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访竺延风:汽车之路

??  主持人(陈伟鸿):

  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汽车成为了众多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我手中有一份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中国轿车的产量首次突破了两百万辆。而销量呢,也超过了一百九十七万辆。产量和销量分别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三和百分之七十五。中国也首次超过法国,成为了世界第四的汽车生产大国。不过在这两百万辆的汽车当中,占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合资生产的国外品牌的汽车。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签署的协议,从2005年的1月1号开始,将会全面地取消汽车进口的许可证制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将要直面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当中,中国的汽车工业能不能做好心理上和实力上的准备,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究竟应该怎样去走。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我们将和大家一块关注,也一块探讨。同时我们也为大家请到了一位对这个话题颇有发言权的嘉宾,他就是一汽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竺延风先生,有请!面对着这么多的新朋老友,甚至是长辈或领导,你最想跟他们说的是什么?

  竺延风:

  我最想说的是,问问他们家里是不是都有车了,要没有我还得再努力。

  主持人:

  我们来现场调查一下,现在家里有车的人请举一下手,也让我们竺延风先生对刚才的问题有一个答案。

  竺延风:

  谢谢,比前几年多多了。

  主持人:

  我相信这些举起的手当中,有去年的这两百万辆的一个功劳。说到举手我刚才就想到了我和竺延风先生的握手,因为每一次节目一开始,我都会和我们做客对话的嘉宾来握手。不过刚才握手的感觉有一些特别,首先竺延风先生这个手握得非常有力。其次,大家来看一下他的手,仔细地看你会看到上面有很多的老茧。这样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跟竺延风先生儒雅的外表似乎有一些反差,您自己觉得吗?

  竺延风:

  主要是我比较喜欢动手做事情吧。另外在企业最开始是从基层做起的,就像做最基本的像钳工这样的一个工作,工程安装啊。所以应该说在基层干了很多年,这个手上的茧已经褪也褪不去了,细也细不起来了。

  主持人:

  全都干过那些基层的一些工作?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当年的你,还是更喜欢今天的你?

  竺延风:

  有不同的感受,角度不同,有时候感到心累的时候真想当年。

  主持人:

  回到从前?

  竺延风:

  对,当个技术员当个工头,在那干活的时候很舒畅,很简单。比现在简单多了,现在太复杂。

  主持人:

  那现在这个位置上,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舒畅的时候?

  竺延风:

  有。

  主持人:

  什么样的时刻让你最舒畅的?

  竺延风:

  刚才举手的人那么多我就越舒畅。

  主持人:

  我相信现在的掌声越热烈,您的心情也会越舒畅。其实我前面说到的仅仅是一个反差,我相信今天在场的各位专家或者是我们的热心观众,也可以看到竺延风身上其他的反差。比如说刚才大屏幕当中,我们提到的一位年轻的少帅,执掌着一位汽车业内最古老的企业。那么当年轻和年长相遇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我们坐下慢慢跟大家聊好不好?来请坐。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汽车,当我们在网上征集观众的时候,很多的朋友都非常地踊跃。他们觉得说对于汽车来说您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其实我自己也有两个问题想要在这向您求证一下,关于过去的2003年,我听到过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繁荣的一年,也有人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令人担忧的一年。你觉得这两种说法哪一种说法离现实情况更接近一些呢?

  竺延风:

  我觉得从现实情况上看,第一种说法是接近一些,是繁荣的。但是确实里边含有很多的担忧,那么从表象上和从实际的结果上看,应该是第一种为主导,为主流。

  主持人:

  繁荣可能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但是担忧您刚才没有说出来。您觉得您自己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竺延风:

  我觉得最大的担忧就是竞争。不是说担心竞争或者说害怕竞争,而是应该说这种风险已经开始显现。因为火爆嘛,这个行业增长快,所以大家的投资都是在拼命的增长。那我觉得在未来对这个投资的安全,或者投资风险的问题可能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主持人:

  对您自己来说压力大?

  竺延风:

  非常大,因为我投入最大了。

  主持人:

  所以投入最大也会有最多的担心。相信今天现场的朋友,大家都关注过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气象,究竟有哪些新的发展是给大家留下难忘印象的?我也特别希望在现场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包括竺延风先生您的意见,不知道您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局势当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我们给您准备了一个题板,让您把这两个字写下来,好吗?

