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鲁冠球: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自己 ??鲁冠球,一个蜚声国际的农民企业家,将昔日七个人的铁匠铺打造成如今拥有6700名员工、60亿资产、下辖30多家全资企业四大产业体系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让中国的万向节叫响了全球。在中国的改革舞台上,有些人昙花一现,有些人折戟沉沙,而鲁冠球始终追逐着时代的潮流,保持着一种旺盛的改革热情,创造着常青树的奇迹。这种旺盛的创业精神,来源于鲁冠球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来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 ??只有两年学习经历的鲁冠球,从创业之初至今,一直保持着认真学习的习惯,几乎没有一天不看书、不摄取新知识。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活动半小时后便读书,每天晚上工作再晚,也要看一个小时的书才上床休息。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使鲁冠球得到了多方面的受益。其一,拓宽了知识面。我听过他的一次讲话,从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历史史命到股份制、劳资关系与国际接轨,这些经济学的专门术语和涉及企业改革的热门话题,鲁冠球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生动的讲述。不仅如此,他还保持着中国企业家的一项纪录: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刊登在《求是》杂志上,8篇在全国大型学术评比中获奖。其二,提升了精神境界。拥有巨大资产和荣誉的鲁冠球,至今依然一身土气,没进过舞厅,没打过保龄球,十几年的老屋仍不肯换新的。对事业他依然保持着当年创业的那股劲头。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其三,凝聚了一批人才。如今,万向集团已有大学毕业生800多名,工程师上百名,有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使企业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因此,鲁冠球也被人们赞誉为“智能吸收器”。鲁冠球的创业经历,再一次证明了江泽民同志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精神境界就会随之提高,视野就会随之开阔,就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来。 ??鲁冠球为什么那么注重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他懂得“关键是用脑子创业”。可以说,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可能凭机遇,凭胆略,凭初始条件,凭优惠政策而成功于一时。可是当企业渐成规模,家大业大,再加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时,没有市场经济知识,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出现“脑子不够用”的问题,那时,用人不当、决策失误、管理混乱等弊端就会显露出来。近些年来,因为企业领导者素质差,不善经营和管理而导致企业衰败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一个极生动的比喻,说猴子的红屁股,当它坐在地上的时候,这点缺憾并不外露,甚至不为人所知,而一旦它身居高高的旗杆上的时候,这缺憾就显露无遗。平时不抓紧学习,不吸纳新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影响的只是个人的饭碗问题,但对于一个拥有众多员工和资产的企业家来说,无疑将影响企业的命运和广大员工的利益。 ??在鲁冠球面前,有些企业老板就显得黯然失色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居功自傲,终日沉湎于昔日的成功和辉煌之中,致使企业处于生存的危机还不知晓,自我感觉良好;或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不善接纳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在管理上,仍沿袭创业之初那套“家长制”的办法,造成积怨甚多,与员工关系紧张;或满足于个人生活享受,“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甚至包养情妇,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凡此种种,都可以从不认真学习不思进取上找到原因。 时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是水到渠成。一旦加入WTO,我们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鲁冠球那种“关键是用脑子创业”的清醒认识和不懈追求,没有一种奋勇追赶高新技术潮流的雄心壮志,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在世界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有鉴于此,鲁冠球的宝贵经验和奋斗精神,确实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来源:《宣传半月刊》 |
![]() |
![]() |
||||||||||||||||||||||||||||||||||||||||
2005\0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