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尹援平副理事长作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情况报告
|
|||||||||
一、第二届(2006年)“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的申报情况 2005年6月16日,以金年会手机版、金年会手机版的名义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关于举办第二届(2006)‘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评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同时,中国企业报、搜狐网、中企联合网等媒体对举办这一评选活动作了报导,由此拉开了第二届(2006)“袁宝华金奖”评选活动的序幕,自愿申报工作正式开始。到申报截止日期2005年8月底,共有18位企业家自愿申报。申报的总人数比去年增加了7人,去年首届是11人。申报的18人中有4位上届曾申报过,本届又重新申报。总的讲,第二届申报的热情、质量和数量均高于第一届。 2005年9月初,我们秘书处的同志受彦宁、黔贵同志委托,将自愿申报上来的18位企业家的名单和事迹向宝华同志作了汇报。 二、介绍“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专家委员会会议对本届“金奖”候选人的评审情况 2005年11月6日召开了“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专家委员会会议。会议由专家委员会主任蒋黔贵同志主持。应到12人,实到8人,2人有书面意见。专家委员会会议经过认真热烈地讨论,与会委员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推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刘?、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三位企业家为第二届(2006)“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候选人。 专家委员会委员们认为,今年自愿申报的18位企业家都是比较优秀的,但由于金奖评选名额有限,只能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这三位企业家作为候选人,主要是从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候选人企业在管理上特色突出;二是候选人的个人魅力、社会影响力明显;三是三位候选人企业结构合理,一位是大型国有老企业的带头人;一位是保持持续发展的常青树式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一位是以技术创新为突出特色的、国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领军人物。各具特色,表现突出。 三、介绍到企业的实地调研的有关情况和简要介绍三位候选人的突出特点 为了深入探究三位候选人的管理特色、成功之道,以及他们的个人魅力,由蒋主任带队,先后到海信、娃哈哈进行了实地考察。周厚健、宗庆后两位同志十分重视,拿出一整天的时间从头至尾地陪同调研活动,他们详细介绍了企业管理、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情况。蒋主任事前认真审阅了每位企业家的汇报材料,提问简练、到位,有很强的启发性,把企业调研工作变成了双方交流、沟通和提升的平台,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在与周厚健和宗庆后两位领头人交谈之外,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相关人员均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之后,还深入企业的车间、班组参观,与企业员工直接对话,零距离接触,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企业的实际情况。 原计划,今年对三位候选人企业均安排实地调研,但因去年年底企业和专家均很忙,去鞍钢调研没能成行。当时正好刘?在北京开会,蒋主任及调研组的同志在京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刘?的汇报。 下面,我分别向大家介绍三位候选人的突出特点和调研的有关情况: 1、刘?同志1994年12月调任鞍钢总经理,当时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方面,由于技术装备陈旧,管理松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人欠货款高达138亿元,企业已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50万人同吃800万吨钢铁,冗员严重,机制不活,企业负担重、缺乏活力。针对鞍钢的种种困难,刘?同志从狠抓技术进步入手,探索出了“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企业再生之路。经过10年努力,鞍钢的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同时,这条技术进步之路比传统模式节约了近80亿元投资。刘?同志始终把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起来。从1995年开始,按照“精干主业、放活辅助、统一领导、分权管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管理,造就经营管理、专家技术和生产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并在预算管理、财务风险控制、信息化、环境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创立了新模式。在刘?同志领导下,鞍钢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将成为年产3000万吨的国际化大型钢铁集团。 2、宗庆后同志是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他所创立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国内最著名的食品企业集团。在近20年的创业、发展过程中,宗庆后同志在企业营销、培育品牌、兼并扩张、外资利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成功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这里简要介绍宗庆后在管理上的亮点和独到之处: 一是,坚持主业经营,小步快跑,滚动发展。多年来,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集中力量在食品行业中将小产品做成大市场,不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有了钱也没有乱投资。同时,对新项目的选择坚持领先半步,保持市场的敏锐度。 