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图文]企业家提问时下企业竞争问题在座企业家回答
|
|
|
|
主持人:
五位企业家分别讲了一下自己公司的情况,金洲我是01年去了一次,这个公司确实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管业公司,而且出口方面已经做到佼佼者,大规模进军全球。 许继集团是这个行业的龙,当年我们和我们的合伙人一块,和王总一块探讨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在中国这个行业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现在在全球竞争格局里边也有充分的自信。 谢总是调动全球资源,坚信中国的崛起,在聚焦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产业的提升,而且现在具有重大的政治报国和对中国产业有很深的研究,刚才讲了自己的构想和自己想在做什么。 中国飞机的三分之一,我们公司当年给德隆做顾问的时候,研究过怎么买德国的丹尼尔,丹尼尔飞机公司所有的研发体系,探讨中国飞机业的时候,认为飞机制造业已经到了,把技术、品牌市场渠道拿过来,中国的飞机业马上就起来了,而且带着订单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吴总已经讲了一下飞机制造业达到的水平。 张总介绍第二机床厂已经讲到全球五强之一,也有绝对的竞争力,这五家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在现在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有着绝对优势的企业。 我想下面我第几个问题,希望和大家一块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在探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民币的增值不断地往上增,增到1:5的时候,大体上大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凭借自己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成本优势,大规模出口全世界,现在具有明显全球优势,人民币的增值不断地增强,劳动法颁布,加上中国资源,所有成本上去,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石油、钢铁全面涨价,所以很多最悲观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不会继续维系,而且会出现推倒重来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在沿海看到很多广东这边的企业,每天以几十家在倒闭和关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我很想听听王总和张总,你们现在在国际上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上已经占到优势地位了,我们未来的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人民币大规模增值,我们对未来怎么看?我想和许继集团王总探讨,因为和国际上大公司比,我们有价格优势,人民币继续增值,国外大公司建造自己的基地,高性能产品未来整个的价格和我们差距会大大降低,在未来竞争国家当中,我想听听各位企业家,在新的能力,新的形势下,未来十年里边怎么看? 俞锦方: 企业目前不管产品是否已经出口还是不出口,应该讲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大舞台当中。所以我们现在想,首先要做地球人,不要有地界的概念,首先是一个地球人。怎么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始终要求我们企业这样一点。你的管理手段,你的生产成本,你的创新理念,只要全球有的,你就是生产大别针还是有生命力的。我觉得,我们接下来所有产品都是过剩,汶川地震以后,以前是血浆紧缺,但是这次大家这么多爱国的热情,同胞的关爱,现在血浆库存都满了,原来三千多,现在亿吨级,只要需要,马上就可以。全球都是过剩的,我们现在必须要站在这个行业当中,自身的行业,世界通行业是怎么样的,每一项技术改造和工艺的提升,都要瞄准世界通行业的水平,我们金洲就是从97年提出这个口号,打造百年企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项一项改造,装备重新创新,所以我们做得海底管线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美国全进口的,光进口设备五个亿,有了好的装备,生产一流产品的保障,还需要人才、技术、整合。 归根到底,我们每个企业所处目前这种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练好内功。