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竺延风:一汽为民造车

  标志形象是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标志图形以“1”字为视觉中心,由“汽”字构成展翅的鹰形。椭圆长宽比例取黄金分割比率的近似值,为实地反白效果。

  “作为中国的汽车人,我认为我们要耐住寂寞20年。这不是瞎说,真的要艰苦奋斗。我们这一代,是要耐住寂寞去改革的人,我们要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的人才,就得老老实实地干。”——竺延风

  一汽少帅职业追求: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2003年7月12日,这是一个圆梦的日子。当日,“一汽轿车进入一汽员工家庭”在长春举行首发式,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当家人,总经理竺延风像一位随和的兄长,面带微笑穿行在一排排崭新的红旗、捷达、宝来、威姿等新车行列。

  一汽人都知道,“让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是一汽的产业理想,是竺延风的职业追求,更是引领一汽前行的巨大动力。面对本报记者,这位文雅的汽车巨擎坦言:最激动人心的是通过汽车的快速发展而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最梦寐以求的是尽快形成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可自主组合资源的强大汽车工业体系;最让人神往的是让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汽车。“为民造车”,这是竺延风至今仍在进行的作业。提起这个话题,竺延风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1992年。当时的竺延风还是一名技术员,参加了一个英语学习班,一次英文自选题作文,竺延风提笔就写下了“为民造车”。“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说中国人拥有家庭轿车的时间不再遥远。当时轿车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才刚刚进入普通家庭,很多人对于我的论断根本不相信。但我当时对此坚信不疑,认为自己能为这个梦想做很多很多的工作。”竺延风谈起这段逸事,语调满是自信。

  在中国老百姓的轿车梦中,一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竺延风说,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不但是轿车进入家庭的倡导者,更要做实践者,要起到率先推动的示范作用。谈起“一汽轿车进入一汽员工家庭”活动,竺延风认为这是一汽人自己率先圆了自己的轿车生活梦,这个梦想必将在神州大地不断衍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开上私家车。

  “50年前,一汽制造了中国第一辆汽车;50年后,造车人把车开回了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是两代人的梦想,也是两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表示:“汽车应该为民服务。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场,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小康社会应该是汽车业得到更大发展的‘小车社会’。”一汽人真情告白:

  “一辈子干汽车,我不后悔”

  “我爱汽车已经是爱到血管里了,一辈子干汽车,毫不后悔。”

  这是竺延风真诚的告白。

  竺延风的父亲是一汽集团的一名老工程师,也是中国汽车业的第一代开拓者。生在一汽、长在一汽的竺延风,1983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一汽,成为新的接班人。他20岁出头就被一汽破格提升为处级干部,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之一。1999年,竺延风出任一汽总经理的时候,年仅38岁,被称为中国汽车业的少帅。

  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发明,人类文明由此踏上了飞旋的车轮。作为汽车企业的老总,竺延风眼中的汽车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

  听到这个问题,投身汽车超过20年的竺延风爽朗一笑:“哪个国家登上‘汽车轮’哪个国家就富裕。”竺延风接着强调:“从生活角度讲,汽车过去被看作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汽车是一种劳动生产生活工具。汽车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拓展你的生命空间和生活空间。一个有汽车的70岁老人,与没有汽车的70岁老人,他们的生命效率和质量完全不一样。自古安居可以乐业,但我觉得动居更可乐业。”

  “爱汽车已经爱到血管里了”,有着这种执着的并非仅仅只有竺延风,站在一汽少帅周围的还有着无数的一汽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汽油,而不是血!”这是对于一汽人最形象最生动的夸奖。

  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历史和一汽密不可分。一汽的“三个梦”同样也是新中国汽车业的三个梦——造车梦、转型梦、轿车梦。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在长春西南郊,一汽生产基地破土动工,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并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汽车鸣着喇叭驶下一汽总装线,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1958年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问世,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同年下线……一汽圆了中国“造车梦”。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汽车制造业看到了活生生的差距,一汽落伍了。1983年7月15日,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诞辰30周年的日子里,一汽开始“换型改造”。整整三年,一汽人用4.4亿元自筹资金完成了国外专家断言要22亿元才能换型的改造工程,产品跨越30年。1987年1月1日,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解放”单轨垂直转产成功。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在向上级汇报时说:“一汽换型难度,举世无双,成功了应该奖给他们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如今,这个大奖章已经镶嵌在纪念碑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弊端日见突出。一汽开始一步步实现轿车梦。在一汽历史上,这被称为第三次创业。到了1997年,大众普及型的捷达轿车第十万辆下线。

  一汽发展轿车实际上走了两条路,一是合资合作,二是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据统计,一汽—大众成立以来累计生产轿车80多万辆,“红旗”仅6年来就实现销售16万辆。一汽人的轿车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中国汽车人的卧薪尝胆:

  耐住寂寞埋头苦干20年

  “要耐得住寂寞,埋头苦干20年”,这是竺延风在中国汽车工业界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句大实话,因为就体系能力来讲,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与跨国公司还相差甚远。

  “我们会搞汽车吗?”竺延风总喜欢用这句话拷问自己。“比如采购。采购表面是买东西,实际是买的资源配置能力,这里有技术问题,有资源组合、控制和配置的问题。再比如销售,原来认为销售就是卖出去,就像放羊那样走到哪里啃到哪里,结果常常是啃着啃着,自己跟自己打起来了。其实,销售需要金融支持、服务支持及终身服务过程来保证,没有一个管理体系也是不能奏效的。开发也是一样,我们有没有连续开发的能力?开发管理工艺学一万个步骤,我们根据国情减两千个,八千个步骤我们能搞懂几个呢?” 竺延风看得很清楚: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很快赶超国际水平,这不太现实,人家已有百年的积累。仅从销量看,国外大公司的汽车年销量是五六百万辆,而一汽目前的销量不过40多万辆。现代公司一年的产量是158万辆,出口占到46%,我们没法超越。此外,作为国有企业,观念、素质,还有成本结构,都没法与国际比。人家的成本结构非常合理,变动成本仅占40%,而我们的变动成本却高得多。

