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姜建清:真正的银行家是跑“马拉松”的 ? 采访姜建清,本想从他为一本书作的序言开始。中国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故事,被国际舆论称为“神话”。作为占全国金融资产20%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行长,姜建清无疑感受颇多,于是写下序言:《真正的“中国神话”才刚刚开始》。接受采访时,姜建清显然没兴趣再谈起已发表过的文章,淡淡一笑,就把“神话”转为家常话。 ? 竞争对手是自己 ? 最近《远东经济评论》按常规评选了2002年度亚洲200家最佳企业,其中首次评选了“中国十大最佳企业”。有趣的是从行业来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早晨最先用的可能是家用电器(海尔评选第一),上班则离不开电脑(联想评选第二),也难免打上几次手机(中国移动评选第三),排在第四位的就是银行业服务(工商银行评选第四)。姜建清说,这项调查说明了银行作为服务信息业与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上述社会民众的评价,固然使姜建清感到欣慰,而金融业内的评价更使他感到高兴。去年英国《银行家》、美国《环球金融》、《亚洲银行家》等几家金融权威杂志评选,其中5项“最佳”都给了中国工商银行。姜建清喜欢默默地做事,不显山,不露水。2004年是中国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出20周年。这2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2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姜建清如数家珍般提供了一组数据。当年分出时,工行全部资产2000多亿元,现在为48000亿元,约合近6000亿美元,而此时,中国也晋身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增长扩大,我们一定能产生世界级的银行。不但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和效益上要达到国际优秀银行水准。中国工商银行10年之内,当在此行列之中。”姜建清充满自信。 ? 自信归自信,路有多艰辛,姜建清当然心中有数。他对金融经济理论的研究决不亚于他对银行管理的实践。他知道转轨成本的代价有多高。背着25.5%不良资产的历史负担,要把棋局走得越来越畅,如履薄冰。一着棋错,则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努力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贷款,大幅消减冗员,缩短管理链条,推进业务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拓展海外空间,每一项措施都是其改革全局中的一步棋。千头万绪,既需殚精竭虑,也要从容应对。 ? 说起工行的竞争对手,姜建清另有心得:挑战不是来自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而是自身。外资银行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本土化。”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在另一个国家的业务比在本国的业务做得更大更成功。除非本国经济、金融出现了危机。外资银行面对我们也心虚。“本土化”对他们是一个瓶颈。 ? 不怕别人竞争,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姜建清赞赏这样的理念: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这10个字涵盖了金融行业的特性。金融风险讲到底与不稳健有关。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姜建清引经据典,以美国金融业发展为佐证。100多年前的美国,很多银行大发银行券,来得快,走得也快,极不规范,人们称之为“野猫银行”。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导致大量银行破产,令不少银行家至今心有余悸。经历了上百年、无数次的磨难,美国的商业银行才发展到今天的模样。姜建清说:“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也没什么可崇洋的,生搬硬套地把洋药吃多了,也要吃出病来。”
? 人的理念到位了,操作才有效。姜建清倡导的经营理念,被归纳为:稳健的发展观、正确的效益观、全面的质量观、严格的管理观、科学的创新观。过不了这“五观”,人海战术、粗放经营,都给我们留下了切肤之痛。一家银行五六十万人,本该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却成了“劳动密集型”。外国一家金融机构老板惊叹:怎么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听这话让姜建清心中打翻了五味瓶。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似乎无必要再论证了。 ? 从不敢妄称是银行家 ? “你是不是一个银行家?”面对这样的提问,姜建清沉吟良久。“虽然我从业24年,不过是个银行管理者,从不敢自称是银行家。”他的语气、他的眼神把坦诚写在脸上。我们深信这不是随意自谦。 ? 姜建清描述银行家,多次用了“神圣称号”四字。他认为管理金融机构,并为此承担风险,作出业绩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金融家或银行家。但银行业的特殊性,内部架构的复杂,要求管理者能控制风险,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实在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所以自己从业多年仍不敢妄称银行家。他说,银行家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检验才能给予的称号。