今天都是企业同行,产供销、人财物,前几天我们到北京现代参观,中层干部怎么管理,行政管理人员怎么考核,管理制度的创新确实是永远无止境的,我们不断学习日本的管理,日本的西方管理,我们有些东西对我们这里不适用,但是我们可以吸收消化他们的管理,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讲到底,我们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就像地震一样,这次地震有多大的能量改变规律呢?国内的这种环境,每个企业家不要有任何怨言,无论是新的公司法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节能减排也好,我们这些企业需要融入到国际大舞台当中去,现在对我来说是很严格的,甚至很残酷的,要求我们成长,这些企业要融入国际大舞台当中去,我们的心态一定要放好放正,要看到家长对我们的关爱,希望我们存在,希望我们练好内功,到国际大舞台上拼搏。 主持人: 今天俞总观点非常清晰,他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并不是拼低价。浙商超出历史上我们所看靠劳动力成本、靠污染,所以目前从他们这个企业,一直瞄准了国际水平,全面建起来的竞争能力,还是经得住检验的。许继集团新形势下这家企业的竞争,在国际竞争当中有压力没有?到底怎么看未来? 王纪年: 俞总说的是事实,当人民币升到一定的程度,对所有企业都有压力,这个压力我们应该现在就要预测三五年,当成非常严重的危机来看,这一点是对的,我们现在从这几个行业来看,三个措施,一个是产品技术的创新,目前许继集团承担世界第一条特高压阀体和保护控制设备制造,我们承担世界上第一条,自然比国外企业先进一步,我们有,他们没有,我们再升值也不影响我们的产品出口。 第二个工程的集成,系统集成和工程的集成也有一大块利润,不能光做产品制造商,要做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个需要一个更高的团队。 第三,要更注重更研究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变化,三五年以后要做到国际产品定点采购商、定点供应制造企业,应该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这是我们面对绝对困难,现在一定要起步或者更早起步研究这个问题。 主持人: 王总认为,他的企业在超越国际水平在进行全面的研发。 张志刚: 这个话题我觉得也是企业界关注的问题,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到底是5还是6,我估计经济学家也预测不准。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应该作好准备。影响毕竟是非常巨大的,往往在一些第一附加值,劳动力为基础的产品,影响可能比较大。像我们搞装备,我们也认真分析了,从我们分析来看,从装备的特点来讲,光靠便宜是卖不出去的,重型装备,用户考虑第一考虑的是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第二就是质量,能不能达到要求。第三,社会服务是否有保障?在这个前提之下,然后再调价,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可能影响会小一些。 作为原材料是世界范围的,大家都一样,关键还是要提高我们产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品牌,才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不败之地,还是要苦练内功,企业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点,能够达到世界水平。 主持人: 企业家谈的都是一个观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能力,受到挑战之后谈两个问题,一是东部崛起和西部开发问题,深圳东莞企业都在向内地转移,低附加值。另外现在的龙头企业靠产品升级,目前对中国未来全球竞争中最乐观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以后,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技术升级会遇到一次最重要的购买能力的机会台湾谢先生所谈的,全球的人力资源,全球的技术会向中国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和生产能力企业转移,随着人民币升值,未来飞机制造业大规模提升,全球很多飞机制造随着衰退,大量的人才会不会向中国转移?未来技术大规模升级,在今后这场全球竞争过程当中机会有多大? 谢秉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在座几位都是搞工业为主的,我们是搞流通和金融的,我们十几年研究了这样一个数学模型,成本的提高,国家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我利用去年的雪灾搞了这样一个报告,中国大陆的工业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了,从流通流转99年18.7万亿,2006年59.6万亿,07年74.8万亿,08年90万亿,什么概念呢?