,学习丰田公司等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多年的合作,一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企业之一,从单一的卡车生产企业发展为重、中、轻、轿、客、微产品系列齐全的汽车集团。 合作,并不是要排斥竞争。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法则,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基。竺延风主张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来应对市场。 来源:新华网 |
![]() |
![]() |
||||||||||||||||||||||||||||||||||||||||
2005\0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