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SCEC掌门人孙文杰 在中国建筑的史册里,有一个名字值得永远记忆,它就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SCEC),中国建筑的航空母舰;在中国建筑人的排行榜上,有一个名字更是不应该忘记,他就是CSCEC的卓越掌门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业骄子,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 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孙总曾常年工作在东方明珠香港,后至内地统领中国建筑总公司发展的大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深刻体会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坚定不移的当代社会主义企业家。现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建造商会副会长、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企业发展中心常务委员、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校友会副会长,可谓能者多劳。他是中国高级工程师,英国特许建筑学会会员,党的十五大以及即将召开的十六大代表;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是全国建设系统行业标兵、劳动模范,深圳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在内地他曾参加飞机制造基地、炼油厂、发电厂及其他民用工程的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三个代表。在香港他通过推动本地化、商业化、集团化及科学化建设,使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繁荣香港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中国海外的声誉和实力不断增强,己成为香港知名的建筑地产商。目前孙总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最大的建筑联合企业暨国际承包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他对建筑承包、地产发展、企业管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应邀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演讲和文章。 在孙总的直接参与和统领下,中建总公司从1984年起连年跻身于世界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2000年又从1999年名列第20位上升到第19位;从1994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国际经济合作类第一名;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八月份排定的中国内地100家重点企业名单中,按销售收入排序,从1999年的第13名跃升到2000年的第10名;按资产总额排序从1999年的第28名跃升到2000年的第12名。自1982年公司成立到2001年9月,共承接合约额超过4,417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共完成营业额3,900亿元,其中约30%来自境外。1998年至2000年,中建总公司完成营业额1,458亿元,年均近500亿元。至2001年9月公司的资产总额已超过702亿元,约占全国国有建筑企业的10.1%,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建筑业翘楚。中建总公司在建筑业科技进步方面也颇有建树,凭借“八五”期间国家三大重点工程之一的“神舟”号载人航天实验飞船工程成为全国建筑业三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者之一;另外还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其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二百几十项;迄今已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54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由中建总公司打响的“中国建筑”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建筑业行业品牌,拥有无法估量的综合实力,享有显赫的行业地位。中建总公司参与建设的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被国际权威组织评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从孙总带领中建总公司所取得的累累业绩中不难看出他作为一位卓越企业家的领袖魅力。 出世乎?入世乎?是一个曾长时间困扰佛教信徒的难题,最后佛祖说:“不入红尘,焉能跳出红尘?”算是有了一个终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赤手空拳打下江山最终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孙总,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一个成功企业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洗礼后坚定地告诉世人说:没有什么困难是值得畏惧的,重要的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使他的人格博采众长,兼容了儒家的雍容、法家的缜密、道家的睿智、还有佛教的悟性、基督教的虔诚种种受益非浅的优秀品质,他清楚明白的自信、清澈透明的乐观、一往无前的执着使他丰富又辉煌的人生历程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财富。 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上海市决定进行危房改造,建设上海海华花园,孙总于百忙之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当他看到即将成为海华花园工地的码头污浊不堪入目,家乡父老们挤在狭小拥挤的潮湿房间,再听到人们随意冠之的“上海的龙须沟”、“黑水河”、“粪便码头”等不雅称号,他的心揪痛着:绝不能让家乡有这样的污点!