高技术的情况下,我们还以70%的速度在递增工业,重复低水平的增长,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土地资源存在是有局限的,光光负责这三个工业,再过四年之后,工业翻一番150万亿的时候,请问那个时候的能源、原材料环境能不能承受?承受不了,14万人民和150万亿产品争能源,我们要让位人民生活,数以十万亿计银行贷款泡汤,会出现金融危机,这是我们最近做得内参报告,实际上已经来临,很多企业家有怨言,人民币升值,新的劳动法,石油升值,食品升值,通货膨胀,一系列的问题,价格没有升值,国家想干什么,国家要消灭掉35%传统的,再不转变增长模式来不及了,这个观念很少敢于这样讲,我们都唱赞歌,按照这几年计算出来的数学模型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转变增长模式,未来世界竞争靠三个方面:第一,渠道;第二,资源。第三,科技。除了这三个方面,没有出路,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哪一天人民币升值和美元等价值的时候,国力更提升了,其实我们企业家们,国外也走过,比如深圳1997年已经转型了,深圳多少工业区成为工厂?东莞这一带,尤其是昆山这一带,在2003年开始转型,像这些城市都是经过转型的,沿海的产业转到中西部,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再这样下去,我前段时间给国家一个部委讲课,有一位老领导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听了课之后,他一直抓工业,抓工业,以前拼命促进工业,他认为他错了,他认为他是罪人,他说我们现在是干什么呢?把子孙万代的资源都挖出来生产了,把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环境污染了,苦了一代人,肥了外国人的腰带,还要挨骂,还要站在被告席上,去年一个国家享受了27%的反倾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定价权,渠道在别人手里,我们忽略了经济客观的转换没有转换过来,我们一直几千年来,1997年以前,中华民族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以前说卖方市场,在那个时候,生产价值链占到经济价值的80%,因为短缺,97年到今天,我们处于过剩经济时代,买方市场的出现,生产只占了经济价值链条的20%,服务占到800%,20%承担所有环境、资源、原材料,80%可是话语权、订单权、定价权,所以说在短缺经济下,金融可以控制一切,过剩经济条件下流通可以控制一切,一方面我们要创新,要科技,我们要把国外的技术引进来,更主要的彻底转变增长模式,要把我们的服务贸易业提升起来,每一个企业在这一块要下大功夫,渠道是不是在你手里,渠道不在你手里,光有技术没用。美旗我们的联盟,台湾占到全球的60%,其他在飞利浦和朗讯,所有商店卖它的,拓宽渠道非常难,借着技术创新,必须走另外一条路,美旗号召这么多海峡两岸的企业,就是因为渠道,我们创造公共工程的渠道,我们创建了好几个基金会,哪一个政府和我们合作,公共照明换成LED,除了国家补贴之外,基金会给你补贴20%,从这样的渠道竞争。让20%产业链条大家都出一点,因为这个产业链条利润很高。 主持人: 您认为中国制造业走进了死胡同,中国流通业被人控制了,资源和能力基本上遇到阻碍了,你做的东西实际上是重新造一个流通体系,重新把国外的人才形成联盟到中国来投资,新建一个中国崛起新起点,是这个概念吗?您认为我们在座的这几位都得死? 谢秉臻: 不会,他们这几位有些东西特殊的国内比较缺的垄断行业。 主持人: 除了把国外的资源拿来,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现在台湾的人才和全球的人才,有没有大规模重新在中国人民币升值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情况下,流到我们这些企业来,流到洪都和许继去,最近一个大的客户,福田汽车奔着一个目标,华人,只要愿意来统统来。你现在的观点,我听懂了,你作为一个台湾人确实认为大陆生意有巨大的潜在力,但是你不相信全面创造,你相信未来新创新会把所有的资源拿来重新再造,除了再造以外,有没有可能全球的资源聚到具有竞争力的能力企业身上来,也变成跨国公司。 谢秉臻: 我刚才说30%,我们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内资企业真正直接和国外销售渠道接轨能力的不到3%,和全中国国内一盘棋销售在座有很多的企业家,产品能卖到全国每个省的不到20%,都是在眼皮下面,没有流通体系,信息渠道不畅通,物流成本过高。从台湾嫁接是最近的,最早改革开放是香港,香港是西方的模式,举一个例子,像平安保险,如果说97年没有引进两百位台湾的经理人,一下子把全中国平安保险机构有一位经理或者副经理变成台湾人,没有今天整个中国保险业,营销技巧,包括房地产业的绩效,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大陆实际上最接轨,我们的基金法、证券法、保险法,这些都来自于台湾,不是来自于香港。 企业一方面创品牌和技术,有一些行业我们可能特殊保护行业我们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这是国家技术创新的源泉,在我们这个国家,在这些领域,这些企业调动能力很差,最近在福建泉州搞鞋和服装,是运动类的,不是全方位的。