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长恒:实现创新发展发挥资源优势 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日前就中冶集团在巴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建设等事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中冶集团投资该国的瑞末镍钴项目正式启动。根据协议,中冶集团和巴方分别持有该项目85%和15%的权益,预计总投资约为6.5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投资项目。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 谈起瑞末项目,杨长恒董事长充满自豪,瑞末镍钴矿项目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境内,是世界级大型红土镍矿,探明及控制资源储量超过7800万吨,远景资源储量2.48亿吨,瑞末项目的签署,对中冶集团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该项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冶集团在倾力打造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四大主业结构,冲击世界500强战略进程中,海外资源开发结出又一丰硕的成果,标志着中冶集团公司实践国家“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就。 据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统计,2004年,全球不锈钢产量达到2460万吨,与2003年的2290万吨相比,同比增长7.5%。亚洲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产地,产量同比增长近12%,达1190万吨,中国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33%,成为亚洲不锈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每年镍进口量占全部镍消费量的50%,镍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不锈钢产业和镍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 瑞末镍钴矿项目由矿山、冶炼厂和135公里的矿浆输送管路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目前项目产品方案初定为中间产品。计划年产硫化镍钴56631吨,其中含金属镍31147吨,将占到目前进口总量的一半。项目的成功开发将大大缓解我国镍资源供应的不足,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瑞末项目也将促进巴新矿业发展、国际贸易增长、就业增加,推动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和发展中国和巴新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双边友好关系,带动我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扩大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中冶集团从2003年10月开始跟踪瑞末项目。2003年11月,中冶集团首次组团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考察。2004年2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迈克?索马雷爵士正式访华并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见证了《瑞末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署。2004年8月,巴新镍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议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地质、采、选、管道、冶炼、制酸、电站、技经概算等专业的十几位专家和业内潜在合作伙伴参加了评议会,对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予以了初步肯定。国际资深的矿业研究、咨询和设计机构Hazen、Lakefield、Fluor、Kvaernerd在对瑞末项目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后认为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建设、生产方案经济合理。如果按
每年生产32000吨金属镍计算,矿山可供开采40年,经济开采年限20年。2004年10月,中冶集团与巴新总理以及包括矿业部长、投资计划部长、财政部长在内的内阁主要部长进行了深入会谈,巴新政府表示将大力支持瑞末的钴矿开发,并承诺给予项目优惠政策。随后,中冶集团又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实施了全面科学的评估,经过中巴双方数轮商业谈判,最终于2005年3月就合作协议法律文本达成一致意见。 近年来,中冶集团积极响应中央“走出去”战略,明确了“将海外资源项目投资开发作为集团公司第二大主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技术、人才、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直接投资开发、合资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开发、租赁经营开发、补偿贸易开发等各种运作模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目前投资国外矿业资源开发最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资和正在投资的国外资源项目有铁、铜、镍、金、铅、锌、铬和纸浆等。杨长恒董事长说,中冶集团海外资源项目的成功拓展,离不开四点发展思路,即:以中冶的固有优势为基础、以技术关联为纽带、以境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互利互惠和双赢为目标。
中冶集团是我国冶金建设行业的主导力量,在冶金行业拥有技术、资金、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集团紧紧围绕这些优势实施了功能高值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战略,科研企业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技术产业化功能,开拓市场能力大幅度提高;设计和科技型企业以国际通行的工程技术公司为基本模式,发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积极发展以转化自身核心技术为主的机械制造业,提升了经营功能;施工企业实施主轴剥离和两层分离,以技术型、管理型的新型施工企业面向市场,提高了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改革,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开发、EPC工程总承包、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 要实现集团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降低风险,必须依靠集团在技术上的优势。要有高于别人的竞争力,就必须有领先于别人的核心技术。技术能力是集团开发市场和获取利润的基础,核心技术是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主体。冶金工程技术含量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先进性,同时还具有通用性,集团在多元化实践中紧紧抓住技术上的关联性,既要实现多元化,突破钢铁行业比例过高的不稳定结构,降低钢铁行业的比重,拓宽市场渠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又不盲目多元化,走了一条从黑色金属到有色金属产业,从金属到非金属产业逐步发展的成功之路。