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管理,人、财、物,产、供、销全部由集团统一控制、调度,实施有序分级授权管理。 三是,在营销管理上,创建联销体模式,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2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数目更为庞大的 二、三级批发商和销售终端营销网。且全部用计算机管理,使这个大的营销网运转正常、畅通、快捷。同时,坚持诚信经营。 四是,在品牌建设上,以“实在、有效”为最高准则,坚守自己健康、大众化、高品质的一贯品牌特性,创造了中国饮料行业的众多辉煌。 在娃哈哈参观时,我们直接接触到一些职工,蒋主任直接与他们对话。例如,问一位搞化学分析的女技术员:“工资多少?”她的回答与宗庆后的介绍一致。蒋主任问到几位年轻的搞试验样品的技术人员:“在娃哈哈干得怎样?”回答:“个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娃哈哈调研感受最深的还是宗庆后本人,他给我们一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宗庆后本人是那种精明与厚道集于一身的企业家。他很精明,又讲诚信,正派!一个民营企业能够长胜不衰与宗庆后的个人魅力、领导力分不开的!我们到娃哈哈去考察,亲身感受到中国企业家的伟大与平凡。说他伟大,宗总在中国饮料界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是他用全部的心血去创造的结果,他每年365天,至少有200天在全球跑市场,把自己个人的一切均奉献给了娃哈哈,献给了中国民族工业;说他平凡,他介绍,他平时就吃在职工职工食堂,吃的与职工一样,穿戴也很简朴,他谦逊、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民营大老板的那种傲气、架子。我们在向宝华同志汇报宗庆后的情况时,宝华同志对他十分肯定和赞扬。 3、周厚健现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名字上看,周总是又厚道又稳健。在年轻的企业家里有这样素质的人还是不太多的。48岁(当年)就有十几年的一把手经验。这个人很全面,做为一个技术干部有这样的头脑很让人佩服!他1992年起至今担任海信集团的掌舵人,周总担任掌舵人的这13年的时间是海信高速成长、收获颇丰的时期。海信销售收入由4.12亿元增长到276亿元,净资产由90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利润由1286万元增长到4.3亿元。海信由一个中等规模、单一产品、区域市场企业,发展成为多产品门类、全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力提倡各种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信在数字高视频处理技术及其芯片设计方面取重大突破。11名平均年龄28岁的海信研发团队经过4年的刻苦攻关,成功开发出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成功的视频处理芯片。也就是目前大众知晓的“信芯”。这一创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因此,蒋主任带队深入海信,直接了解海信的情况,探寻其成功之道,更显得具有时代的色彩和深远的意义。 一提倡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企业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到底海信的情况如何?我记得在海信座谈会上,蒋主任提问:“你们为什么在十几年前就确立了‘技术立企’的经营之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耐得寂寞、不被社会上快挣钱、挣大钱的风气所干扰,而闷头4年去搞技术创新?而且失财的风险很大,你是用什么方法鼓励和吸引科研人员这样投入搞创新的?”等等,一个个问号提给了周厚健及一班人,他们一一作了回答。回答是让人满意的!
概括周厚健及班子成员、技术骨干的回答,以及企业的一线调研,概括出如下亮点: 一是,科技立企。在周厚健同志的领导下,海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确立了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并持续坚决地贯彻了这一战略。他主持打造了支撑海信技术立企战略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高超的、艺术般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很好地解决了海信战略性技术创新需要与当前竞争生存需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 二是,实施“新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孵化产业”的技术转化模式;周总成功探索并推动实施了海信“技术中心孵化产业”的独特产业拓展和有效的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模式,并立足技术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资本运营活动,由此对海信集团低风险、低成本产业拓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机制的第二个特点是“人才特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周厚健卓有远见地推行对海信技术立企战略具有奠基作用的“技术中心特区”制度。在融智胜于融资等理念下,主持建立了完备的海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营造形成了以崇尚技术和质量、尊重知识和人才、讲求诚信、情感化管理为特色的海信文化。例如:很早就是技术研发人员的收入高于其他,这11人组成的研发小组成功后也得到重奖。
三是,稳健型财务管理体系。基于对财务理论和实务的深厚功力,周厚健同志主持打造了海信稳健型财务管理体系,由此使海信实现了在健康基础上的快速发展。 那么,这三位均得到过很多荣誉,在他们的材料中均有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周厚健当选2005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今年的人物大都是“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总之,根据专家委员会审议的结果和对三位候选人企业的实地考察,刘?、宗庆后、周厚健三位企业家基本符合“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的申报条件,经过“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投票评审和媒体公示,三位候选人均获审定,将在3月25日召开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进行正式表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