欧盟一个反倾销25%的企业完蛋了,现在出口8个方面的升值,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台障、原材料升值、人工升值。今年又有30%的企业难以维继,温州已经出现负增长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应该本来主动淘汰掉一些传统的行业和低水平竞争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走技术创新,不走规模和渠道,是难以维继的,很多企业不要侥幸,在全球过程中,真正的高精尖技术引进不来,还是要靠自己,有很深的技术壁垒,我们是研究流通的,真正以后的渠道竞争还是在流通业上,控制经济价值链,比方说全中国百货业为什么说外资会垄断了呢?3400亿的零售总额,外资不到150亿,很多人想不通,不到5%怎么可能垄断呢?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外资那么厉害下来一个文件,五环路以内不准建两万平米以上的,还是停留在,我们上了西方两个当,终端为王的当,其实竞争模式是渠道商,我们这么多人都是企业家,我给你下订单就是一个亿、一千万,王府井给你下五万,百货公司每一百亿平均每一天每一件商品只有一两千元而已,一个百货公司五万个品种,单一品种订单一次能下多少?几万块钱,人家是几万亿,全球配送情况下,一下子就是千万。第二,外资企业,我下的订单60天付款就付款,可是我们中资能欠六个月就欠六个月,恨不得欠一年。我们供应商惨到什么程度,一批货款在柜台上压着,三到五批货款压着不给,这就是物流成本,做企业的不要被国家统计数字误导,我们的物流成本比人家高十倍,国外整个物流成本占了全社会GDP的8、9%,我们是18.6%,实际上一件商品从原料到工业到流通业到用户手里,我们的中间成本是五十几,别人只有7,差了几倍的概念,这个成本在哪里,主要就是流通环节没有信用,给了钱不给货,给了货不给钱,每个环节用现金交易,每一个环节的金融成本造成的,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沃尔玛这样的企业说,我要这个产品的北京代理给王府井还是沃尔玛,轻而易举拿走,一旦拿到总代理,王府井从他那儿进货,告诉这个供应商,以前卖十块还是十块,总代理以后不赚你的钱,我保证两个月把货款收回来给你,我们两家和约一签,我跟王府井说,我是讲信用的,因为我要60天付款,你要45天给我付款,全中国流通业没有一家可以抵抗,资金链断了,我们流通业靠压别人三到六个月资金活着,我们流通业周转速度60天到120天,流通业是渠道竞争而不是中万竞争。为什么八年开了两家店,百事曼怎么想的,早晚国美苏宁是我的,我为什么要开,培育市场是要成本的,沃尔玛为什么开店那么慢?家乐福也在收购,家世界收购铜锣湾,都是去年入关一年以后,渠道的竞争,在这方面原来没有找出来,以后在渠道竞争上是关键。 主持人: 中国在流通业和制造业都是国外跨国公司的天下,中国未来没希望了? 谢秉臻: 如果不创造新的模式,没有希望。国美和百事曼后面的股东是谁?大家就会悟出一点道理,都是一个股东,未来就是合并的希望。 主持人: 民族产业打不过国际融资? 俞锦方: 所有的企业,我们怎么样做销售网络,不等于我们不行,哪怕做鞋子,做全球最好的还是有生命力,反倾销,中国的鞋子不供应全球,鞋子哪里来,到美国买吗?美国造的鞋子是什么价格?我们这里的企业家,我们已经是走上了这个产业,必须对全球范围当中,只要把它做好,我想绝对有生存空间、绝对有市场,不等于说要创新,要发明,你要高科技,谈何容易?不容易的,要搞一个新产品,要创造一个新产品,这么容易吗?我们目前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首先前提把现有的产品做到全球最好的,包括谢总讲的,物流系统自己怎么样建好。我们自己成立一个商会,金洲管道商会,所有的企业是平等的,我们共同打天下,共同拥有这个品牌和市场,把商业会员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利益保护得很好,产品涨价了,我们不控制他,产品掉价,什么价赶快卖,半个月要降价了,怎么样保护流通商的利益,命运于共,我们还是走过28年的历程。流通的网络建设是我们的生命线,一个人一个心脏,没有血脉没有通道当然不行。 主持人: 我同意俞总的说法。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刚才谢总的意思是我们是在浪费资源,搞制造业人观点里边,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转移到国外,要么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总体来讲是往内地逐渐地转,有利于平稳地发展。 谢秉臻: 我刚才说的是30%低水平竞争,而不是说全部。 主持人: 最后听一下吴总讲飞机制造业,包括全球竞争力,吸引人才和全球市场机会和能力? 吴方辉: 刚才前面探讨很久,经济全球化,一些高科技产业发展是不是会带来资金、人才、资源的需求效率,谢总谈得比较多是流通业,流通业是我不熟悉的。但是从高科技产业角度,科技的引领,大产业的拉动,会带来这些资源的聚集,答案是肯定的。刚才主持人又谈到说,中国发展大飞机,会不会产生这个效果?这是一个比较有特殊的问题。