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本土资源供应的结构性短缺日益突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大宗矿产资源,如石油、铁矿和铜等明显不足,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冶作为大型冶金企业集团,拥有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具有矿业开发必须的从规划、科研、勘探、设计、开采、选矿、冶炼、管理到贸易的全部功能,因此,中冶集团明确了“将海外资源项目投资开发作为集团公司第二大主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除了刚刚签署的瑞末项目外,近年来中冶集团投资了澳大利亚PILBALA矿山项目,租赁经营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在巴基斯坦投资建设了杜达铅锌矿项目,在缅甸投资建设了纸浆厂项目,近期还将在俄罗斯投资纸浆厂项目。 中冶集团是个跨国公司,必须利用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重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海外市场,逐步提高海外收入,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冶集团十分注重处理与东道主国的关系,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服务设施配套等方式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东道国获得了资金、技术和设备,我们得到了资源产品,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中冶集团注重发展与国内外战略投资伙伴的关系,以实现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达到互惠双肩双赢的目标。目前,中冶集团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企业的市场声誉和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长恒董事长介绍说,在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中冶集团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缅甸日产200吨纸浆厂是中冶集团公司在缅甸总承包的一项大型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4亿美元。中冶集团负责项目的设计,设备材料供货、安装。总承包合同于2000年8月在仰光正式签订,2001年7月合同生效并开始实施。2005年二季度项目投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缅方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中冶集团提供8000万美元卖方信贷,工厂的纸浆板产品正是我国市场上紧缺的资源,因此,中冶集团提供贷款、缅方以工厂的纸浆板产品偿还成为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缅甸政府和中国金融部门都支持这一方案,促成了项目开发的成功。近年来,中冶集团在委内瑞拉和伊朗的钢铁项目、毛里塔尼亚的机场建设等项目中都进行了以工程承包换取资源的探索。 中冶集团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山达克铜金矿租赁经营项目。山达克铜金矿项目是中冶集团公司总承包建设的,1996年竣工验收后项目正式移交巴方,但移交后不久,项目就因资金等多方面的问题被迫停产。 2000年4月,为启动项目生产,巴基斯坦山达克金属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租赁经营进行了国际招标。中冶集团曾是项目的总承包商,而且为项目提供了出口信贷,当时巴方出现资金困难,还有相当多的贷款没有归还,为促使巴方尽快按计划偿还贷款,降低风险,经过认真研究,集团决定参与投标,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以可靠的方案和合理的报价中标,2001年11月双方签定了租赁经营合同,期限为10年,合同总金额3.5亿美元。这是中冶集团第一次进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也是开发国外资源、拓展国际合作的又一个创新。由于中冶集团出色的经营管理,给了巴方更大的信心,2003年11月中冶集团又与山达克金属公司和巴基斯坦矿业开发公司分别签署了《山达克铜金项目扩建备记录》和《巴基斯坦杜达铅锌项目开发协议书》。 谈到近年来中冶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杨董事长说,首先,“走出去”靠的是企业的实力,没有实力在海外市场上闯很困难,不能盲目与其他企业攀比,否则就会失败。一定要量力而行,认清自己的实力。20年前,中冶作为冶金部的窗口公司,主要业务是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没有实力,也就不可能从事境外资源投资,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积累,现在才有能力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做自己会做的事情。要从熟悉的业务入手,再向其他领域逐步拓展。三是要做到信息准确,前期工作要细致,后期决策要慎重,项目实施要快。四是要符合国内的产业政策。五是要与当地友好合作,争取当地政府、民众的支持。六是要按国际惯例加强合同、项目的管理。七是要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八是发展银企合作,争取银行的支持,发展投资伙伴。
中冶集团自1999年新班子接管、政企脱钩和规范运作以来,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集团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到得了显著的成绩,上个世纪末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历史,在消化大量改革成本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提前实现了“三年扭亏、五年振兴”的目标,集团经营规模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经营收入从1999年的120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4年的500亿元人民币。在由美国ENR杂志2004年排出的全球最大承包企业225强中,中冶集团排在第28位。在由金年会手机版排出的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中冶集团排名第41位。中冶集团还多次进入设计企业国际200强行列。现在的中冶集团已经成为集科研开发、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房地产经营、工业生产、技术服务、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多专业、跨行业、综合性的特大型国内企业。 谈到中冶集团未来的发展,杨长恒董事长充满了信心,目前,中冶集团已经从平移延伸式发展进入创新提升式发展阶段,正迈向“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长安”的战略目标。集团制定的“二五”规划指导思想是:以创新提升为改革发展的总战略,以优化经营结构、改进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素质和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任务,实现集团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把集团做强做大。到2010年集团的营业收入要达到13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进入世界企业500强。 我们相信,中冶集团在向世界500强迈进的过程中,将奉献更为灿烂的辉煌!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