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深刻缅怀老一辈开国领袖们的丰功伟绩和人生历程,我会党委于2011年10月中旬,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有关党员代表赴湖南瞻仰了毛泽东同志韶山故居和刘少奇同志宁乡故居。
金色的十月,秋高气爽。我会党员一行18人,乘专车由长沙市前往韶山,在乘车途中,随着韶山村的临近,大家的心情也逐渐激动起来,不由自主地合唱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深情的“东方红”歌声在车厢内久久回荡,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对毛泽东主席的怀念之情悠然升起。
韶山,这个孕育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是一个令千千万万人向往仰慕的地方,是一个寄托着各族人民情结与希望的地方。
我们首先来到了毛泽东纪念广场,一座雄伟高大的毛泽东铜像屹立在广场,铜像的毛泽东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以胸怀世界的神态目视前方,双目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令人肃然起敬。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志骧和党办主任周广斌代表大家,双手恭敬地抬着抒写“我们永远怀念毛主席”缎带的花篮,与大家一同缓步地走向铜像前,大家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了花篮,并鞠躬行礼,深刻地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怀念堂后,大家来到了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在我国南方常见的普普通通的农家住房。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内的每一处陈设简单朴素,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在470多平米的“故居”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如毛泽东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厨房里的水缸、碗柜;农具室的石磨、水车、大水耙;碓屋的米碓、风车等,均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1910年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为寻求真理,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从此踏上了立志救国救民之路。毛泽东同志一生为党的发展和新中国建设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已永载史册,毛泽东的理论和思想已成为我党和我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离开韶山,来到了宁乡县刘少奇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东朝西,前临碧水,背倚青山,土木结构,洁净朴素,共有房屋21间半的普通农家四合院。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大家通过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文物展品和图片,不仅被在动荡时期刘少奇同志的坎坷经历所震撼,更进一步感受到刘少奇同志在建立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
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这两位世纪伟人的故居,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的同志说,虽然不止一次来过这里,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抚今追昔,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和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
通过本次的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认为:
一、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人为党和国家建设执着的奉献精神、提出的理论思想及廉洁自律的风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丰碑。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对加强我会党组织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参观两位伟人“故居”,使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又一次受到了洗礼,更加坚定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终身的信念,更加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我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更加深刻理解我会开展的以“三好建设”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质内涵;
三、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丰富了党组织学习活动,增强了党委的凝聚力,促进了部门间的进一步了解,为构建和谐企联和优秀企联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大家还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党员的义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好今年各项任务,做好明年工作计划,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迎接明年党的十八大会议胜利召开。
中国企联党委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