中国发展大飞机,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是令国人振奋的决策,但是对于国外,尤其对于一些西方大国,像长期垄断航空制造业的欧洲美国来说,未必是令他们高兴的事,因为航空工业是高科技的产业,大飞机更是号称工业之花,它是集现代工业成果为一身,它涵盖了从机械、电子、材料、冶金、化工等各个门类的工业门类,而且大飞机制造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投资也巨大,产能也巨大,所以说造大飞机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大国强国地位的要求,这仅仅是从政治和科技上来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国对大飞机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事情。国内外有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还需要干线客机两千架以上,一架一亿美金就是两千亿美金,相当于一万五千多亿人民币,到2050年至少还有三千架以上,又是两万多亿人民币,巨大的市场,相对于波音、空客,包括他们的国家中国造大飞机未必是他们欢迎的,目前已经显现出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造大飞机以各种形式或者是明显的或者是隐讳抵制和阻碍,人才、其他资源的聚集,我们更多建立在自主创新、独立研发,更多体现在民族工业的发展上。可以说这是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集体考试,一般性的原理,也有个案。 另外,谈到人才或者说物资源,随着改革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觉得在这些观点上,也要调整和更新,就人才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不是一定要把人才吸引到你这儿来,才算你成功了?我觉得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航空制造业就是最典型的全球化的产业,以波音和空客为例都是这样子,除了波音、空客除了注册地是美国、法国的,已经完全是全球化的,利用全球资源为它配套。比如波音开出来一个新的飞机,波音787,除了组装,几乎不干一个零件,机翼日本在干,中国的哈飞和成飞帮他干一部分,而且是全球的竞争分包,而且已经发展到知识产权其实也是全球的,除了总体设计在他那儿,比如日本的大机翼拿过去,是根据技术要求人家设计的,机翼知识产权是日本的,中国的复合材料等一部分零部件也是在哈飞在设计在做,连通各种资源,把全球都调动了,可以说这样两个公司,一个航空制造业产业拉动全球经济。所以在人才等其他概念上,中国同样要更新。中国造大飞机要走的模式肯定也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我们也实行大系统的分包,要立足在这上面,我们才能够取得我们最终的成功。谢谢! 主持人: 我认为,追赶国外最先进的水平,还是有这种潜力的。除了追赶以外,再造一个产业能力,中国到底有没有这种能力?您认为最追赶和再造哪个是中国企业发展之路? 谢秉臻: 半导体光电这个领域,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大家都说是光电的世纪,到2030年光电价值链相当于IT产业的总值,有些方面要分析,比方说光电分为两方面,液晶显示来不及,别人已经到了第八代,我们第二代都靠别人的。工业半导体,蓄念给西安的西月航天工业上这个领域的领头的公司,从韩国进来一套六寸的装备线,调试八个月都没弄出来,韩国人一测,半导体还是用韩国的人才。人才的断层上还是有一些问题。在那些领域要追赶,一个国家如果在某一些产业链上,像王总说的,在一些机电的领域里,如果没有,就是那个价,你必须有,话语权在人家手里。在半导体照明这个领域,大功率的照明从前年开始,反正大家都刚开始,虽然日本有了荧光方面的知识产权,这里面还有一些知识产权可以控制,比方说这个团队就把后面整个散热、分装领域四百多项知识专利被我们申请了,以后我们从蓝光到白光,我们一定会用欧美和日本的技术,但是它生产一个技术一定会侵犯我们,我们和他们达成谅解备忘录,他们觉得我们很小,现在和我们谅解他有优势,他占便宜了,错过了我们的胸怀,把我们的专利给整个中国人用。 主持人: 谢总讲的是新兴领域完全可以调集国际资源再造一个产业。吴总这个领域比较特殊,飞机这个领域和其他的领域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牵扯到军事更严一些,即使国际分工的时候,很多东西可能不给,欧盟叫我们生产,我们把最好的技术就给了他。 主持人: 未来30年是人才聚集,开放,把人才挖来,还是自己独立自主开发,往上升级? 王纪年: 中国制造业将来的竞争力的提升一定是在现在的基础上涨起来的,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一定要靠各个行业和全国行业的领导有意识把大家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已经形成跨国优势的巨头斗,两个一定要结合,缺一不可。 主持人: 因为时间的关系,想不想成为一个国际的跨国公司,主要靠什么手段实现这个目标? 俞锦方: 我们每个企业家一定要想到自己很渺小,像蚂蚁一样,始终保持危机感,又让我们很伟大,有精神才有一切,企业要战略定位,目标是什么,有了这种奋斗的精神,我想你会拥有明天,拥有世界。 