  竺延风:

  就写两个字?

  主持人:

  就写两个字,好,来。在座的各位哪一位愿意把你们对于中国汽车工业2003年的印象告诉我们?可能也是一个字,两个字,或者说是一句话。

  观众:

  我对去年车市的印象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卖疯了,这意思就是说车市去年的发展是这种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主持人:

  这也是竺先生说的认同繁荣那点,车都卖疯了。

  观众:

  所以说我想了一个顺口溜,我自己编的。去年车市卖得火,厂家商家偷着乐。

  主持人:

  你说得不是很确切,这竺延风先生也没偷着乐,他现在表面上都能看出来这种乐。

  观众:

  我对2003年的印象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主持人:

  怎么解释呢?

  观众:

  意思就是说汽车产量上得很快销量也很快,但是随着汽车进入家庭它的售后服务等等没有跟上。我想2003年关于汽车购买的质量问题和使用过程中的投诉,可能上升得是不是比汽车销量上升得还要快。

  贾新光:

  我是两个字,热闹。但这两个字分开来说,热市场很热,增长很快。轿车增长百分之八十多,整个增长百分之三十五。但是另外一个字闹,这行业乱。

  主持人:

  这闹有哪些表现?

  贾新光:

  有一点像乱世英雄起四方这样的状态,各个行业都来赶汽车这个浪潮。那么有一个记者写一篇文章就是,什么都干不了了,就干汽车去吧。我们造家电的、造手机的、还有酒后造车的。所以这个行业现在对着这么一个很好的市场,那么我们这行业很乱。对着国际激烈的竞争,我们这个队伍很不整齐,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忧。

  主持人:

  似乎我们现场对于这个乱有很多人想要发表意见来,袁先生听听你的观点。

  袁钢明:

  谁都可以造车,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乱这是好。过去我们受到了很多限制,很多国内的厂,很多国际的大厂都受到内外的限制不能造车。去年什么人都可以造车,而且可以造出很多好车,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的是台下的各位专家和观众朋友,对于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难忘的印象。刚才我们请竺延风先生写的字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也不知道。大家心里肯定也想知道,我们请几位观众来猜一猜。

  竺延风:

  我犯规了多写了,写了七个字。

  主持人:

  写了七个字,那我们猜个大意。如果算接近的话也应该给他们掌声,哪一位愿意站起来猜一猜?

  观众:

  我觉得应该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主持人:

  几家欢乐几家愁,刚好七个字。字数上吻合,好,来我们请前面这位女士。

  观众:

  我猜是汽车进入家庭。

  主持人:

  这是几个字啊?

  观众:

  六个字还有一个叹号,七个字。

  主持人:

  再加一感叹号。那你们俩平分秋色,一个人各得一百分。好,谢谢。究竟竺延风先生作为汽车的业内人士,他会以什么样的语句来描述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现在来一块揭晓谜底好吗?来看看这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乱云飞渡难从容。这句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所以我们要特别请竺延风先生本人来给我们解释一下,之所以写下这句话的原因。

  竺延风:

  应该说是这是三个主题词难从容,乱云飞渡是也不褒也不贬吧,应该说是褒更多。就是说五彩缤纷眼花缭乱,在我们这个市场当中。所以汽车去年新产品是最多的,一汽集团投的新产品十几个,也是最多的。所以一年投放的新产品在汽车行业这个历史以来是最多的,我觉得真是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然后难从容呢,我觉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从企业,我是投的很多,但是我对未来其实是和这种竞争呢,也不能说不从容但是很难从从容容,也必须小心谨慎。另外对用户来说呢,我觉得,用户难从容买车不知道买什么好,非常犹豫买车。以前买车很从容把它买了,现在我碰到很多用户对到底买什么车?我看他犹豫来犹豫去的,他也难从容。所以我就讲了这么一个,写了这么一段吧,就是乱云飞渡对谁都难从容。

  主持人:

  刚才说了很多人难以从容。竺延风先生是否从容,他的2003年的表现大家可以用是和否来判断一下,用从容这个角度来讲。贾先生您觉得呢?

