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贤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其中就用了这句话。其意是说,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伊尹教诲太甲的谆谆告诫,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自我修养,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则“呷醋节帅”的故事颇为发人深省。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将醋壶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得难下咽,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会遭重咎。于是,他咬牙一饮而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来之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任迪简也更加受到官兵爱戴。因崇敬他宽厚仁恕、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时人誉之为“呷醋节帅”,《旧唐书》亦将其列入良吏传。
待人宽厚不易,责己以周则更难。它需要有“反求诸己”、正视错误的勇气,更需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古人常说:“行有不德,反求诸己。”相传四千多年前,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大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伯启的部下不甘心,请求再打一仗。伯启则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吃了败仗,这是我的德行比对方差,教育和训练部下的方法不如别人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后来,伯启发愤图强,修身养德,并改进教育和训练部下的方法,使之日渐强大,结果使有扈氏受到感化和震慑,从而主动归顺伯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自己。要战胜敌人,必先战胜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是真正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古人把修身当作一门功课,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是在一张纸上画许多格子,有的是三百六十格,一年用的,每天一格;也有一种是三十格,每月一张,一天一格;更有的是每天一张,上面有十二格,每个时辰一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如果做了好事善事,则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督促自己填好小格、不出大格。反省自觉而为,不为外力所逼迫。《论语·学而篇》记载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味他每天都要进行“三省”,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他人操心办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能否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无学习?这些古人检身律己的宝贵经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体味和借鉴。
有人说,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大多数人都把前者放在胸前,把后者放在背后,所以一低头就看到他人之非,而对自己之过失却很少看到。时下,一些党员干部犯了错误不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挖根源,而是找出种种理由宽谅自己、推卸责任;还有的专门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毛病比,比来比去,就像韩愈《原毁》中的“今之君子”一样,“其待己也廉”:“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以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那么,到什么时候这些人才肯认错呢?只有当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直至被关进高墙中,才对自己所犯错罪幡然醒悟。然而,这迟来的懊悔,恰恰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对于成功者而言,常怀“检身若不及”的自律之心,时时检点自己,督促纠错改过,无疑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很多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在春风得意之时被成功迷住了双眼,被荣誉绊住了手脚,把人生自省自律的宝典弄丢了。再看看榜样的力量,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心灵震撼。1937年,贺龙在延安开会时旱烟叶用光了,警卫叫后勤人员买了些烟叶送去。当贺龙得知自己生活费已用光,这烟叶是用公款购买时沉痛地说:“我贺龙犯了挪用公款之罪喽!”事后两个月间,他每餐减油减菜甚至不吃菜,从生活费中,省出钱来把一斤半烟叶款如数还清。如此这般把自家过错放大看,不为过错找理由,并痛下决心弥补过错,让人顿生敬佩之情,不由得在心里赞叹:这才是共产党人的大家风范、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要达到总书记要求的这种境界,就要自觉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重从前贤往哲的修养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增强检身自律、知错改过的自觉性。
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提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心如良田,当用心耕耘。要以卫士般的警觉,忠实守护心田的纯洁;要以农人般的勤劳,及时清除心田的杂草;要以园丁般的执著,适时地给心田注入营养。要通过阅读经典、“见贤思齐”、对照反思和实践锻炼等途径,呵护心田向上向善的基因,播撒忠诚责任的种子,以正心塑品格,以修心铸信仰,以滋心养心田,以聚心汇力量,使自己的内心变得纯粹而强大,从而实现从修己“独善其身”到“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飞跃。(向贤彪)
|