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简介与事迹

  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长恒同志长期从事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工作,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学风正派。在冶金系统工程管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成功主持和完成了宝钢二期后半期和三期前半期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运用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使濒临清盘的企业,迈入做强做大、长富久安的持续、稳步、全面发展的道路。

  一、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圆满完成国家重点冶金项目

  杨长恒同志30年矢志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他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工程进行成功规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1971年,杨长恒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武钢一米七热轧工程建设,为我国全部立足国内大型钢铁基地的形成和首次引进的大型现代化冶金工厂的建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9年,在宝冶承担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组织和领导从日本全套引进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4350m3的一号高炉、300吨转炉,以及中央水处理等十几个公用辅助项目的设备管理和施工安装。所建项目保质、按期顺利投产,其中多数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他的领导下,宝冶公司成为上海市同行中的百强之首和全国一流的施工企业。在宝钢工程指挥部和宝钢集团工作期间,具体主持了宝钢二期后半期和三期前半期工程建设,包括工程项目的规划、投资、引进谈判、工程设计、设备成套、施工安装、生产准备、试生产等在内的全面管理和领导工作。这期间,建成投产和实施的主要项目有50孔6米焦炉、470m2二号烧结机、4050m3的二号高炉、4350 m3的三号高炉、280吨转炉及连铸、2050mm热轧、1580mm热轧、2030mm冷轧、1420mm冷轧,以及全厂水、电、风、气、能源、交通、码头和各类公辅设施和生活设施。在冶金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践中,特别是一系列特大型冶金工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

  1995年,任冶金工业部建设司司长。主持全国钢铁工业基本建设工作和全国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管理工作。参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指导工作,协调全国钢铁工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全国冶金建设企业的管理和改革。此间,指挥建设了珠钢、邯钢、包钢薄板坯连铸连轧,以及宝钢三期,武钢、攀钢、鞍钢等多项重点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项目。

  在工程周期的全部时空范围内,杨长恒适时提出了大型工程全系统规划、全目标控制、全程序组织、全方位指挥、全功能协调、全责任承担的管理模式的"六全"管理理论模式,此模式在宝钢工程实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大型工程三元复合系统结构理论、活系统理论、质量工期理论,以实体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成功地应用到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中,丰富了我国项目管理和实践。他所主持和完成的工程项目质量一流,工程不拖期,投资不超,投产顺利, 多数项目获国家金奖、银奖和鲁班奖。

  二、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盘活濒困企业。

  1998年7月,杨长恒接任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上任之初,全集团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经营生产持续下滑,人心涣散,队伍不稳,全集团持续亏损,集团公司濒临破产清理。面对困难的局面,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全面振兴中冶,建设一流集团"的战略目标,以"四自两体"企业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责任观为主要内容,以集团总部、子公司和子公司二级单位负责人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为集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一) 建立母子公司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在经营理论上,他提出以资产关系为纽带,形成了母子公司体制。为此,杨长恒提出了资产一体化、运作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监督制度化、财富最大化和管理科学化的集团管理方针,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标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集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经营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体系、监管体系,促进了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得到落实;培养、建设各级经营管理者队伍,使各子公司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在集团运作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董事会统揽全局,党委会保证监督,管委会民主决策,各系统专业监管,法人体自主经营,职代会民主管理,产权关系清晰,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责权明确的现代集团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总架构。

  (二)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中冶集团子公司专业类同多等特点,他提出并实施整合战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内部资源重组和对外兼并工作,获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专业技术整合、辅业整合、区域整合、功能整合、子公司内部整合及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大力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了股本多元化,扩大了资本实力,构筑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新的劳动关系,形成了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了国有资本增值和维护国资权益安全的责任,改制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同时,在改革企业体制的同时,注重企业内部流程再造和机构重建,推进内部机制改革,促进了企业内部运行更好地与市场衔接,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活力。

  在促进并完成集团总部由窗口型公司向实体型公司转变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由自身经营与集团管理混合型体制向自身经营与集团管理分开的体制,既有利于加强集团管理,也促进了自身经营工作的加强。集团总部各经营机构,以"四自两体"为方向进行改革,目前均已成为授权经营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最终成为独立法人创造了条件,也为集团总部最终成为专司资本经营的控股公司打下了基础。

