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竺延风2005上海国际车展访谈

  鲜有在公开场合亮相并发表长篇大论的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称“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3月23日在海口,面对上百位来自同行业的兄弟企业代表,却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谈市场、谈一汽,谈那个永远让他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自主品牌”。

  实际上,一汽集团未来自主发展的计划已经在竺延风的脑中渐渐清晰。他说:“‘十一五’之后,一汽集团将全面建立起卡车、中档轿车以下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体系。”在国内汽车产业面临“十一五”规划的节点上,竺延风的这句话像是一句宣言,更像是他对外界质疑的一次诚恳表态。

  2008年才能过上好日子

  去年车市价格战正酣时,两位大集团的老总商量:“成本涨了,咱们也降不了啦,一起涨吧。”后来,一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市场上转了一圈回来说:“什么涨价啊?卖不出去的都涨了,卖得出去的一个没涨。”

  这是竺延风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海口会议上给与会代表讲的一个小故事。讲完以后他大发感叹:“汽车协会不如钢铁协会心齐,原材料涨了,钢铁价格哗一声就全都涨了,到哪儿都买不到便宜的。”

  去年,除了价格战让竺延风感到“烦恼”之外,市场行情的青黄不接也在考验所有汽车企业的老总。“眼下车市第一轮销售期(2002年、2003年两年)结束,第二轮销售期还没有到来,车市正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竺延风说。

  竺延风把造成青黄不接的原因,直接指向了“银行信贷”。“按照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应该是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消费,将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改为消费拉动,但是金融系统宏观上同意,微观上不操作。”竺延风很有些不满,“银行消费信贷损失一些钱,结果一人感冒全国吃药。”

  竺延风没有办法,只好让一汽集团的汽车财务公司自己搞起了消费信贷。为了降低贷款购车者的还贷风险,“只好自己给车上装了GPS,一发现车主有赖账迹象,公司立即遥控强制熄火。”

  谈及对未来几年车市的判断依据,这位一汽的老总显出惯有的冷静:“从我的判断,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都不会是好日子,2007年下半年可能会好转,2008年会是好日子。虽然大家预测平均增幅会在15%,但是2007年之前年增长率我估计大约是10%,到了2008年各种关系清晰之后,消费信贷、租赁等各种模式建立起来之后,2008年将迎来第二轮销售期。”

  2004年的光辉岁月

  此次中汽协海口年会,三大集团的总经理只来了竺延风一个人,年轻的脸上掩不住的是意气风发。一汽集团去年的成绩给了竺延风足够的底气。

  2004年,国内三大汽车集团只有一汽集团突破了100万辆的产量,其中自主品牌车型去年实现生产53万辆。最不理想的是东风,销售52.6万辆,从国内第三掉到第五,市场占有率刚刚超过10%,东风汽车公司的副总经理李绍烛在会上直言:对这个成绩东风很沮丧。对2005年东风的销量也不是很乐观,销售目标定在60万辆,销售额1000亿元。

  据了解,当年三大集团给国家计委报“十五”计划时,三家不约而同都报了70万辆,但是实际上都在朝百万辆的目标冲刺。“对市场的判断上,三家的看法比较一致,基本上都抓住了市场井喷的机会,没有损失掉,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竺延风说。

  但最后胜出并达到百万辆的,只有一汽一家。

  竺延风所说的结构调整,除了一汽在与外资合资合作层面的运作,还指在去年一年,一汽集团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轿车、商用车基地改造已经全部完成。按照相关规划,一汽将在长春建成一汽-大众66万辆轿车、一汽集团1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卡车等整车制造基地。到2010年,形成在吉林省的120万辆、全国260万辆的规模。

  “目前生产基地的制造工艺和装备,与国际水准已经不差了,接下来就看怎么做了。”竺延风说。

  冲刺“十一五”

  谈及一汽的“十一五”,竺延风表示,一汽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年产销规模2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100万辆。

  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竺延风说了一个管理上的细节,现在在一汽集团里面,已经开始从上到下“强行”推广汽车文化,每个家庭一辆车,首先从干部开始,“强行推,不开车就别当官”。他的想法是让一汽集团的人能感受到汽车的社会属性,带来人文变化和素质提高,加深对汽车这个商品的认识。

  “教育人们认识汽车的社会属性,是我们拉动汽车经济的最好方法,也是‘十一五’期间企业应该着手做的,这种教育首先从集团内部开始。”竺延风说。

  在合资合作层面,“通过与外方的合作,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将合资研发和生产平台转换成我们自己的平台。”竺延风说,“这种可能性已经出现了,一汽已经开始做了。”

  此外,一汽自己的初步自主开发体系会形成,这个体系是以零部件为支撑的一汽自主开发体系。竺延风说:“这个体系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肯定能完成。”

  B级轿车将实现全面自主

  “这两年自主开发总在争论,但这方面我一直不参与,也没有过多的评论。我想,任何一个在座的企业,没有一个不在搞自主,不想搞自主,肯定都在搞,因为不搞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竺延风这样一段话既是为自己正名,也像是在为国内汽车业界辩解。