  贾新光:

  我整个觉得确实同情竺延风。

  主持人:

  您同情他?

  贾新光:

  因为这个难从容它就是说,我不是说他面对的局面很尴尬。而是说从行业来讲很乱,就没有一个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这么一个秩序。其次竺先生,肩负的压力也很大。他不光要对十几万的一汽集团的职工负责,他还要对中国汽车工业负责。那么国家领导人也都看着他,这个很难从容。再一个难从容的就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国内外强敌的竞争,不是原来咱们可以在国内是老大,现在到世界上就不敢称了。所以这个我非常同情他。

  主持人:

  竺先生曾经说过国外最小的一个对手都比我们大,所以就特别难从容。您总结了三点原因,袁先生您觉得竺延风先生的表现够从容吗?

  袁钢明:

  我觉得他很从容,但是他实际上不能从容,无法从容。他今天这个标语写得非常好,我也没想到他会写这样的东西。

  主持人:

  出乎大家的意料。

  袁钢明:

  真实地表现了他现在的处境,和新进入的这位厂家完全不一样,他现在非常高兴。他所处在的处境和刚才后面那位女同志说的几家欢乐几家愁,过去处在老大地位,非常从容不迫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境地,现在落入了不能从容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刚才前面说的,他遇到了强劲的竞争,而且刚开始就说,他把这种竞争当作一种担忧来看待的。而别人把这种竞争作为一种机会来看待的。

  主持人:

  究竟这些新进的厂商趁乱出击是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不是抱定了乱世会出英雄,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机冲杀出来,我们还是请问一下夏先生吧。

  夏治冰:

  刚才我看竺先生写的他是难从容,但其实他还是在从容。

  主持人:

  你觉得他跟你们相比,他还是很从容?

  夏治冰:

  对,他难,但是还是很从容。就我们的梦想,也许以后让他不从容。

  主持人:

  今天在现场只是有人用语言直截了当地说以后要让你不从容。真正未来他们在市场上用实际行动让你难从容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竺延风:

  只有认识到难从容,只有感受到不从容才能更从容。所以我相信呢,在竞争中会找到从容。

  孔文清:

  我觉得竺先生他态度是难从容,但是我觉得包括一汽也好,我们很多大厂家实际上2003年的感觉应该是太从容。因为我觉得2000年以后,每年中国轿车的增长都是百分之五十以上。实际上现在所有的我们这些新进入的厂家,是享受这块增量,并没有明确地感觉到竞争的压力。所以我觉得是太从容,我希望一汽车更便宜一点。红旗,自主的品牌开发的路子走得更快一点,包括像奥迪这样的车也再便宜一点。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还是太从容,否则不会这么贵啊。就是因为有人买嘛!所以就价格老下不来,所以我觉得还是太从容。

  主持人:

  这正是一个新的观点,竺先生你们真的太从容吗?

  竺延风:

  应该说还是难从容,我刚才已经把这个很明确地写出来,并不太从容。他刚才提到的是某一个产品,但是作为我这个集团不是一个产品,这是第一。再一个我很感谢他说我的车太贵了,说明他在关注我的车。那么刚才讲到车贵的这个问题,我也跟您讲一个。我也难从容的是我生产不出来,到现在还满足不了用户的要量需求,所以这也是难从容吧。

  主持人:

  既然现场有这么多人关注你的车,我们不妨也来谈一谈你的车。去年你们销量最大的车型是?

  竺延风:

  销量最大的车型按照我们系列分,轿车销量最大的超过了五十万。

  主持人:

  在轿车当中排名第一的应该就是捷达。

  竺延风:

  对,应该还是这个车,这叫黄金档次。

  主持人:

  黄金档次?

