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念我的父亲
明天是我父亲去世三周年的纪念日,我在家搞个纪念活动。虽1000多天没有见到父亲,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并没有离开我,因他的灵台和大照片除我外出每天一早一晚我都能见到他。
回想父亲的一生,不是说人去世后再对他评论,说实话,父亲在世时,谁去想得这么多,所以有人说:后悔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这同好多网友一样的感受。
父亲是个典型的厚道中国农民。听父亲在世时说,我家至少五代都是以种田为生。父亲五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后跟随他的父亲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因为我们那里是低洼地区,常发大水,有时颗粒无收)。听村上老人说:父亲的母亲去世后,冬天下雪父亲常光着脚与孩儿一起玩,过年时好心的村邻送几双布鞋和草鞋度过春节。真是有句话:宁可跟娘讨饭,不愿跟爹做官。
我家没有自田,是租种别人家的田,到了秋收,交了租米,只剩下二个月的粮食。所以,父亲在农闲时靠打猎、帮别人家看牛和耕地度日。在父亲25岁好不容易成了家,当有了儿子的第二年就被当时称为“瘟疫”病同时夺去了母子二人的生命。听老人说:在一天里失去二个亲人的父亲每天一早一晚从不间断地到坟上哭了一年,村上无一人不为他落泪(我是后娘生的),从我懂事还记得在墙上挂着我父亲前妻的照片,父亲还常常拿下来擦擦干净、整理一下。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的三间破房每逢下雨,漏得要把家里所有能存放水的木桶、脚盆、水桶都用上,连马桶都用上了。但不管我家多么穷,父亲的为人周围几公里路都知道他的名字,记得有一次,我到离我家有十多公里远的太仓市某一村,有人就问起我父亲的名字,我说我就是他的儿子,他还表扬了我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对我管教很严。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人必须先主动与别人打招呼,而且不许叫人家名字,年纪大的应该叫哥哥、姐姐,叔叔、伯伯,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父亲的一位打猎朋友给我一元压岁钱,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就拿在手里,父亲回头问我手里的钱是哪里来的,我说是那位周大伯给我的,父亲就把我打了二个耳光,并瞪着眼,叫我把那一块钱去还掉。可那个大伯见我钱没有拿到,还吃了二个耳光,与我爸吵了起来。
父亲还经常教育我:父母不在时,不管谁给的东西都不能接收。大人在时,一定要得到同意才能收下,并要谢谢人家。在我六七岁时,我和父亲在路上碰到村上的一个疯子(现在还活着,今年83岁),我叫了他的名字,父亲狠狠的训了我一顿,对你说不要叫他人的名字,他比你年纪大,应该叫他哥哥,为什么还叫他的名字,我说他是疯子,他不懂事,父亲说疯子也是人。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别人与我吵架,不管是非,只要我父亲知道,我总是逃不过父亲的挨打。我十多岁时,还常受到父亲的挨打。现在想想虽然他的教育方式不对,但也是为了我长大成材。上四年级时,父亲就叫我每天早晨起来扫地、提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前几年,我见到一本书写的是日本首富堤义明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父亲每天早上6点必须叫他起来扫地、擦桌子、擦楼梯,稍晚一点就大发雷霆。虽然他们家有保母,就是叫他养成这个习惯。他父亲的理念是勤奋要从小开始,而且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很有研究,还对他说:“小时候一尘不扫,长大后怎么扫天下”。这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堤义明在他总结他成功的一生也说到是他父亲教育了他,才会有今天。我今天能吃苦勤奋,也是我父亲培养出来的习惯。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与大人一起吃饭不能先动筷,大人没有动的菜,小孩不能动,掉下的饭粒要捡起来再吃。