  按照竺延风的想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国内企业搞自主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边干边搞,这适合机制灵活、没有负担的小企业;一种是局部关键技术比如在发动机技术上搞突破,最终带动整车,这适合中等规模企业;还有一种是进行全面体系设计,将汽车分成几大模块,统一设计、全面投资。这适合规模大的企业,一汽走的就是第三条道路。

  竺延风曾提出“耐住寂寞二十年”,对于这个说法,他解释说:“因为一个品牌升一次级需要5年,而我们和世界级的品牌相比,从规模、消费者认可、品牌、人才等各种积累来看,起码差四代。此外我们整个的体系建设、以及装备工业和材料工业这些汽车体系外的系统要同步发展,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竺延风坦陈他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一汽要在B级轿车实现全面自主,自主轿车达到二流或以上,卡车产品保证上升到世界一流。到“十一五”之后,建立起完整的卡车、中档以下轿车的自主体系。“这些目标一汽是可以实现的。”他说。

  此外,到了2007年,一汽计划将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产业化,“目前正在大踏步往前走。”他说。

  记者手记

  坐在汽车企业老总和行业主管领导中间,竺延风显得年轻干练而又朝气蓬勃。平实质朴的语言、略带东北味儿的口音,冷静的思路和风格为他赢得了会场上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作为年轻的企业老总,他不缺乏热情。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竺延风说了一句激情澎湃的话:一个国家,没有核力量不能称其为大国;一个国家,没有自主的汽车工业,就没有工业的全面发展,也不能称其为大国。

  但更多的是冷静的一面,他也承认:“大家可能对一汽集团不满,觉得自主品牌做得可能还不够。”他表示“感情和口号代替不了发展”;他强调长远发展,“干自主品牌,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批产品;不是一代车型而是几代能够循环发展的车型”。而对于他、对一汽自主品牌日渐白热化的争议,竺延风诚恳地说:“让大家安安静静走几年。”

  提出“耐住寂寞二十年”、“蹲下去是为了更好地跳起来”,竺延风并不是在为自己辩解和推托。一汽的“十一五”规划,清晰地勾勒了一汽自主的蓝图,在之前,三大集团中还没有哪个企业提出这样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但是一汽说出来了。这既是一汽集团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责任所在,也是竺延风的责任所在。

  记者:一汽与大众、马自达分别都有合资合作,那么一汽该如何整合和借鉴这些合作伙伴的优势,从而以一汽集团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竺延风:一汽的国际合作伙伴确实很多,而且都是很优秀的。我举个例子,世界上A级车销量和保有量最大的两个品牌是高尔夫和花冠,高尔夫、宝来平台的产销量已经在2500万辆以上,COROLLA则超过2800万辆,那么一汽能够和拥有这样两个黄金档次的世界级产品的企业合作,我认为这是一汽合作能力的体现。我们的合作伙伴一个具有欧洲企业文化,一个具有亚洲的企业文化,都是世界一流的企业文化,而我们恰恰是在中间寻找一种能够最有利于自主发展方式方法。欧洲的特点是高强度的投资,丰田则非常讲究管理,它们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博采众长,找到那些适合我们国家的东西。我想欧式的高强度投资对我们国家不完全合适,但它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吸收,比如质量意识和运动性的设计等等。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合作伙伴的管理,所以这种合作对一汽来讲是有极大的益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到不同的有竞争力的优秀内容。

  记者:在国家发布的新汽车产业政策中,原来旧产业政策中重点支持一汽、上汽、东风这样的字眼已经没有了,但我们发现新政策对大集团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鼓励大集团搞兼并重组、提高汽车行业投资门槛等,那么您对这个产业政策有什么评价?

  竺延风:目前入世在即,94年出台的产业政策显然难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汽车行业需要新的规范,汽车产业政策从时间上来讲是及时的。第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需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倡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体制放在行业里讲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条件来规范,因此我觉得从需要这个层面上讲也比较到位。产业政策推出的前期已经征求了所有行业的意见,刚才讲到把所谓“三大”的字眼去掉了,说明这是一个规范、公平的竞争的政策,不能说这个政策对一汽都有利,也不能说都不利。有的条款对我们有积极作用,有的则是一种压力,要求我们更多地适应用户的要求。所以我们赞成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同时作为大企业,也一定会模范遵守这样一个产业政策,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的成功实施。产业政策中提出的鼓励重组,主要是从汽车行业在世界上发展的趋势来讲的,一汽在国内有一定的规模,有它有利的一面,但能否做到,恐怕还要看你企业内部做的好不好。

  记者:关于中国汽车市场这几个月的销量增速放缓,有人评论为暂时的低谷,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长期的反应,对此您怎么看?

  竺延风:我觉得绝对的增长还是会保持的,并且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对于增速,应该说它有理性的成分,也有大家还要观望市场变化的成分,另外也要考虑到市场的销售周期。从绝对的量来看,从我个人和我们这个企业有关的预测小组提供的分析来看,在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增长还是绝对的,但增速不会像30%或40%那么高,不过我想保持在13%到18%的增速,还是有把握的。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05\08
返回明星企业家 竺延风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