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为民演讲

甘为民:
尊敬的忠禹会长、文斌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和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本次全国企业文化年度盛会,感谢主办方给予了我这个宝贵的发言机会。刚才各位老总就企业文化这样一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非常深刻、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对我很有启发。借此,我也对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谈几点我粗浅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当前整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但精神财富仍然相对匮乏,有钱任性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企业的干部员工倾向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上,关心业绩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
   二是员工结构年轻化的问题。由于行业特点的原因,金融企业中80后与90后青年员工占比居高不下,比如在重庆银行3000多名员工中,35岁以下的就有2600多人,占到了70%。青年员工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能力强、掌握快、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合作意识相对较差,抗压能力较弱,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三是工作生活压力加剧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均,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呈拉大的现象,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看多了高富帅、白富美的安逸,一旦内心不够坚强而心理失衡,轻者削弱员工的积极性,严重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其次,我认为在当前较为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企业要继续推进企业文化,继续坚持以企业文化来引领发展。
   第一,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调整,“互联网+”进入了大众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习惯的巨大变化,企业都在纷纷加快转型步伐。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都迫切需要企业文化的打造,改变我们过去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干部员工在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型,用新的思维来适应新的时代。
   第二,我认为,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精神的支撑,越需要文化来引领,发挥其对业务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华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优秀企业文化独特魅力的生动诠释。同时,面对困难,企业的员工也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观、收入观和处世观。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他们舒缓情绪,带来精神慰藉的心灵鸡汤。
   第三,在市场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座各位都清楚,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里,产品、服务、产品渠道甚至包括资本这些“硬实力”比较容易被复制和替代,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则很难被复制。《财富》杂志在总结了若干企业成功的案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最后,我认为在新时期,企业应该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目前社会中各种声音和观点互相交织,许多观点十分消极。企业在推进、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去传递好声音,弘扬正能量。近年来,重庆银行结合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20字干部标准以及银行自身实际,在全行大力塑造“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五有”核心价值观,提炼形成了一套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组织推进体系,重塑了充分融入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度体系,并搭建包括宣传平台、培训平台、活动平台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文化宣贯平台。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践行,重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去年以来先后获得了第21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四项全国性表彰,以及重庆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两项省部级表彰,《人民日报》等全国知名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从重庆银行“五有”文化的实践来看,企业文化并非是抽象的概念和务虚的空谈,而是企业前进的方向,行为的准则,基业常青的基石。我相信,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巨大价值,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在中华大地上必将涌现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广受社会尊重的中国企业!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金年会手机版 - 金年会手机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