  竺延风相信,一个企业是很难被别人打倒的,只有自己能把自己打倒。产品比人家落后,资金没有别人强,没关系,但你的观念不能落后,你的管理不能落后,人家一件事一天干完,你也要一天完成。人家是这个管理模式,你也要有这个管理模式。产品水平和资金不行,没关系,关键是你的人员素质不落后。竺延风经常在员工耳边叮嘱:竞争就是这么残酷,要么你做得比别人好,要么你出局。所以要打造崭新的一汽你就要耐住寂寞,要埋头苦干,要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世间遵循一个理儿,财富总是为有准备者预留的。

  一汽的发展观:小步快跑追赶国际

  “狮子与羚羊赛跑”是一汽的生存理念。“快则生、慢则死”,竺延风和一汽人视速度为竞争优势。近两年来,竺延风似乎成了中国汽车行业“最耐不住寂寞”的人。

  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找准自己的站位和立足点,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的产业链,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汽与世界握手的不二抉择。2002年是一汽的重组年。这一年一汽合纵连横,一连串的大动作,引起了国内汽车界的极大关注,令世界几乎所有瞩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头们震惊。先是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实行强强联合,后是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牵手北京,进而投资“川旅”、导入马自达,不仅演绎了一汽品牌扩张的精彩篇章,完成了巩固东北、拥抱海洋、挺进中原、开发西部、突破山海关的地域转型,而且迅速使一汽的产品由解放、红旗、捷达、奥迪四大品牌扩展到解放、红旗、夏利和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七大品牌。

  竺延风不止一次提到,过去的竞争是靠扩大规模,然后搞市场垄断,而这种垄断的层次,是靠简单的规模来达到的。现在的竞争已经发生变化:第一,竞争是靠“平台”与“体系”的综合能力,不是靠规模的一味扩大,关键是靠对社会资源的综合控制和组合利用;第二,竞争靠品牌;第三是靠标准垄断,谁制造标准,谁引领潮流,谁就占有市场。

  对于标准,竺延风提出要“小步快跑”追赶国际标准。竺延风的观点获得业界的支持。他提中国汽车业目前应该研究和中国市场相适应的,追求不断进步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某种高技术标准。比如说,现在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处在一个100的水平上,世界汽车业的标准处在200的位置上。那么,我们的标准制定要一点一点来,先120再140再160,不要一下子就定那么高,要一下定到200,我们的体系就满足不了能力的要求。但是不能不进步,所以要“小步快跑”。

  少帅定位:“一汽”进入轿车主导期

  发展家用轿车是一汽既定的战略,同时一汽要用10年的时间做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强的卡车制造商。

  竺延风认为,卡车是生产资料,轿车是消费资料。前者卖给用户作为谋生的工具,后者是为用户提升生活质量。应该说目前一汽已进入以轿车为主导的时期。就是说,在销售总量中轿车占一半以上,总销售收入中轿车占一半以上,轿车所创造的利润在70%左右。

  竺延风提到,在一汽的产品格局里,卡车、中型车、重型车、轻型车、轿车、客车、微型车等六大系列,每个品种都有不同的战略:轿车是“跟”,一汽生产的奥迪轿车跟德国本部推出时间只差一年;卡车是“干”,毕竟卡车已干了47年了。目前卡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技术我们都掌握在手;轻型车是“借”,载重量两吨以下是轻型车,一汽原来没有,轻型车基地是靠集中社会资源建立起来的,收购了许多搞轻型车的企业,进行资产改造,对产品、技术定型,发展成的生产基地。

  我国未来家庭轿车市场将如何发展?入世后我国家庭轿车发展得迅猛,有人把其形象地说为“井喷”。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有7000万户家庭,10%的比例就是700万户家庭。竺延风的账目算得很清楚,也有着明确的判断:“我对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充满信心。”

  新一汽蓝图确定: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

  放眼中国地图,一汽总部身处东北,结伴大众,引入丰田,联合天津,建设了大连基地、青岛基地;渤海湾、大连湾、胶东湾使一汽直接面向了大海,通过了经济的“山海关”;成都、曲靖、柳州的建设让一汽贴近大西南;无锡、浦东的工厂让一汽走入华东……

  今年,竺延风提出了“新一汽”概念,并将之具体为“三化”的内涵,即“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竺延风解释说,“规模百万化”要建设百万量级的现代化企业,利用整车形成的规模效应,拉动零部件企业及相关衍生经济的发展,实现“龙头带动、全面发展、协调共荣”的企业发展新格局。“管理数字化”即通过对企业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以“市场链”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机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经营国际化”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循环的大环境之中,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将一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竺延风用一连串的数字为记者勾勒出“新一汽”的蓝图:“在长春实现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60万辆的产量规模,实现轿车30万辆的建设规模,使卡车从50年前的基地到重新建设具有20万辆生产能力的卡车基地;要在天津实现40万辆的建设规模……”

  “规模百万化”是一汽人多年的理想,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100万辆只是百万化的第一个台阶,以后还要有200万辆、300万辆甚至更大规模,正如竺延风所言:“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新一汽;是具有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新一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一汽。”

来源:深圳商报 2003

2005\08
返回明星企业家 竺延风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