  竺延风:

  在汽车业里头分割,像这样一个车我们叫做A级车,它属于黄金档次。

  主持人:

  我们看一下竺先生说的黄金档次的车,也是给你们做出了特别大贡献的捷达车。

  竺延风:

  应该说这个车,就是从一汽的合资和最先生产的汽车,批量生产。我指的最先生产是红旗,后来生产了奥迪,实际上一汽还装配过奔驰车。真正合资生产的车,最早的就是捷达这一款车。

  主持人:

  实际上在你们跟德国合作的过程当中,大家都认为刚才我们看到的黄金档的捷达车,是属于引进、吸收、消化比较好的一种车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有没有碰到过一些不好的事?就不是那么顺利。

  竺延风:

  确实有过。你比方说捷达车到底应该有多少辆?它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用户群?可以突破更大的规模?在这方面我们都产生过争论,现在应该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对这个认识也趋于一致,所以我感觉就是现在的合作总体发展是非常健康的。

  主持人:

  能不能告诉大家,是不是每一年你们都需要跟外方的高层进行几次沟通?

  竺延风:

  至少两次董事会。那么还有很多频繁的一种沟通,这种沟通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

  和他们打交道,您觉得难打交道吗?

  竺延风:

  开始难,后来还有难的问题,但是总体感觉不是那么难。

  主持人:

  开始怎么难?

  竺延风:

  认识。应该说作为两个合资企业来讲,在我们日常的这样一个观念里,或者我们国家的这种社会发展的经济概念里头,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就是咱们俩合作、合资,合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把你打倒,这种认识可能有这样的倾向。我个人觉得不是这样,我们叫长期合作,共赢。所以我们跟合作伙伴签的合资协议都是几十年的,既然要签几十年实际上就是合作与共赢。但是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确实有过争论,那么现代社会的财务报表利益,反映的不见得是企业的一个完全利益。比如说外方企业会讲,财务上虽然是这样,我的股比虽然是这样的,但是我有技术投入,我有品牌投入,我在技术和品牌上我就要更收点钱,在获得的利益上获得的更多。作为我们来讲我们拿出了市场,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我们有国际化的这样的资源,那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利益分配?而不应该完全是以财务报表的模型来分配,这么简单的数字报表模型,这是争论。但是我觉得,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包括我们现在合作伙伴的企业,包括世界上最强的企业,都没有可能把市场所有的层级都占满,所有市场品种的层级都占满。那么我觉得作为合作来讲呢,我们一方面发展已有的层级,一方面作为我们一个独立的汽车企业,应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术,那么发展一个还没有发展的层级这样的产品。你比如说这个A级车,它占有的是A级车高段的价格群,中低段的还没有。那么我应该通过借鉴学习,甚至还可以和合作伙伴合作以我为主,以我这样的一个优势去占领这样的层级。

  主持人:

  在这个合作的过程当中,个人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公司来讲。

  竺延风: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逐渐懂得了造汽车。我在国内是一个最大的汽车企业,历史也是最长的。但是我觉得从体系概念上来讲,我不认为我们都完全懂得造汽车。那么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我觉得逐渐认识到我们怎么造汽车了。因为汽车它不仅仅是个机械制造过程,实际上它一开始就对社会体系产生了影响。过去我们造一辆车是一辆车,当你造一批量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概念。另外汽车它跟社会的金融、消费、维修、社会系统很广,作为汽车行业来讲,我们考虑不考虑这些行业?以前我们不考虑,计划经济是运输出去。我们不叫销售我们叫运出去,运出去就完了。这个怎么搞销售怎么搞采购,这都是学问。我觉得呢,我们在市场和汽车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学会了这些。

  主持人:

  付先生您怎么来看刚才我们谈论的合资和合作的这种模式?

  付于武:

  竺总的这个意见我是赞同的,跟捷达的合作不简单是一个品牌的合作,而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跟国外合作学习积累的一个过程。中国现在业内业外都在谈要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很赞成竺总过去说过一句话,耐住寂寞二十年。当然业外有人对这句话提出怀疑,是不是太长了?按我个人认为,要承认差距,要从国外的合作,引进技术中我们从中积累。积累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也可能不到二十年,也可能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就形成我们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有我们自己的品牌。到那时候我们就能够成为生产强国,我觉得这是个急不得的事情,我觉得是这样。

  观众:

  竺先生您好,恰恰我是一个捷达车用户。我是在1998年买的一辆捷达,但是呢我开到现在我觉得可能已经不是特别尽如人意了,因为我们经常上网,经常上网大家经常能聊起这个车嘛,以车为话题在聊。聊到捷达的时候,我们在网上经常会传一个顺口溜。说是捷达是有力的,提速是快快的,销量是特好的,外观是挺土的。因为我觉得可能在1998年以前,捷达的内饰和车的外观,可能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还算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模型。那可能到了2000年以后,我觉得可能随着国外的很多品牌的进入,包括国外的这些大的汽车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车型。那他们在车的不管是发动机,还是内饰,还是外观的变化上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捷达呢,从1991年上市到现在的2004年,我们基本上是保持了一致的一个风格。那我觉得这个可能对作为中国的一个汽车,我认为是一个比较令人困惑的地方。

  主持人:

  你觉得他们改进的太少了,改变得也太慢了?大家希望说外形能够改变,是我们做不到吗?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设计能力吗?

  竺延风:

  应该说我们可以把它改进。实际上我们今年就要把它改进外形,在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刚才你说是不是不能做呢?能做。那么在做的时候现在呢?就像刚才说的乱云飞渡,乱云飞渡使得在一汽大众这个企业合资企业当中,又在忙奥迪A6,又在忙奥迪A4,又在忙高尔夫,又在忙宝来。实际上这个捷达也已经在换型,那么都感到忙不过来了。

  主持人:

  当一个很喜爱这款车型的人坐在电视机前,听到它的老板告诉我们说我们太忙了,没时间来改变车型的话,你觉得他心里怎么想?

  竺延风:

  不,不是这样的。我想解释一下,刚才你说的这个仅仅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改变车型,不完全是这样。我就是说一个车的生产它需要一个过程,您刚才谈到那个是1998年买的。那么我们现在1998年一年推出几个车,恐怕一年推不出一个车。这就是中国变化的速度太快了。2003年我们一年推出几个车?几十个车。在这样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它的产品换型总是有一个节奏的,它不可能做到今天一个车型,明天就再马上就做出一个车型。另外我也想一种风格,有的车是追求外表的时尚,非常追求外表时尚,那么有的车它的风格不完全是这样。作为一汽集团,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合资产品,我觉得真正的对用户的一个最主要负责是对他的健康安全负责,比对它的一个外表时尚负责要认真得多,要负责任得多。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了。

  主持人:

  我们姑且认为那位先生您是追求外表时尚的人,那对捷达汽车还有哪些方面大家有关注度的,我们今天也不妨和竺先生好交流一下,好,这位女士。

  观众:

  我一直想选捷达车,但是从1991年捷达下线以后,到现在十多年,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配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么我就想为什么这辆车,还会卖到十三四万这么贵的价钱?

  主持人:

  您是觉得这个价格不合理?

  观众:

  我觉得贵了。

  主持人:

  你觉得应该是多少钱的价格合适?

  观众:

  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七万六千八。

  主持人:

  他非常会定价,定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替您做主了。您觉得能够接受她的这个定价吗?

  竺延风:

  我想我们俩一换个位置,差不多她就跟我是一个观点了。

  主持人:

  前边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关注给一汽创造了很多利润的捷达车,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专家对这样一种的合作模式和方法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和竺先生一块儿来交流。

  袁钢明:

  一开始我就说了一汽,包括像一汽的大厂都是合资企业。但是刚才竺先生说了很多事,我有很多很多问题,我现在都可以归结到它的合资模式上。刚才这位同志说,你们的价格能不能降到七万多,您说不可能。换个价就是不可能,我认为这完全是你处在现在我们无奈的角度上。可能它是垄断性。

  竺延风:

  我想说一下,我们观点肯定是不相同的。你刚才讲的这个价格这个问题,那么当这个好的卖出去还生产不出来的时候,您是降价还是涨价呢?当我现在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时候,您的价格应该怎么走呢?您降价还是涨价?

