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的“三圈”即“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人们身处五彩斑斓的社会之中,交往的人员形形色色,面临的诱惑五花八门……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那么,作为党员干部应如何正确对待“三圈”呢?那些落马官员的现身说法犹在耳畔,在工作之余他们放松了警惕,久而久之,党性原则逐渐被酒色麻醉,从而导致自身理想信念动摇,道德防线松懈,个人私欲膨胀,最终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无数事例证明,“三圈”问题绝非小事,要慎之又慎。
诚然,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本无可非议。但是,在社会交往中,领导干部应当加强自律,谨慎交友,并始终牢记“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搞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不搞“小圈子”,更不能以感情换原则,进行利益交换。这既是对健康政治生态的维护,也是对干部自身的保护。
——编者
官场“圈子”核心是一个“利”字
作者:徐璐璐
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反腐力度,相继查处多个“重量级”案件。这些腐败案件背后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腐败分子之间往往存在种种密切关联,甚至来自同一个“圈子”。
“圈子”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作为社会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圈,可以因为相同相似的学历、经历、兴趣爱好成为同学、同事、朋友,也可以因为相近的血缘、地缘成为亲戚、老乡。但与普通人的社交圈子不同,有些官员的“圈子”却是结成利益团体、笼络帮派势力的重要媒介。
官场“圈子”核心是一个“利”字,本质是贪腐官员们用利益维系的联盟。“圈子”里的官员像拴在一根利益链上的蚂蚱,为实现权力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互相勾连,形成人身依附和庇护关系。“圈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腐败,“圈子”是腐败的源头,也是腐败的重要“推手”。进入“圈子”成为“自己人”,就能使原本难办的事变得好办,不能办的事也变得能办,如果出了问题,圈中人亦会相互“罩着”,想尽办法为其“出头撑腰”,“挡风遮雨”,甚至一些出了问题被罢免的官员,因为有圈中的哥们儿的“鼎力相助”,又能复出“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圈子”一旦形成,正常的选人用人机制就会失灵。“入圈”可以使一些德才不彰之辈平步青云,得到提拔和重用;相反,一些德才兼备者,因为没有入“朋友圈”,受到了排挤、打压,哪怕再苦干实干正直清廉也没有出头机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圈子”的实质就是搞小团体,就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和“圈子”的私利。这违背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宗旨,扰乱了正常的组织秩序,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邓小平同志1989年就指出:“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中办工作时指出,“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的行为,更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搞到工作中来。决不能打着领导旗号办私事,决不能搞公权私用、公器私用,决不能借工作之便谋私利,严防一念之差、一时糊涂、一穴溃堤。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
一方面,广大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慎独、慎欲、慎微、慎交友”的训诫,做到“交往要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低调为人、谨慎交友”,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
另一方面,防止“小圈子”沦为“大腐败”,重在制度建设。“圈子”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没有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手握权力者拥有了更多权力寻租机会。要加强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推动各项工作、议事、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让那些“小圈子”没有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8小时外”考察,了解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把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变成能管、可管的领域,时刻拉紧干部远离“小圈子”的那根弦,对那些宗派思想严重、热衷于搞“小圈子”的领导干部, 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让那些盘根错节的权力圈“见光死”,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徐璐璐)
——摘自《求是》
热衷“小圈子”最后变成“大圈套”
作者:江琳
一项关于领导干部朋友圈的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到“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您是否也会搞自己的‘小圈子’”时,一半左右的受访者选择“会”,初衷则各不相同,“有了‘小圈子’政治仕途才有保障”“‘小圈子’能够提供种种好处和收益”“‘小圈子’有多大表示能力有多大”……“朋友圈”带来的“好处”,让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组织参加各种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只要能扯上一丝一缕的联系,就开始拉拢关系、编织圈子。
也许一些干部进入“圈子”,刚开始只是“单纯”地为了扩展人脉,多一些交友圈。殊不知,之所以有人愿意花时间、精力、钱财和你扯上关系,多半不是因为你的背影有多美,人家在乎的是你的背景。一旦领导干部抵制不住“人情”,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为“哥们”谋利,把权力变成拉关系的工具、把岗位当成扩人脉的平台,也许就触碰到了党纪国法的底线。
其实,在大家找圈子、入圈子、织圈子时,人际关系就已经开始变得庸俗,昔日纯洁的朋友感情、同志情义逐渐消退,剩下的多是利益交换。于是,在人情的掩护下,一些地方在重大决策上,不遵循民主集中制,而是在“小圈子”中先形成共识,少数人说了算;在选人用人上拉山头,为“圈内人”谋政绩、造政绩,只用“圈内人”;在权力行使上,不遵守规则,暗箱操作,照顾“自己人”。
现实中,被“朋友圈”坑了的领导干部还少吗?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原司长许满刚因没禁住“哥们”商务部条法司原巡视员郭京毅的“劝说”,对一家燃气企业违规使用外汇问题进行检查时提供“帮助”,受贿290余万元,许满刚最终被落马的郭京毅检举;广东茂名市委原书记罗荫国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刑拘之后,供出了大量向其行贿的领导干部,茂名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育英、茂名原市长助理雷挺等人因此被判刑。
山西塌方式腐败、中石油系列腐败案……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不论是打掉一只“老虎”带出一窝“苍蝇”,还是查出几只“苍蝇”带出一只“老虎”,大量事实证明,“小圈子”看似很牢靠,其实就是几只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有一只出现问题,一端就是一窝,“小圈子”最后成了“大圈套”。(江琳)
——摘自《人民日报》
“三圈”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留地”
作者:李家华
党员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简称“三圈”),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留地”,而应自觉置于组织的监管之下。
纵观十八大后落马的“老虎”“苍蝇”,均存在“三圈”失管失控现象。个别领导干部忙于参加与工作毫无关联的各种协会,或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还有的忙于架天线、攀高枝,干工作没几把刷子,搞关系有好些门子。
部分党员干部“三圈”不净,原因不一而足:有的认为国家有法律,“自留地”上干什么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组织的手不宜伸得太长;有的认为人人有隐私,组织管得太多,侵犯隐私;有的认为“工作圈”和“三圈”交集多,甚至认为干部“请客吃饭也是工作”,不好界定。这些错误认识,让个别党员干部的“三圈”成了放任自流圈、为所欲为圈、违法乱纪圈,成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毒草”丛生的土壤。实践证明,不纯洁的“三圈”,最终会圈住自己,作茧自缚。
认清“三圈”不净危害的同时,还应提倡党员干部多入“群众圈”“知识圈”“家人圈”。
最舒心的圈是“群众圈”。党员干部来自群众,根在群众,“群众圈”是党员干部的“生命圈”。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要远离“精英”交往、利益交换的小圈子,自觉到群众这个大圈子中去。经验证明,圈子越小,藏污纳垢越多,腐化功能越强,危害越大。
最有益的圈是“知识圈”。对于读书的意义,习主席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就是修德”。在陕北当知青时,他带了一箱子书,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最温馨的圈是“家人圈”。营造好的家风是党员干部“三圈”的重要内容。一个亲情缺失的家庭,金钱物欲会乘虚而入,就可能走上全家皆腐的道路。习主席提醒党员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常回家看看,亲情浓了,感情近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被挡在家门之外,岂不两全其美!(李家华)
——摘自《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