于是,他先后五次实地考察,同工程师们商议最完美的建筑方案。当时海华花园是建设上海的重点工程,光是国外的投资商就去了五十一个,可谓强手云集,但他们哪一个也没有孙总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完全不图谋利,表示只要不赔钱,就一定要为家乡做一点事儿。结果由他承建的海华花园开了上海市危房改造的先河,对上海人民从平房入住宽敞明亮的楼房起了推动作用。上海市政府为了感谢他为上海做出的贡献给予了相关政策优惠,他把赚到的钱捐助了家乡的学校。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极重感情的上海人民的儿子,中华民族的儿子。直到很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海华花园在上海鳞次栉比的新一代高楼广厦中早已不复昔日的神采,他仍然目光闪动,深情地说:这是我最得意的建筑。 从二十一世纪往前推十年,亚太区航空交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而这趋势亦会因中国的市场逐步开放而持续。现时所有亚洲的主要城市都有两个机场或两条跑道,除了当时正在建第二个国际机场的吉隆坡,雅加达和当时还由英人治理的中国的香港。所以作为全球第八大贸易地区、亚洲主要金融、旅游和购物中心的香港迫切需要建设新机场。
时隔很久,提起1995年联合英国艾铭(AMEC)、保富比迪(Balfour Beatty)、日本的前田(Maeda)、香港的熊谷组(Kumagai
Gum1)组成BCJ联营公司,成功的夺取了香港赤立角新机场客运大楼逾百亿港元合约的工程,孙总仍然是神采飞扬,如数家珍。的确,能够由国人承揽到这项工程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具有着绝对非同凡响的政治意义。因为兴建新机场的计划谈判首先是在1989年10月立法局新会期首次立法会议上公布的,而众所周知,缓和中英关系的谅解备忘录是在据此整整三年后的1991年7月才签署,夺取该项工程的艰辛和困难自是不言而喻。从1989年10月到业主正式通知中标的1995年1月26日再到1998年4月最终建设完工,漫长的近十个寒来暑往,3400多个日日夜夜,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那种等待再等待的牵肠挂肚,努力再努力的坚韧执着早就超过了常人所能承受的精神压力,恐怕就是孙总自己也是一言难尽,但他始终认为值得,一直到今天也从不提起自己所承受的苦,只微笑着,欣慰且自豪地说:“我建造了香港新机场。”笔者知道,他的欣慰和自豪来源于一个坚定的信念: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每一个地区的建设都应该留下“中国制造”的烙印,香港的建设应该离不开国人自己的汗水和足迹,只有这样,当它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天,才不会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哪怕是一点点的遗憾。 这就是中国的企业家,这就是CSCEC这艘巨型航母的掌门人,这就是任何时候都把牢记自己是中华儿女放在心中第一位的卓越的建设者——孙文杰先生。他以超人的才干建设着祖国的万千广厦,更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建设了这些广厦的脊梁——在每一个受他影响的中国建设者心中都轻柔的唱响了爱国的篇章。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许在商业行业,“中国制造”的旗号才刚刚打响,但是在建筑业,“中国建筑”的名号早已响彻全球。在缅甸、在泰国、在毛里求斯、加拿大、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中国建筑-CSCEC”温暖了世界人民的家。全面建成后的香港赤立角新机场每天可处理旅客23.8万人次,每年可处理8,700万人次。机场客运大楼被国际权威组织评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建筑。 建筑的本原是物质,但超越本原的是它永不磨灭的精神内涵。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境界,他所带领的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在竞争的旋涡中立稳脚跟,这是由客观物质世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决定的,是由市场决定的。虽然在内地,国有大型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曾经在香港带领中国海外打拼天下的孙总的眼光始终是盯在市场上,市场看重什么,孙总就看重什么,中建就看重什么。并且,他成功的把这种看重自然地融入到了他人性化的领导风格中。
他热爱企业,热爱员工。 曾有一位伟人断言: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孙总认为: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需要大批的人力精英参与建设,于是,为了保护人才,为其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空间,使其可以愉悦的生活、自如的工作,孙总耗费心血,致力于打破领导和员工间不可逾越的精神界限、级别障碍,他在每一次会议上反复强调保护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要事,创新的提出:凡是留在企业里辛勤工作的员工都是企业的人才。这种对于下属的朋友般的信任是绝无仅有的。
在一次专访中记者问孙总:“有没有从您的企业里离开到别的公司任职的员工?如果有人离开,那么您的这种信任不就被动摇了吗?” 孙总是这样回答的,他坦然地笑着说:“走的人总是少数啊,我信一万个跑一百个,还是留下的同志多嘛!再说,若我们把保护人才的工作做好,大家谁还舍得走啊。” 他说到做到,为了挽留人才,根除企业里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种种陋行,他充分应用尊重、激励与监督、约束这对企业管理天平上的砝码,提出将思想教育与制度规划紧密结合,更是大胆的号召厚禄养廉,在企业里将“获取阳光下的收入”这一口号逐级推广并使之深入人心,企业的空气净化了而生活愈加幸福美好。试想,人生百年所追求的无非是可以使自己和家人舒适生活的物质根底以及建筑其上的受尊敬,被关心等精神需求。在这样一个领导人的手下工作和生活,他的豁达自信时刻感染着你,你可以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在的企业日新月异的进步着,你受尊重,你被信任,被深深的依赖,这样的一种满足和幸福谁又能忍心割弃呢?你的领导者,他爱笑,爽朗乐观的笑,自信豁达的笑;他说:好呀,你们就是不应该怕我嘛,你们才是主人,怕我干嘛吗?他像平常人一样在每一天同你一起吃每一顿工作餐,然后和你一起围着办公楼不停的走,锻炼身体;他会说:好啦,我们去旅游吧!然后在旅游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赖在你们乘坐的大巴上死活不肯去坐下属早就替他准备好的小车;他和你一起去海边,一起玩水,再一起被晒得黝黑……你从来都不说,但你其实心里一直都知道他不就是你吗!一个如影子般最贴心、最亲密的朋友。