  袁钢明:

  好了,您为什么可以不降价?第一您是国内老大,好。第二你和我们几个大厂都是老大,第二我们现在有高关税的保护,这个不仅保护了您,也保护了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外方。如果我们采用充分的开放的竞争的话,我们的后起之秀,如果再过两年你的价格就挺不住了。

  竺延风:

  我觉得你刚才讲的几个问题我其实可以非常正面地回答你,价格企业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

  主持人:

  孔先生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孔文清:

  我觉得我们首先第一要肯定这二十年来的合资,我们不能反合资。刚才竺先生的观点我也同意,但是呢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学一样,我们不是为了一辈子都当学生,我们难道永远都在学习吗?不管二十年还是三十年,我就想请教竺先生几个问题。大家都有一种说法,就说在一汽红旗才是您的亲儿子,像一汽大众像捷达这样的,虽然挺给您赚钱但据说是干儿子。但是现在就是说,亲儿子为什么老长不大?

  竺延风:

  刚才您说的这个问题就是从情感上来讲我也非常理解。实际上我想这个在从事汽车制造业里的人士实际上更着急,也更能够有这种情感。所以很多国人都有这种情感也非常理解,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动力。刚才你说的这个成长,那么我想说一下就是中国汽车的总量,轿车今天是二百万辆,是这么多品种集成二百万辆。那么作为一个汽车它的循环市场规模,我个人觉得应该在三十万辆到五十万辆,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平台吧,它应该有三十万辆到五十万辆的市场空间。之所以轿车现在能进入家庭,各家所有积累,很多家也很愿意进入到汽车行列。如果造一辆车你进不进?你不会进去。正因为有了这个市场经济,大家才去进去,看到了这种规模积累的效果,大家才会去做。您刚才讲到了,什么时候出来呢?看市场和经济发展来决定我们的速度。我认为个人感觉,我们的轿车在五百万辆以前一个独立的体系比较难形成。因为这段一发展比较快,二这一段的买车人的需求的价格和价值感,在中国社会里一般是比较超前的。相反,再有个五百万辆,这个时候大家对汽车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价值感觉,是一个彻底的工具感觉,更普及以后。那么市场的细分的机遇更大,市场的积累的机会就存在了。关键是能不能抓住。我个人认为是在后五百万辆里头,会有一个自主品牌发展成长和壮大成体系的关键。这方面是我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呢,你刚才说什么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在六百万辆的时候,那么这个机遇是存在的。

  薛旭:

  现在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品牌是什么?品牌实际上是汽车市场的通行证。假如我们现在大量的合资品牌在我们跟国外合资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放弃了一个在全球发展,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的这样一个机会。自主品牌又发展不起来,这样的话我个人感觉到,再过五年或者十年就更没有机会,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倒是觉得汽车产业,无论是学术界的讨论也好,还是产业界的这种反思也好,真的是应该回过头来研究一下。在未来十年或者五年的这样的产业战略当中,我们能不能让自主品牌成长得更加快速一点,让整个产业体系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发展得更快一点,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主持人:

  这也是大家一个共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也再回过头来让大家看一看刚才孔先生所说的,一个干儿子一个亲儿子。我们让亲儿子离竺总近一点,这个干儿子离我近一点。其实说到这个亲儿子,应该说竺总对它特别有感情,这是一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就是红旗。

  竺延风:

  那个时候第一辆叫东风牌,就一辆。然后就接着生产了第二代车,红旗牌。在座的这些老同志他们都经历过,实际上他们还都干过。

  主持人:

  您说的这位老同志,我知道有一位王阿姨,是当时一汽轿车科红旗组的主任工程师。所以您跟红旗之间真是有着不解之缘。

  王季荃:

  对,我觉得刚才说到什么干儿子,什么亲儿子。因为一汽这红旗呢真正叫自主开发,那时候条件很苦、很差。可是咱们回过头说,自主开发我觉得是可以激励人的一种精神,可以增强人们的骨气和志气,这是我切身体会。有了这个动力以后,以后什么难度什么困难自己都能克服。

  主持人:

  很多老一辈的一汽人都跟您一样对于红旗有非常深的感情,今天您还关注红旗吗?

  王季荃:

  关注。现在关注到什么程度?在我住的小区我数了,三辆红旗。

  主持人:

  您希望您的小区底下多几辆红旗吗?