我地是低洼地区,种田靠天吃饭,为了谋生,农闲时父亲常出去打猎。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父亲早上六点光着脚穿着草鞋就动身去打猎,一直到晚上回来,回想我小时候也多次跟他去水田里打野鸭,冬天早上水田里结了冰,地上是雪一样的霜,天刚有一点亮,他上身穿着棉袄,下身穿着短裤在结冰的田里,捕捉打伤的野鸭,回来后,脚上都被冰划得鲜血直流,现在想想那时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父亲是个见难就帮的人,周围村上只要有人建房子、办婚丧喜事,他总是忠心耿耿从头帮到尾。所以,周围七八公里的人都认识他。
听父亲与其他人告诉我,有一次下午父亲打猎回来,当走到一条叫太平河的村上,发现河里水下像有人,他跳下水一把救起二人,原来一人掉下河,另一人去救他时被拖下水,二人抱在一起。后来,被救那人常叫我父亲大哥,去年刚去世。
父亲还常教育我小孩不能说谎,不能看不起穷人,不能拿人家东西。要记住为抚养老人和给要饭的而变穷是不可能的,只会越来越发。所以,每当乞求的人来我家要饭时,父母之间常因给多少而吵起来。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家共有二碗稀饭,一乞求人来,父亲一碗给了他,父母之间为此事大吵一场。
文化大革命中,我因受父亲的牵连,从当时很吃香的贫协和农技员退了出来。原因是我村上的一个地主在1950年就逃往上海,后在1954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我村上的人见到,当时,抓回来立即判处死刑,在判处死刑的当天,我父亲划了小船,雇佣了一个人把他的尸首运回,在他家的坟地上挖了坑把尸首埋掉。第二天上级来人调查此事,说死者的亲哥亲妹都不去收尸,你好大的胆子,为什么要为死者收尸,你与他什么关系。父亲说,1947年我打猎回来的路上被土匪打伤死去八个小时,没钱送医院,后来是他出钱救了我,文化大革命中就我父亲的这件事影响了我。当时,我心里很埋怨我的父亲,是他妨碍了我的前途。但今天想想,在这种镇压反革命行动中,为了报恩,不考虑自己的一切后果。
我父亲常教育我不要看不起穷人,更不要忘记帮过我家的人,自己再穷,不要贪人家的东西。生前还经常对我说:如果他去世后,谁家以前帮过我家不能忘记他们,把所有的名字都告诉我并要我记下来。父亲的这种知恩必报,我是他的儿子,我也觉得光荣,并会永远记往,向他学习,并我要告诉我的子女。所以父亲能有这么好的人缘。父亲虽去世了三年,前几天我在路上碰到几个老人,还称赞我父亲。所以,父亲虽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在他去世的那天,却有300多人到我家吊丧。
好有好报,我对此很相信,今天我不是讲迷信,但世界上确有好多巧合说不清的事。在我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我父亲事中有许多道不明的事:记得2000年参加长沙体博会是11月11日中午,因下雨人多而叫不到出租车,我在等车时,一个和尚走过后又返回来对我说,要对我说几句话,当时我没有理他,他又说他不要钱与我说几句话,他对我说,你父母都在,而且身体都很健康,是已近80多岁的人了。又说我很辛苦,我事业很成功但没有能靠上一点父母,但每当我有困难时,总有人背后相助。还对我说了要注意几件事。话说完后问我讲的话怎么样,我说世界上没有100%的,你的话说对了80%。我随手给他100元钱,他不要就走了。父亲在世时常自言自语地说:我去世,最好是不冷不热的秋天,因为他特别怕热,03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十三),也正是父亲生前所想的季节,正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我家门前的五棵桂花开得很旺时他走了。说来巧的事太多了,我父亲是9月29日开始身体不好,10月1日晚上太约10点半,我客厅墙上挂着是1992年12月6日我女儿结婚单位送的二块匾,一块写“一帆风顺”,另一块是“松鹤延年”,可就在这天晚上,“松鹤延年”那块掉下全碎了,我知道父亲这次要离开我们了,“松鹤延年”是代表老人。
天也帮忙,已长时间没有下雨了,我很担心父亲去世这几天要是下雨怎么办,可就在我父亲火化后的第二天,把丧事里借的台、凳及临时房拆除还给别人,足足下了二天大雨。我想父亲福气太好了,要是这三天下雨,那三百多人来我家吊丧怎么办。后来又到了父亲去世第35天过五七的前二天还下雨,当天就开始天晴,可想世界上巧事太多了。所以,我对好人还是有好报的很相信。
这几天,我要留在家里,和母亲一起为纪念我父亲去世三周年,我要在他的灵台上点三支香,磕三个头,献上三只月饼和其它拜拜他。因为父亲虽然已离开了我三年,我为了常常能想念父亲,所以,我把他的灵台、骨灰盒至今还放在住房的客厅里,为的是出差回来常能在他灵台前看见他,点几支香、磕几个头。但听老人说,骨灰盒与灵台不能长久放在家里,我正在想换另一种办法。
对健在的父母,好多网友都提到了怎么孝敬父母。但对已离开我们的父母怎样去怀念他们呢?