王纪年: 把一个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是我们的追求,我的工具和基础就是建立一支有高度职业化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谢秉臻: 刚才前面所说的,流通很严峻,我用多年研究了一套新的模式,找到了它的优势和垄断我们的竞争力,就可以找出一些办法,被经济学评价为新的经济学理论。三万个交易席位是永远免费的,交易过程中也不收费,赚什么钱,一个席位一天交一两万元,一年就是一两千亿,同行给我们钱,我们和同盟结盟,我们现在已经形成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外贸运输集团、中国美旗三家形成一个联盟体,这个联盟在流通领域去年实验4.5月,产生一千多亿营业额,今年三千亿,企业家可能享受物流金融这个名词就是这样出现的,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可以贷款,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未来十大中心平台建成以后,国外的平台建成以后,把今天的物流金融改名叫供应链金融,连利息都不用了,提供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为整个中国的企业服务。 吴方辉: 我非常尊重上半场那些改革先驱和老一辈的企业家,我感觉和他们相比我只能称自己是企业领导,我认为既然历史到了今天,选择了我们,企业领导的工作是带有挑战性、创造性的,我们就要勇敢地应对挑战,创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志刚: 提到跨国公司,我们是70年历史的企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企业制定一个目标叫打造国际一流集团制造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说起来很高很远,但是我们向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到那一天想不跨国都不行。 主持人: 今天跟五位企业家对话,我受益匪浅,我相信未来30年,中国的企业会在三个领域里边由这五位企业家探讨的三对矛盾中不断前行。第一,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要有危机感,而且一定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应对新的形势,不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继续提升自己的全球能力。第二,大飞机的梦想就是要追赶国际水平,就是要靠自己的研发能力,已经做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有三万亿市场,导致巨大的市场潜能和现在分包大量的各种各样分包的能力,已经形成的这种能力,到底怎么样追赶国际大跨国公司,中国的企业有它自己信心的,就像张总的,你不是到时候也会是的,从第五、第四、第三,一步步提上去,自己的技术潜能和市场能力、成本优势,所有东西都合在一起,真正能够使得我们这些企业继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会追上跨国公司,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谢总讲了这么多对中国传统产业,传统的流通进行大量否定之后,他并没有悲观派,最重要的观点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超越跨国公司,在他眼里,连沃尔玛也没希望,等于是一个新模式,零加价,最后拿金融运营的体系直接为工厂服务,你在这儿做,我给你贷款,给你做,最后零加价,他认为是他自己的创新。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聚合新的人才,在中国进行新的市场机制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超越全世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今天这五位企业家,具有领袖地位,又有领袖的思维和梦想的几位企业家,在探讨三个问题,都是从他们能力起步,到对未来到底怎么样参与国际竞争做得各种各样的构想,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从这方面也受到很多的启发,未来中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过程中一定会循着这三个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创造中国崛起的未来,而且从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中国企业的强大相匹配,建立中国真正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立于自己特定的竞争制高点。今天的论坛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根据速录上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