  王季荃:

  对。现在我数了数是二百三十五辆车,那么只有三台红旗。我感觉少了一些,我还希望多。

  贾新光:

  对红旗这个车呢,首先它承载着大家多少的感情,多少的希望。但是我觉得也是承载着大家多少的失望。因为什么呢,就是说它现在这个在市场上表现没有大家希望的那么响亮和竞争性很强的这么一个地位。这是现在大家非常希望改变这个。

  主持人:

  可能刚才我们大家都是作为局外人来分析,您是当局者所以呢,您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竺延风:

  大家刚才说呢,就是说我对红旗呢我认为是感情色彩更多。那么作为我是个经营者,是感情还要加理智,还要加科学,也就是说让它循环起来,在一个资本资源。那么现在红旗市场量不是最大的,但我可以说它是在循环,而且在很小的量上我们已经把它做到循环了。这个就是我说的学会做汽车的这样一个方法。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金子,应该得到挖金子的方法。我们造的不是一辆车,应该造的是大批量车。我们需要的不是做一代车,而是不断循环去做。按照市场规律,接受市场选择的这么一个体系。那么我觉得是应该把红旗做到这样一个方向上去,这个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金履忠:

  关于自主开发,从刚才发言来看似乎大家都同意了,但是自主开发一个轿车要多长时间呢?有同志说要二十年,为什么自主开发一个轿车要二十年呢?

  竺延风:

  我讲的这个耐得住寂寞二十年不是开发一个产品,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弱能够走到强。

  主持人:

  整个行业的发展。

  竺延风:

  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呢,就没有说开发一个产品要二十年。二十年开发什么产品啊,现在一年两年就换型了,就是一个工业,汽车工业能够走到一个体系,能够具有强者的这样一个身份需要二十年。

  主持人:

  你原来是一直希望干汽车,而且说过说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现在这个局面越来越紧张,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没有曾经后悔过,动摇过?

  竺延风:

  没有,应该说干一辈子不后悔。而且我不是说我干一辈子一把手不后悔,你只要让我干汽车这个行业我就不后悔。

  主持人:

  如果说有一天您被提拔到一个新的领导岗位上,而这个领导岗位距离汽车有一点距离,你那时候会觉得遗憾,后悔?或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竺延风:

  我肯定会遗憾的,最好还是让我干一辈子汽车。

  主持人:

  你曾经提出一汽的产业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够有自己的车,您觉得这样的车是一种什么样的车?

  竺延风:

  这样的车我觉得应该就是跟自己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这样一个结构相结合的这样的价格。我个人认为这个价格应该在,更普及的话应该在六、七万这样的车。

  主持人:

  这是作为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自己所定的一个目标。我想在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其实也有一个期待的车型。当然所有这些期待都是建立在中国汽车工业,能够不断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我想在今天节目的最后呢,我也请我们几位专家能够用一句话,为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健康高速的发展提出你们的建议和思考。

  金履忠:

  一句话,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造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的汽车轿车。

  主持人:

  您是最坚定不移的一位专家,时时刻刻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崔先生。

  崔学文:

  中国人要造中国自己品牌的汽车。

  观众:

  我想为中国汽车业尽快实现自主派发能力提供一个建议,就是进行一次跨国并购。马来西亚有个宝腾汽车公司,它三十万辆的产能有自主的开发能力。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它收购了英国的莲花。一汽也完全可以收购一家国外的汽车公司或者设计研发机构,尽快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

  竺延风:

  谢谢,好主意。

  主持人:

  当我们现场的每一个朋友在畅所欲言,提出他们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竺延风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竺延风:

  在大家热爱汽车的同时,可以尽情地享受汽车。但在汽车制造的过程当中,在把汽车工业变成一个汽车工业的强国的过程当中,更多地讲究科学。

  主持人:

  一汽愿意在这当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竺延风:

  自主开发的责任,满足用户需要的责任。

  主持人:

  当中国的汽车工业直面国际竞争不到一年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希望刚才我们所听到的这样那样的祝福,这样那样的期待,以及汽车人自己的种种努力,能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期待那样的一天,好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对话,谢谢竺延风先生来到我们对话做客。

来源:央视国际 2004-02-15

2005\08
返回明星企业家 竺延风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