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德树:中国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认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应该利用现有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有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速放慢,而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则大幅上涨。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当年共生产原油16931.9万吨,天然气341.2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6.8%。2003年全年中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6.1%;国内原油消费量为25231.2万吨,同比增长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389.2万吨,同比增长11.52%。
面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认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应该利用现有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谭竹洲说。
至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我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国内普遍的看法是“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
在国内三大石油企业中,以原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为主要业务的中石油成为“走出去”的先行军,在开发海外市场方面行动最积极,所开展的海外重大合作项目也最多。据介绍,目前,中石油已经成为这一战略的受益者。该集团至今已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近6000万吨,累计获得权益原油3000万吨,获权益天然气近30亿立方米。其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等三个具有规模的投资区域,海外业务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2003年,在中东-北非地区,中石油的苏丹区项目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中东-北非国家市场。 擅长海外圈地的中海油去年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海油Muturi有限公司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销售与购买协议》,收购该公司在印尼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中的20.77%,收购价为9810万美元。中海油在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权益由此从原有的44.0%增加到64.77%,这使中海油在整个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的权益相应地由原来的12.5%增加到16.96%。
中石化在中东地区加大投资力度,3月7日中石化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部签署了沙特南部勒巴·哈里北部地区B区天然气田开发项目合同。这块天然气田面积为3.88万平方公里,初期投资达3亿美元。目前,中石化又厉兵秣马竞标伊朗油田开发项目的计划。根据规划,该公司争取到2005年在海外获得200万吨-300万吨份额油,到2010年实现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中化集团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开始了海外油气田的开发。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建议,国家可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他建议国家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投资活动予以税收政策优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更加向经济目标倾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建议国家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石油直接投资项目设立投资基金,并设置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改变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建议国家尽快开展包括《石油法》在内的有关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各种立法和修订工作。作为中国四大石油公司之一,中化集团在中国国家石油安全及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