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战略》
李明星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9月)
内容提要
本书将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均衡发展战略两个创新环境下的新兴工业化战略等三大阶段。
第一部分基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经济实践,系统分析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体系;从宏观经济、结构特征、增长要因等角度,考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效与局限,从经济发展机制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基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实践,系统分析均衡发展战略体系,归纳体制转轨的关键环节;从宏观经济、结构特征、增长要因等角度,考察均衡发展战略实效与局限;强调体制创新、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必要性。
第三部分系统分析新型工业化战略体系;勾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主线;从宏观经济、结构特征、增长要因等角度,展望21世纪中国经济。
本书力求基于系统的理论逻辑框架和丰富的数据实证,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取得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双丰收的成功经验,清晰明确地展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及其前景。
目录
第一部分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计划经济体制 1949-1979
第一章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背景:世界冷战格局与薄弱经济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冷战格局,给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全面对立局面;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卷入朝鲜战争,加剧了与西方阵营的全面冲突。现实军事威胁,迫使中国快速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报家卫国,巩固政权。
第二节 战略目标:赶超英美
为了在经济上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政治上打破敌对势力鼓励政策、军事上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在孤立无援的国际环境和“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迅速实现工业现代化,成为新中国首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组织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战略,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实践,逐步形成以“赶超英美”为口号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战略措施: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机制
在孤立无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贫穷落后的国内经济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快速发展重工业,面临生产要素矛盾突出、产业协调难度巨大和经济运行机制薄弱三大难题。为了切实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在实践中创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由排斥市场机制的政府计划体系、贯彻政府计划的微观经济主体、被动接受计划调配的居民家计及其三大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所构成。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机制推动了直到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中国经济建设。
第二章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效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创建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快速工业增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与高强度积累机制推动下,中国的积累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953-1978年的年平均积累率高达29.5%,不仅高于世界水平,也高于大多数实现了较快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建国后的30年,工业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第二节 结构特征:国有重工业发展,整体结构呈畸形
改革开放前,为了与重工业发展战略相配套,中国政府大力构筑了“一大二公”为特征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上,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私营经济大幅萎缩;产业结构上,工业增长迅速,农业发展缓慢;城乡结构上,由于工业产值大,农业劳动力多导致“工业国家、农业社会”。
第三节 增长要因:经营要素分割支撑,重工投资鼓励拉动
资本积累有限、;劳动力要素丰富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本应劳动贡献度要较高,但由于推行资源的行政性计划配置,重工业部门主要以高资本要素投入增长,而农村的劳动力密集型技术进步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贡献比重不仅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低于多数发达国家。
第三章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局限
第一节 畸形的经济结构限制增长空间
中国强力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违背了经营资源在市场机制配置下多种产业有机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向重工业的集中投资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孤立力量,弱化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机制,严重束缚总体产业增长空间和协调发展活力。
单一的“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严重制约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管理模式之间的竞争合作机制,严重挫伤整个社会的竞争活力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的不良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化滞后,阻碍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生产率提高。
第二节 渐衰积累机制减弱发展动力
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人口人均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从而使粮食商品化率低下,直观体现农村积累能力渐弱。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而管理现代化与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则相当有限。中央政府通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割断了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市场化经济联系,阻碍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弱化了经济活力。
第三节 不合理资源配置制约经济效率
资本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尽合理。政府为了创造城市重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严格限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拥有众多过剩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资本倾斜投入到重工业,工业部门的资本边际效率相对低,而农业等非工业部门长期处于资本“饥饿”状态,较高的潜在资本边际生产率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第二部分 均衡发展战略与改革开放 1980-2000
第四章 均衡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背景:和平发展环境与“经济建设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和平竞争”取代了“军事的对立冲突”,世界由紧张的东西冷战格局转入和平共处发展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再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科学总结中国及世界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战略从“重工业优先发展”转为“均衡发展”,将坚定不移地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 战略目标:初步小康
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多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节 战略措施:改革开放政策与协调发展机制
“市场取向”为主线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国际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政府职能从计划经济“统率”转为宏观调控主体;农村改革打破计划积累基础,创建新型积累机制;国企改革从传统的“利润制造器”转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金融体制改革则推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五章 均衡发展战略实效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增强经济实力
中国现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经济总量调节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加。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劳动工资改革与居民行为市场化转变等,基本奠定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基础;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市场体系框架;市场经济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宏观体制基础。
第二节 结构特征:整体结构趋均衡,结构水平尚显低
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第二产业主导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工业产值构成变化。非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0.5%上升到1999年的44.3%。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人力交流、资本互动、分工协作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城乡经济活跃和产业融合。
第三节 增长要因:体制与要素合力推动,内外需协调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所有制改革,塑造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微观经济主体;多种经济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使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第六章 粗放型增长局限
第一节 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矛盾体现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它制约经济效益的提高。城乡结构矛盾体现在城市化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等方面,它制约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制约市场规模效益。
第二节 不完整体制制约发展活力
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过去20多年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但必须看到,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依然繁重,许多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第三节 粗放型增长制约发展质量
建国初期到90年代中期,以短缺经济为背景,中国追求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低层次、低技术水平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制约作用,并带来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巨大、环境污染破坏严重,不仅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出现效益不及破坏性开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现象。
第三部分 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两个创新 2001-2020
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战略
第一节 战略背景:世界经济新趋势与中国经济新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主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程度日益提高,全球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需要基于统一的游戏规则,规范和协调复杂多样的经济主体间丰富多彩的经贸活动。世界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经营日益活跃,经贸形式不断丰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必须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协作水平。
第二节 战略目标:全面小康
中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丰富,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大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第三节 战略内涵:三重复合式发展与三项有机统一
新型工业化战略内涵可归纳为三从复合发展与三项有机统一。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复合发展,实现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复合发展,实现东部经济与中西部经济的复合发展;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统一,实现现实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八章 新型工业化战略措施
第一节 优化结构,实现复合式发展
详细介绍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城乡结构调整战略和地区结构调整战略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
第二节 完善体制,尽享全球化利益
详细介绍了体制创新战略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创新科技,推动集约化增长
详细介绍了科技创新战略背景、主要目标和主要手段。
第九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展望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创新体制、全面小康
创建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开放型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二节 结构特征:优化结构水平,提高分工地位
第三节 增长要因:“两种资源”推动,“两个市场”带动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