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简 介
   
展现企业家人生魅力
展示企业家创业历史
宣传企业团队文化底蕴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尽在明星企业家栏目

本栏目每周一期
每期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位企业家及企业文化
欢迎广大企业家报名参与
   
联 系 我 们
  联系人:赵增福
电话:010-68701137
EMAIL:
zzfvip@cec-ceda.org.cn
 
   
   
v  杨 长 恒  
v  杨 元 庆  
v  李 东 生  
v  张 瑞 敏  
v  傅 成 玉  
v  胡 茂 元  
v  竺 延 风  
v  刘 德 树  
v  姜 建 清  
v  王 天 普  
v  谢 企 华  
v  常 德 传  
 
明 星 企 业
 

姜建清:答记者问

? 问:中国工商银行不仅被《经济观察报》和北京大学企业案例研究中心评选为“2002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同时也被英国的《欧洲货币》杂志和美国的《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远东经济评论》也把工行评为2002年度中国内地公司10强中的第四位。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工商银行得到这么多专业媒体的肯定?

? 姜建清:我们不是很刻意去追求这些东西。想来想去,可能跟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关。《远东经济评论》在亚洲评出了企业200强,其中中国评了10强。前4家企业很巧合,都是跟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可能要打开冰箱,吃点东西,海尔就评第一;然后上班了就会打开电脑,联想就排了第二;然后可能会打了几次手机,中国移动就排了第三;我想,大概少不了要上银行,所以,中国工商银行就排第四。我们是一家金融服务企业,跟中国的居民和企业有非常广泛的联系,大概现在有1亿中国居民在我们工商银行开了4亿个账户,800多万个企业在我们这儿建立了频繁的业务往来关系。我想就是这种频繁的接触和服务使他们非常熟悉中国工商银行。

? 当然我觉得仅有这个是不行的。你还必须是一个企业,有非常鲜明的企业的特点。比如我刚才说的,我们的公共事业部门,如水电煤卫,天天和居民接触,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人们印象不是那么深刻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性质不是那么鲜明。他们不是像我们这样是一级法人,又有比较鲜明的企业经营理念、比较统一的企业文化,财务和管理等都有比较鲜明的企业的特点,在业内就比较承认你。这是一个综合因素。

? 问:我注意到1999年工商银行的经营利润还是负数,从2000年也就是您任行长那年开始,工行开始有利润,且利润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今年上半年集团经营利润已经超过了327亿元。您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 答:我们走过了一个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转变。我非常幸运地在2000年的时候当行长。1997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金融问题,其中也包括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这给了金融工作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再加上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是非常具体的工作的指导,我想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 怎么办银行我其实就跟大家说了10个字:效益、质量、管理、发展与创新。说来非常简单。效益是目标,质量是前提,实际上银行的生命线就是质量。管理是什么?管理是基础。效益和质量靠什么而来?管理,严格的管理。管理包括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理包括理财、经济的核算等等。管,企业要有规则,要有公司的治理。发展和创新是动力。要是没有动力,银行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几十年来我们形成的一些问题,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通过发展和创新才能解决。

? 问:要做到您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不容易,牵扯到银行和各级政府的关系。比如对一些地方政府的有重复建设嫌疑的市政工程,比如机场,工商银行怎么处理?

? 答:不贷。现在我们有非常严格的贷款评估和审批制度,都有专家委员会进行讨论。每次贷款审查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我们碰到很多非常有效益的项目,比如我们中国的钢铁业。你知道钢铁的价格涨得非常厉害,产量也迅猛增加,去年是1.8亿吨,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1亿吨了,进口钢材也是大量增加。而且钢铁企业普遍很好,前几年经营效益不好的现在都非常好。我们在最近两年对钢铁业的贷款,去年一年到今年上半年,贷款的余额还下降了60多亿。

? 我觉得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是跟中国的基本建设、房地产的发展相联系的,所以有这么多的需求。我们看到了在某些基础建设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包括开发区,有些过热的现象。如果这些过热的现象得到抑制的话,有些缺乏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就会出问题。我们现在如果对钢铁企业本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而推波助澜,大量发放贷款的话,将促使它们进一步发展。如果当这些泡沫——不是钢铁业本身的泡沫,而是跟钢铁业有关联的房地产开发的泡沫——消失的时候,整个钢铁业会下来。我们今天的贷款就会造成明天的不良贷款,那样会给未来带来很多的困难。

? 我们甚至觉得,往往在一个行业过热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应当适当退出的时候。这就是如何把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 问:2002年工商银行448.5亿的经营利润中,有85-86%的利润用于核销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这个比例工行是怎么考虑的?