如果父母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对他们再好也没有用了,关键是当活着时对他们关心才是真正的表现,可我是这样对待已离去的父母:
第一:父母生前坐的凳、椅、桌及茶杯、碗与他们健在时最喜欢的、最有代表性的要留下保管好,当想到他们时,可看看他们生前喜欢的东西,就像见到他们一样。特别对有条件的家庭,他们生前种的树、花更要留好,经常去看看、浇浇水,能经常回想到这些是父母亲手种的。它象征着我们的父母。今年夏天,台风把我父亲亲手种的二棵已有57年树龄的椐木树其中一棵吹倒一边,我准备在冬天把它扶起来,它象征我的父亲。我要永远让它传下去。
第二:父母生前的教导或要求,能做到的要尽量做到。他没有做完的事能办的尽量去办好、做完。
第三:趁你的父母还健在,条件许可的,趁早叫他们亲手种上几棵树或生长期长的花木,这最有纪念意义。
第四:对父母生前的亲戚或好朋友,要保持同父母在世一样往来。不要因父母不在就断交。我连续三年给全村80岁以上老人每人100元,全镇90岁以上老人每人500元和一双运动鞋。全镇敬老院的老人每人一双鞋,这样每年价值7万多元,这也是作为孝敬我已去世的父亲的一种方式。因为好多老人是我父亲生前的熟人。
我母亲今年已83岁,前二个月,我见到母亲在做拖鞋,我说“妈,您给我做一双布鞋”,我没有告诉母亲我的用意何在,实际我是为将来的那天作为留念。最好还做一件上衣。
关于孝敬老人、父母,我做得不如大家,但当今社会上对老人的关怀确实太少了,我见过弟兄俩人为轮流养育80多岁的老母亲常吵架,碰到31日多一天也斤斤计较,有的弟兄俩老大养母亲,兄弟养父亲,硬着叫父母分开住。有的子女到城市里买了房,为了好心叫父母也搬到城里去了,好多父母在农村自己的土地上几十年来了,他们不习惯城市生活,我看还是让他们住在农村好。前二年,我村上二位80多岁老人因房子拆迁搬到另一个村上,搬去后经常生病,还常常流着泪回来看看已住了几十年的老宅基。我同样有这种感受,所以我今天不愿离开父母生养的那块生地。
前几个月,我去上海也跟朋友谈起现在社会对父母关心不够,那个朋友说,他单位同事的儿子,对他父母说,你们这么穷还生我出来,这么穷就不要生我了,生出来不是来害我吗?你看这种小孩是受的什么教育影响了他。
我看了今年5月27日某报刊登的《母亲千里来探望被儿拒在校门口》,说的是中国医科大学某大学生的母亲因儿子春节没有回家,端午节前,家住农村的母亲拿着亲手裹的粽子千里之外来看望在大学念书的儿子,因衣服穿得平常,儿子不想见娘,被拒绝在校门口,母亲只得泪汪汪,把粽子带回去。古人言:“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这倒不如把上海那个孩子的话倒过来:这种孩子生出来不是害他本人,而是害了他们的父母。
今天中国的道德品质到哪里去了,“万事孝为先”这句话到哪里去了。正如河南洛阳市胡娟娣网友所说的“道德建设,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让我们共同呼唤:中华美德快回来吧!”
亲爱的网友们,我也是同你们一样,在社会上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农田里的一把土,高山上的一棵无名小草。
通过这次“让我们的父母更健康”征文活动,近二个月的时间里,虽未能与各位网友见面,但能通过网上的沟通也是一种缘份,了解到大家能心往一处想,为关爱老人、关爱父母、关心穷人,从“多威”征文开始,让我们能带动你身边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变成一个社会的群体,同一颗心,同一处想,同一个行动,为“关爱老人,始于足下,让我们的父母更健康”!我愿意同所有参加多威活动的网友们能成为一个爱心的大家庭,每年定期共同参与,大家为这个活动献计献策,必要时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为“让我们父母更健康”,能相见并欢聚一堂。请随时关注多威的网站。
作者 唐明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