中海人知道,中海人不说,他们只在别的企业许下“只要肯跳槽,就在现有年薪的基础上加上30万港币”的诱惑时淡淡地说:“不了,我要留下。”企业已是他的家。中建人都知道,中建人都不说,他们只是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紧紧凝聚在一起。 2002年8月上旬,中建总公司一年一度的员工旅游又火热登场了,这一次的旅游点是大连和云南。孙总选择了大连之行,刚一到大连,下属的公司就接到了消息,选了一辆奔驰准备用做孙总的专车,谁曾想,孙总根本就对这辆车视而不见,始终坐在旅游巴士上,在员工们的身边有说有笑,就是不上奔驰,工作人员劝他,他也不肯,说:“你们回去吧,我就坐大巴。”结果那辆奔驰车自始至终也没有能够完成任务,履行它招待领导的光荣使命。其间,下属单位不死心,邀请孙总吃海鲜。这一回,孙总可高兴了,指着身边同他嬉闹的员工们说:“你要请我?哈哈,那就把我们都请了吧,我们正找地儿吃海鲜呢!”后来事隔很久,一提起那顿海鲜,去大连的同志们都还是忍不住眉开眼笑的不得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总是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的领导,到下属公司去开会,从来都是什么陪同也不带,有时侯甚至干脆自己一个人打车来,也许刚刚八点锺,就突然从旁门进来说我们开始吧,准时得经常把人家吓一跳,也把冗长的迎接队伍弄得尴尴尬尬的,后来习惯了,大家才真正从心里觉出他的好。 一开始他总是觉得别人不把他当作普通人很奇怪,而别人又觉得他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很奇怪,他最伤心他的员工会害怕他,他盼着他们每一次见到他都能够自如的笑啊笑啊,现在大家理解了,真的是每一个人见到他都不怕了,他就自己先笑个不停,他的笑声很独特,很长、很响亮、也很温暖。 中建的员工有一个极有人情味儿的老总,他每天都绕着自己的办公楼散步,也每天都坚持着保护人才,以人为本。 没有一座高楼可以一蹴而就,无一不是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凝聚而成。一代代的建设者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拥有着建设者长存于钢筋水泥之间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意志,他将这种决心和意志同时应用于生活,注重观察和积累。在母亲眼里,他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学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伟岸睿智的夫君;而在他的眼里,她们都是他深爱着的受益菲浅的智慧源泉。 他热爱师长,热爱生活。 孙总坦白地笑着说:“对我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碰巧都是女人,一位是我的母亲,一位是我的大学老师,最后一位是我的妻子,他们给与我不同的东西。小的时候,母亲教会我吃苦耐劳,她循循善诱的给我讲述‘蚯蚓修垅’的道理,教导我只要努力,即使是小小的蚯蚓也可以修筑起远远超过它的体积的田垅,任何时候都要吃得苦,能够执着的坚持下去,从来不说我不行,永不言败;老师姓周,她教会我用爱心去享受生活,真诚待人,以奉献为自己的收获;妻子给了我自信,任何时候她都坚定的站在我的身边,即使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有她在身边,我也没有沮丧。” 孙总说得十分轻描淡写,但恰恰是这种轻描淡写反而将一种淡淡的温柔萦绕,当像他这样一位笑起来坦坦荡荡,无拘无束的男士在交谈中突然放慢了语速,改了略显轻柔的语调谈起谁,不用问,一定是因为极为珍惜。信任基督的教徒在餐前总是虔诚的祈祷,感谢主赐予他食物。珍惜真的是一种美德,它给予你最大的收获是:在感激的同时享受拥有的快乐。只有一个懂得珍惜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平凡见志,当可受益终生。 孙总是一个没有寂寞感的人,他的笑声贯穿生活的始终。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从打球到书画、小说、电影、集邮、旅游无一不爱,尤其酷爱色彩搭配,走到哪里就搭配到哪里,他的办公间、家里、他所及之处的工地都没有例外,有的企业做精装修,常常是他这一关比业主还要难过。 他肯学习,能吃苦,开朗爱交朋友,每天早晨六点钟起身,晚上十二点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不曾改变过,看似无奇,却是他坚定意志的体现,他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理念的人,员工们普遍认为只要同他在一起就有用不完的信心。 他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被别人感动,更善于感动别人的人。 大棋手一下子就能想到整盘棋将如何发展以及为了取得胜利,他需要采取什么态势。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孙总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棋手,他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他对企业情况的熟悉程度常使自己的谈话对手感到吃惊。而且不看文件就能靠记忆说出数字和事实。他所有的报告和讲话稿都由他本人亲自执笔,并且他深深的引以为乐。他是一个热爱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人。 孙总认为: 中国入世之后,建筑业是受到冲击比较少的一个行业。因为建筑业是一门劳动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行业,入门的准入度不高,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僧多粥少”导致建筑业的平均利润率很低。所以对于以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见长的国际投资者来说,如单从投资回报考虑,大都对建筑业不感兴趣。