? 答:保证账面利润有个几亿元的增长吧,剩下的全部解决不良资产和财务包袱。2001年比2000年利润增加了2.5倍(2001年的经营利润为347亿元),但当年账面利润只增加了五六个亿。2002年的经营利润比2001年增加了30%,但我们账面利润还是增加五六个亿,今年预计再能增加30%的经营利润,我们的账面利润仍然是增加五六个亿。今年用于解决历史问题的比例可能不止85%,可能是87%、88%。

? 我们希望看到不良资产迅速地解决。今年可能的结果是,经营利润大概600亿,不良资产(包括信贷不良资产和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净下降大概800亿。

? 问:您预计,到2005年或2006年的时候,绝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把不良资产降到一位数,但资本充足率和坏账拨备缺口仍然很大,工商银行将怎么填补这个缺口?

? 答:实际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不良资产和财务包袱。不良资产分两种,一种是信贷类的不良资产,这是主体,占90%左右的比例。另外有少量的非信贷类的不良资产。我觉得,到2006年把信贷类不良资产降到10%以内基本上是没问题的,非信贷类的不良资产能全部解决。

? 但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中国商业银行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还没有。因为还缺两个指标。一个是资本充足率。解决资本金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我们发行一些次级债券,将资本充足率补足至现在要求的8%的最低水平。这就不需要花什么钱,只是要承担一些(债券的)利息。

? 第二个必须要完成的是,即使是10%以内的不良资产,都必须要有相应的不良资产的拨备,也就是需要呆账准备金去覆盖它。不同的贷款有不同的拨备比例要求,从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到损失,分别要给予1%、2%、20%、50%、100%的覆盖,这种覆盖需要有钱。现在我们的利润大部分用来解决不良资产了,就无法留存下来补充拨备,因此在不良资产问题基本解决后,这块拨备大概还要花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全部补足。

? 所以没有外界帮助的话,整个改制的时间就比较长,从现在算,还需六七年。前面3年把不良资产的比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后面就要把拨备覆盖上。所以时间比较长。

? 问:您的推算不知道是不是设定现在的存贷差不变,而存贷差的收入现在仍然是工商银行收入的主体。但有经济学家指出,一旦利率市场化了,银行的赢利水平将下降。对这个变量工行是怎么考虑的?

? 答:工商银行比较大的收益分3块,债券类的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入相加等于利差收入的一半。换言之,利差收入还占2/3。尽管这些年非存贷的收入在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每年增长的速度仍然非常快,再加上以后中间业务收费的一些规章、法律制度的出台,这块的收入可能还会有些增加。

?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到了。比如对一些优质企业贷款利率的下浮比较普遍,在允许的10%的范围内。贷款票据化的趋势现在比较明显,也把利率下降了,多种替代工具,像债券、各种信托凭证等等,对现有利差都会带来影响。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迎接这场挑战。

? 问:您预计,工商银行未来赢利增长点在哪儿?

? 答:在未来几年,存贷款的利差收入还会是一个主要收入,但它的所占比例会不断下降。非贷款类的,比如债券投资,外汇资金的赢利在收入中的占比会迅猛上升。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差已经非常大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存贷差是1.2万多亿,这部分资金的运作将来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 另外就是中间业务的收入,今年大概会有60多亿,未来三四年增加到100多亿应该没问题。这都是纯收入。

? 从这三个大的部分比较来看,我想将来的存贷款的利差收入降到总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内,大概不需要太多的年头。存贷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缩小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的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曾经高达98%,现在已经降到了60%左右。

? 问:您觉得自己更多的是银行家,还是官员?

? 答:我不是官员,因为我的工作岗位是在银行。但是我也不敢自称是银行家,尽管工商银行管着5万多亿资产,是中国拥有最大资产的企业。因为银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而且有一个特征,它的风险是滞后的。我想银行家这个神圣的称号是需要历史来检验的,至少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检验的。我想我是一个银行管理者。

? 问:在和外资银行的行长接触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 答:我自己觉得中外资银行最大的差距在于管理。我说这话并不是妄自菲薄,说我们管理不行。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世界上著名的外资银行很多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和他们本国都发生了无数起经济或金融危机。在无数起经济或金融危机中他们消沉下去,然后又起来了。在这个多少次断手断脚的过程中,他们一点点把他们的管理锤炼起来,完善起来。相比起来,我们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到今天,一共才8年时间,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转变还有一个惯性期,所以我觉得在管理方面确实有差距,但是我们非常努力并比较快地在缩小这个差距,这一点也应该看到。

? 问:有没有觉得银行管理者是一个高危职业?

? 答:银行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中作出抉择的一个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行业是有一定风险,但我不赞同社会上说的银行是个高危行业,银行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只要严格按游戏规则办事,就没有什么高危行业。


来源: 经济观察报

2005\08
返回明星企业家 姜建清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