? “20多年的从业生涯,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姜建清给我们讲了件趣事。曾经有位记者做了个假设:如果有“洋猎头”来挖你,你怎样应对?姜建清说,洋人恐怕出不起价。他能给我很高的薪酬,但他不能给我世界第十大银行CEO的位子。姜建清太看重中国工商银行这个岗位了。他说,有幸在银行业经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腾飞,实在是难得的人生历程。如果在这个岗位上,让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优、最大、最强的商业银行,我觉得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 说到从业生涯有无得意之作?姜建清最感欣慰的是,这三年多他接手工行的业绩。“用转轨成本最小化换来结果最优化。”1999年以来,工行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69%的较低水平。2000年,从总体上遏制了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2001年实现了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的“双下降”。按照五级分类方法统计的不良资产,从1999年6月到2002年底,工行不良资产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三年多的时间下降了一半。2000年经营利润94亿元,2002年经营利润达到440亿元,2003年可实现510亿元,有望进一步核销历史包袱。到2006年,工行年经营利润将达到700~800亿元,不良资产降到10%以内,消化全部财务包袱。到2010年经营利润将达到1000亿元,而不良资产下降至3%—5%,风险拨备足额,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定要求,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达到国际银行业的中上水平。一口气算完这笔笔以“亿”为单位的账,姜建清颇有把握地说:“我认为只要坚持现代商业银行方向,坚决按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去做,这个目标是能实现的。这目标的实现,将会是我最满足的事情。” ? 船总要驶回港湾 ?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而一个银行家的稳健和低调,一定是有出处的。记者在网上搜索。姜建清的名下,似乎永远是数字和工作,很难找到个人的资料。当面请教姜建清,他依然是三言两语,但毕竟有据可循。
? 1953年2月在上海出生的姜建清,是现任“国字头”行长中最年轻的一位。从业起步时,按通俗的说法,不过是个“老三届”。1970年姜建清去江西插队,后来又到河南一个煤矿工作了3年。1979年他回到上海,从此和银行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普通柜员做起,几乎经历了银行的所有业务管理岗位,边工作,边读书。1984年他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此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他曾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浦东分行行长,上海银行行长,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1999年7月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2000年2月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 2000~2001年担任首届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现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会长。中共十六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姜建清不仅具有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而且对金融理论也很有研究,发表过近百篇学术文章和若干论著。代表著作有:《海外金融风潮评析》、《金融风潮沉思录》、《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其深层影响研究》等。 ? 银行业务特有的风险性,尤其是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决定了银行经营得失必须在市场大潮中接受时间的评判。姜建清常对员工们说,干银行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不能只盯着100米、1000米、10000米,不要期待这时候的掌声响起。往往企盼这样短暂成绩和荣誉的选手是跑不到终点的。搞银行管理需要激情、耐力,当然也要技术、速度,更需要默默跑完全程才能获得成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功。 ? 管理就在于细节。姜建清深谙银行经营管理之道。每一个业务环节的瑕疵都难轻描淡写地溜掉。更令其格外珍惜的是,这样的经历锻造了他的坚韧、豁达。 ? 是的,人是有个性的。有个性而不张扬的人该不该推崇?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无疑是一种境界。而姜建清在千钧重压之下,仍有闲暇,读书、写书、听听音乐,陪家人聊聊天,是不是也是一种境界? ? 姜建清把这难得的人生状态诗化了:“任何一艘船,都要驶回港湾。”分享着他嘴角、眉梢荡漾的温馨,不由得你不为这位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和父亲祝福。 ? “中国神话”是由无数脚踏实地、默默奋斗的中国普通人创造的,我们也听到了在这场奔向新世纪的“马拉松”中,中国银行家们有力的脚步声。
|
![]() |
![]() |
||||||||||||||||||||||||||||||||||||||||
2005\0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