而中国的建筑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筑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长江三峡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电站、广东大亚湾及岭澳核电站、江阴长江大桥、上海金茂大厦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合约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而且施工难度也极大,它们的建造成功标志着我国建筑业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从事垄断性行业的企业。从目前境外建筑公司(包括来自香港)占有我国建筑市场的份额小于2%即可见一斑。建筑业是一门属地性很强的行业,中国入世后,我们不怕和国际承包商在中国大地上与之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我们将来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也许不是外资建筑企业,而是中外合资、合作的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竞争始终是一件好事,它是进步的唯一源泉,国有企业有充足的能力和信心参与竞争,同时也拥有无限发展的潜力。 孙总认为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壁垒将被打破,障碍也逐渐减少,一些国际资本出于其在本土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表现,以及在中国长远发展的需要,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管理及技术等优势,对中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兼并或重组。一旦进入此类集团的建筑企业,那么他们的竞争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一定会对其他建筑企业,包括国有建筑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此外,中国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会继续执行扩大国内需求及增强基建投资的基本国策,所以BOT等方式将会更多地吸引外国资本及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这对于资金较为短缺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就从源头上失去了竞争能力。 但孙总始终坚持在竞争社会中竞争对手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否在竞争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他认为当前对国有建筑企业最大的压力,第一个是人才流失问题;第二个是经济效益不佳问题;第三个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他正在着手逐步解决这些痼疾,只要这些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建筑企业就再也不会出现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基础管理不善等弊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将不再落后于时代,企业将进入一个大跨度、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时代,在现代竞争中享有优势。 孙总还借助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开展“三讲’’学习教育活动这两股强大的东风,带领中建总公司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首先,明确了中建总公司的定位:中建总公司是通过经济活动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通过创造经济效益为现代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支柱企业;应当成为全国建筑业强大的排头兵。希望在这样一个战斗群体中工作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自身平凡的劳动中领略到一种神圣的感觉;亦要求中建总公司的每一级领导班子从这一定位出发,必须对自己的企业切实负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他明确提出中建总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就是“积极推进商业化、集团化、科学化,切实增强中建总公司的竞争能力”。商业化——核心是要解决理念问题,集团化——核心是要解决体制问题,科学化——核心是要解决机制问题。紧接着中建决定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打造两个坚实的平台、发扬三种必备的精神为工作核心,来大力推进公司各项工作。一个正确的理念——追求效益是经营企业永恒的主旋律;两个坚实的平台——一个是规模和效益均衡发展的平台,一个是国家、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平台;三种必备的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在大刀阔斧进行集团资产重组;大刀阔斧进行总部机构改革和下属企业领导班子调整;大刀阔斧进行各级领导班子勤政、廉政、优政建设的基础上,最近,中建总公司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明确提出从“结构公司化、经理职业化、管理法治化、决策科学化及运行规范化”这五项措施着手,大力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向管理求效益。 世界上没有神,只有真实的生活着、工作着,热爱这个世界同时也被这个世界所热爱的普通人。孙总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将自己化身作一座桥,桥的两端连结了江总书记和广大的企业员工。他爱国、爱党、爱企业;他重文化、重管理、重科学;他真心的付出,真挚的给予,毫不矫饰的行动和作风使他成为中建的精神之魂。他用行动身体力行的向员工们诠释了三个代表,而他的员工们说:孙总就是我们的代表。 这就是他——CSCEC的掌门人孙文杰。
|
![]() |
![]() |
||||||||||||||||||||||||||||||||||||||||
2005\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