  (三)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努力提升企业经营功能,加强供应链上下的功能联合,改革经营方式,改变单一产品结构,扩大功能覆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拓展工程承包主业市场,充分利用冶金工程技术多样性、先进性、通用性的优势,大力开拓非冶金市场,在总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非冶金规模占总量的比例不断提升。积极慎重地实施经营多角化方针,结合中冶集团自己的优势发展资源性项目及其他相关业务,逐步壮大核心主业,目前中冶集团已初步形成了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努力贯彻“走出去”方针,不断开发海外业务,海外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加强和改进市场营销工作,扩大盈利空间和降低营销成本,企业经济效益年年创历史新高。实行营业收入和利润双挂钩的营销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管理和坚持竞争协调,逐步提高了合同质量,增强了获利能力。加强和改进以成本为重点的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提高经营质量。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20亿元以上,比2003年增长33%。

  实现利润大幅提高。在消化处理了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把资产做实、把账做实的基础上, 2004年全集团利润总额预计达到4.8亿元。

  新签合同保持增长。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集团上下加大市场营销工作力度,2004年全集团新签合同总额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新签合同总额达到623亿元,比2003年增长10.3%。

  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继续好转。截至2004年12月底, 全集团资产总额4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75%;流动资产周转率1.53次,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0次,应收账款周转率4.80次,与上年同期持平。预计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10.7%,比上年增加6.53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可达到2.29%,比上年增加0.74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全集团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大关。

  在他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和直接领导下,中冶集团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困境,在改革、发展和稳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集团的发展工作,适时提出中冶集团由平移延伸式向创新提升式发展的新阶段,做强做大中冶集团,使集团走上长富久安的持续、稳步、全面发展的道路。在充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认真总结集团提前二年实现《中冶集团2001-2005年发展规划》经验,科学分析集团内外因素、发展潜力基础上,提出了中冶集团2010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宏伟目标。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具有中冶特色的人才建设机制。

  杨长恒同志一直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的战略,根据中冶集团的人员结构,提出并形成了以"有人才发挥作用的岗位,有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有符合人才价值的待遇,有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条件,有人尽其才的环境,有优胜劣汰的压力"的具有中冶特色的人才机制。

  大力推进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市场营销,规范项目管理,建立内部市场,调整经营方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针对国有企业和困难企业的特点,努力进行减人、减债和减负工作,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

  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落脚点,坚持减人增效和增效留人相结合的两手抓的方针,逐步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智力密集度。

  (二)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
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健全集团技术中心,形成了充分发挥集团技术资源作用的全集团自主技术创新体制和多级科技研发体系,有效地推动了中冶集团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促进技术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同时,集团设立?quot;中冶集团科技进步奖"(经国家批准并面向社会的奖项)、首席专家制、首席技师制、技术投入机制等鼓励技术进步的制度,调动和保护了广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提高了集团核心能力,增强了集团内在竞争优势,促进了竞争战略由价格竞争为主向技术为主转变。

  (三)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党委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政治优势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努力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绩,集团的共同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他提出并建立的企业文化 "敬业、忠诚、团结、进取"的企业精神,基本要求普遍付诸实践。继2003年获得"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之后,2004年又获得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特殊贡献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单位"光荣称号。中冶集团企业文化功能优势得到明显加强,增强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中冶集团在国内外的排位进一步提升。自98年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集团经营规模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经营收入从1999年的125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537亿元。在由美国ENR杂志2004年排出的全球最大承包企业225强中,中冶集团排在第28位。在由金年会手机版排出的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中冶集团排名第39位。中冶集团多次进入设计企业国际200强行列。中冶集团是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自2004年起,中冶集团由平移延伸式发展进入创新提升式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集团进一步提出了做强做大、在2010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以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支撑新发展的四大主业板块,即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中冶集团正朝着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阔步迈进。

 

返回明星企业家 杨长恒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